大 乘 的 精 義
果 煜 法師
大乘佛法,既以雜多為大,
便不免因劣幣驅逐良幣而變質。
云何為大呢?
從能容,到能融
然而能容乃大,我們只要更改一個字,便能完全改觀也。
改那個字呢?改能「融」乃大。
以能消融故,則成大海一味。
而不至有「魚目混珠」和「龍蛇雜混」之虞,更不可能淪落至
「劣幣驅逐良幣」的下場。於是乎,能否消融?
便成為:決定是否真大乘的主要關鍵。
見性為大
然而能容乃大,我們只要更改一個字,便能完全改觀也。
改那個字呢?改能「融」乃大。
以能消融故,則成大海一味。
而不至有「魚目混珠」和「龍蛇雜混」之虞,更不可能淪落至
「劣幣驅逐良幣」的下場。於是乎,能否消融?
便成為:決定是否真大乘的主要關鍵。
見性為大
諸法如何能融呢?諸法以「無自性」故,能融也。
至於諸法如何能融呢?這問題可就大了!
諸法以「無自性」故,能融也。
一般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各有各的自體、各有各的界限。
就跟很多礦石一般,都是有楞有角的。
如各有各的自體,各有各的界限,就無法彼此含融矣!
然而透過「緣起」去觀,諸法其實是無自性的。
諸法如果有自性,便只能混合,而不能化合也。
混合就像礦砂,因都是有楞有角的;故雖湊在一起,
然彼此的邊界還是非常明顯。
但若是化合者,就像水乳交融般地無界限了。為什麼能化合呢?
因為兩者,都無自體、都無自性,故能混成一體。
諸法以無自性故,能化合、能融合。以能融合故,成一味也。
何以諸法無自性?為眾因緣生故,無自性。
無自主性、無孤立性、無常住性。簡言之,無我性也。
為何諸法是無自體的、是無自性的?
因為一切法,都是從「眾緣所生」故。
從眾緣所生,云何就無自性呢?這首先得定義:云何為自性?
在印順法師的書中,乃將自性細分為:
1. 自存性, 2. 孤立性, 3. 常住性。
自存性是什麼呢?先天存在的。
譬如很多人都認為:內在的靈魂,是先天存在的。
宇宙的神,也是先天存在的。然若一切法,都是從眾緣所生,
即不可能先天存在矣!
其次,孤立性乃單獨存在,而不與它法有牽連。
然既一切法,都是從眾緣所生;而眾緣者,復是由其他因緣所生。
這因緣牽連下去,其實是無量無邊的。故任何一法,都無法孤立也。
最後,云何無常住性?如果內外因緣一變,法就跟著變了。
所以它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
於是,此無自存性、無孤立性、無常住性,乃簡稱為「無自性」也。
無自性者,即無我也。所以從緣起無自性,去理解無我,方能究竟爾!
其次,何以諸法能融?為互為因緣故,能融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涉相入,輾轉不盡也。
其次,為何諸法能「交融」呢?因互為因緣故!
既我是你的因緣,你也是我的因緣;既我影響著你,你也影響著我。
這在《華嚴經》裡,乃稱之為:「相涉相入、輾轉不盡」。
何以一般人無法理解真正的大乘?
因為中論的思想在歷史上,只有「三論宗」較深入研究,
但三論宗的歷史卻非常短,一下子就不見了。此因:
1.中國人對論,比較沒那麼重視。
2.尤其牽涉到邏輯思想,中國人的邏輯思考,也一向比較差。
所以對於須作嚴謹邏輯思考的《中論》,便吃不消了。
於是既不能「見無自性」,而惟一廂情願地圖擴大或圓融,乃皆不能透也。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至於諸法如何能融呢?這問題可就大了!
諸法以「無自性」故,能融也。
一般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各有各的自體、各有各的界限。
就跟很多礦石一般,都是有楞有角的。
如各有各的自體,各有各的界限,就無法彼此含融矣!
然而透過「緣起」去觀,諸法其實是無自性的。
諸法如果有自性,便只能混合,而不能化合也。
混合就像礦砂,因都是有楞有角的;故雖湊在一起,
然彼此的邊界還是非常明顯。
但若是化合者,就像水乳交融般地無界限了。為什麼能化合呢?
因為兩者,都無自體、都無自性,故能混成一體。
諸法以無自性故,能化合、能融合。以能融合故,成一味也。
何以諸法無自性?為眾因緣生故,無自性。
無自主性、無孤立性、無常住性。簡言之,無我性也。
為何諸法是無自體的、是無自性的?
因為一切法,都是從「眾緣所生」故。
從眾緣所生,云何就無自性呢?這首先得定義:云何為自性?
在印順法師的書中,乃將自性細分為:
1. 自存性, 2. 孤立性, 3. 常住性。
自存性是什麼呢?先天存在的。
譬如很多人都認為:內在的靈魂,是先天存在的。
宇宙的神,也是先天存在的。然若一切法,都是從眾緣所生,
即不可能先天存在矣!
其次,孤立性乃單獨存在,而不與它法有牽連。
然既一切法,都是從眾緣所生;而眾緣者,復是由其他因緣所生。
這因緣牽連下去,其實是無量無邊的。故任何一法,都無法孤立也。
最後,云何無常住性?如果內外因緣一變,法就跟著變了。
所以它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
於是,此無自存性、無孤立性、無常住性,乃簡稱為「無自性」也。
無自性者,即無我也。所以從緣起無自性,去理解無我,方能究竟爾!
其次,何以諸法能融?為互為因緣故,能融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涉相入,輾轉不盡也。
其次,為何諸法能「交融」呢?因互為因緣故!
既我是你的因緣,你也是我的因緣;既我影響著你,你也影響著我。
這在《華嚴經》裡,乃稱之為:「相涉相入、輾轉不盡」。
何以一般人無法理解真正的大乘?
因為中論的思想在歷史上,只有「三論宗」較深入研究,
但三論宗的歷史卻非常短,一下子就不見了。此因:
1.中國人對論,比較沒那麼重視。
2.尤其牽涉到邏輯思想,中國人的邏輯思考,也一向比較差。
所以對於須作嚴謹邏輯思考的《中論》,便吃不消了。
於是既不能「見無自性」,而惟一廂情願地圖擴大或圓融,乃皆不能透也。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所以在《中論》中有兩句話,如真理解,
便能見性─既見真空性,也見妙有性。那兩句話:
一、「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第一句話大家比較常聽到。因為一切法,都是眾緣所生;
所以就不能自存、不能孤立、不能常住。
這一句大家聽多了,應該較能理解。
第二句在歷史上引用的就很少。
因為法是無自性的,所以才能隨緣變化。
今天加入一種緣,它就變成這樣子;明天加入另種緣,
又是另個樣子。故能隨緣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示現。
用個最常見的比喻:水倒進圓的杯子裡,就現成圓的形狀;
倒進方的杯子裡,就現成方的形狀。因為水,沒有本來的形狀,
所以才能隨著杯子而現出不同的形狀。沒有本來的形狀,
就是「以有空義故」;能隨著杯子,而顯現出不同的形狀,
即是「一切法得成」。
所以有些人以為:佛法講一切皆空,似很消極。
事實上,佛法的空乃非常積極。譬如有很多病,過去稱為「絕症」。
事實上,絕症只是因為未找到更好的療法。如果找到了,
它就不是絕症。故很多過去稱為的「絕症」,今天已非重病矣!
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加入適當的緣,它就會改變。
而一切都是可改變的,此即「以有空義故」。只要加入適當的緣,
它就會變成我期待的樣子;此乃「一切法得成」。
一切科技的發展,說穿了,也不過是這句話的運用而已!
或更說弘法度眾,如果眾生不空,笨就永遠是笨,迷就永遠得迷;
則如何能弘法度眾呢?因為眾生自性本空,所以能加入一些善緣,
他就會變善;加入一些法緣,他就能入法。因此,反因諸法本空,
眾生才能得度;也因諸法本空,所以科技才能發展、
三千大千世界才能萬象崢嶸也。
差別相與平等性
便能見性─既見真空性,也見妙有性。那兩句話:
一、「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第一句話大家比較常聽到。因為一切法,都是眾緣所生;
所以就不能自存、不能孤立、不能常住。
這一句大家聽多了,應該較能理解。
第二句在歷史上引用的就很少。
因為法是無自性的,所以才能隨緣變化。
今天加入一種緣,它就變成這樣子;明天加入另種緣,
又是另個樣子。故能隨緣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示現。
用個最常見的比喻:水倒進圓的杯子裡,就現成圓的形狀;
倒進方的杯子裡,就現成方的形狀。因為水,沒有本來的形狀,
所以才能隨著杯子而現出不同的形狀。沒有本來的形狀,
就是「以有空義故」;能隨著杯子,而顯現出不同的形狀,
即是「一切法得成」。
所以有些人以為:佛法講一切皆空,似很消極。
事實上,佛法的空乃非常積極。譬如有很多病,過去稱為「絕症」。
事實上,絕症只是因為未找到更好的療法。如果找到了,
它就不是絕症。故很多過去稱為的「絕症」,今天已非重病矣!
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加入適當的緣,它就會改變。
而一切都是可改變的,此即「以有空義故」。只要加入適當的緣,
它就會變成我期待的樣子;此乃「一切法得成」。
一切科技的發展,說穿了,也不過是這句話的運用而已!
或更說弘法度眾,如果眾生不空,笨就永遠是笨,迷就永遠得迷;
則如何能弘法度眾呢?因為眾生自性本空,所以能加入一些善緣,
他就會變善;加入一些法緣,他就能入法。因此,反因諸法本空,
眾生才能得度;也因諸法本空,所以科技才能發展、
三千大千世界才能萬象崢嶸也。
差別相與平等性
所以第一句話,可說是:在差別相中,見其平等性。
為什麼呢?平等性就是空性。一般人所見到的現象,雖千差萬別;
但透過「眾緣所生法」的大原則去看,卻只有一種性,而稱為「空性」。
第二句話:是在平等性中,顯現其差別相也。云何為差別相?
不同的緣,就會顯現出不同的相也。
因此,第一句話為標示「真空」,第二句話乃闡述「妙有」。
真空與妙有,乃一體的兩面。故不瞭解空者,才會說小乘偏空。
其實真瞭解空者,是不可能偏空的。因為平等性,乃不離於差別相;
要在差別相裡,才能顯現平等性也。
歸納說,就這兩句話。演繹開來,則一切世間的學問、技術,
也不過如此爾!只是講得比較廣泛、比較細膩而已。
因此能見性者,自然成其大。
而勸發心、修慈悲,便都是枝末而已!
因此能見性者,自然成其大。
因為他的視野、他的心量,自然就廣大無邊、無可限量矣!
一般人心量為什麼小呢?因為都被一個界限困住了。什麼界限?
就是「我」!既什麼都是有我,什麼也都是為我。
事實上,從因緣法去看,我跟眾生之間根本就沒有界限呀!
既能打破自他的界限,又能覺悟一切法都是緣起互動的,
心量自然變得廣大無邊。故由此而成就的智慧、福德,當然就是大乘了。
因此,從見性而自成其大者,你不用勸他發心,他也會發心;
不用求他慈悲,他也會慈悲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者,
乃法爾如是也。所以從見性去看,勸發心、修慈悲,便都只是枝末而已!
然不必說當今的法師,就從歷史的觀點而言,
真從「見無自性」而說大乘法者,又有幾人呢?
但事實上,我覺得在歷史上,真正能從中觀思想去切入大乘菩薩道者,
其實不多。雖菩薩道,傳統上都是從「般若」去切入的;
但般若,卻未必是從中觀思想去切入的。所以,雖再三地標榜大乘、
讚歎大乘,其實卻沒有透。為什麼沒有透呢?因為自性見不破,
就不可能真正的廣大、真正的圓融。
所以印順法師曾說:
「中國人喜歡圓融,但若自性見不破,
云何能真圓融呢?」
以少人見性故,大乘佛法不得不淪為像法和末法。
所以我常批評大乘的不是,是說像法和末法的不是。
事實上,我常說見性的大乘法,只是不願為它貼上「大乘的標籤」而已!
於是便博得了小乘行者和自了漢的封號。
說這話,不是為我覺得委屈不平。而是眾生,也未免太蠢了!
不是口說慈悲,就代表他很慈悲。更不是口口聲聲菩薩道,
就代表他有自度度人的能耐!
這表面上,是被別人騙了。其實是「寧可自己騙自己」!
云何騙自己?我在學佛,我在上道。其實只愛裝模作樣而已!
這也就說,為什麼很多人願意相信像法和末法的大乘呢?
表面上,似因這些人太笨,所以被騙了。事實上,
更深的原因乃為自己道心不夠。因為不夠,所以才不會選擇。
如果道心夠的話,就能確認:怎樣的知見,才是對我們真有幫助的;
而不會因它標榜為大乘,就認為它比較偉大。
這種情況,就像世間的物品,我不會去買名牌的,
更不會去買「很貴的名牌」;但我會去買既便宜又實用的物品。
因為自己要用,自己有什麼需求,還不清楚嗎?
名牌貼得好看,但不見得實用。能夠自己作判斷,自己作抉擇,
才能買到既便宜又實用的物品。以現代人而言,
卻只能一窩蜂似的跟著名牌跑。
同樣我們學佛,不管是為了增長智慧,還是為了斷除煩惱。
那種說法,對增長智慧、斷除煩惱是有幫助的,我就選取它;
沒有幫助的,就捨掉它。決不會因它已貼上大乘的標籤,
就非選擇它不可!
因為根本沒道心,所以便和臭氣相投的法師、道友,
串連成山頭主義,而牽扯於大乘佛法也。
所以歸根究柢,乃為自己道心不夠,才無法作精確的選擇。
故表面上雖很多人都在學佛,但事實上,因道心不夠故,
講到較深的義理時,就興趣缺缺而聽不進去。
而講人情、八卦時,即興致勃勃、意氣飛揚。
這樣的人愈多時,乃以共業而形成一個很大的佛教團體,
此即所謂「山頭主義」。而山頭主義,竟以「大乘佛法」而自標榜也。
什麼大?我見大、我慢大也。
所以大乘佛法,講到最後是什麼境界─「膨風水蛙,殺沒肉」。
根本無法提昇生命,無法淨化社會。
我最近學到一句話很有趣:「膨風水蛙,殺沒肉。」
這是用台灣話講的。在把自己誇張得很大的當下,
根本就沒有那種實質。台灣佛教提倡大乘佛法,提倡了幾十年,
但台灣的社會風氣,還是無法提昇、淨化。
甚至有「每況愈下」的感覺。
因為事實上,今天所倡導的不是正法的大乘,而是末法的大乘。
故修福、慈悲、趕經、拜懺,終究只是愚民政策而已!云何為大呢?
愚民政策講白一點,既跟山頭主義有關,跟佛教的經濟也有關。
因為佛教的經濟,本來就是得靠信徒來布施、供養的。
以上第二點,乃謂必「見性」,才能成其大,
也才能破除愚民政策的痼疾也!
不二方最大
一般人說到大小時,往往是用對立、矛盾去比較大小:
一個大,一個小。於是雖名為大,卻不是真正的大。
故必以「不二」,才能成其大也。
諸法云何為不二?
以緣起相關互動、相涉相入故,為不二也。
這其實也是從中觀思想去切入的。
以諸法都是相關互動,都是相輔相成,都是相涉相入者,
所以本皆「不二」也。
在《維摩詰經》中說了很多不二法門。
其實廣義地說,一切諸法皆不二也。
狹義地說,則悲智、福慧、止觀、自他、性相、
理事、生佛等,皆不二也。
悲智不二:有智慧的人,自然能夠長養慈悲。
而真正的慈悲,必是理性而非感性,故必與智慧相應也。
同樣,福德與智慧亦然:
有智慧的人,雖不刻意去修福德,自然能夠成就福德。
反過來說,如想真修福德,一定得透過智慧,才能修得無漏福。
定慧:既由定發慧,有慧者,心自然也能定。
自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本就是一體的兩面。
至於理事、性相、生佛,都不二也。以上偏就理諦而言。
單就日常的生活面而言,則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
禪定與有為,佛法與世法皆不二也。
如單就日常生活面而言,則煩惱與菩提為不二也;
這對我們來講就非常有用。因為人雖都有煩惱,
但煩惱其實也是給我們一個反省、覺悟的機會。
如此在煩惱當下,我們不會一直陷在煩惱裡,
而會往覺悟的方向去努力、去提昇。眾生乃為有煩惱,才發心學佛。
其次,生死與涅槃為不二也。云何為生死?有心即生死!
云何為涅槃?無心即涅槃。故能在「生死相」中,
保持著無心的態度,即生死與涅槃為不二也。
生死與涅槃為不二,和禪定與有為為不二,是有關係的。
很多人認為修禪定,一定要到單純而安靜的地方去修,
甚至得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六根不對六塵,才有辦法入定。
事實上,大乘所倡真正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是禪。
故雖在日常生活中,心仍是定也。故古人云: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世尊其實時時刻刻都在定中,
但不妨礙他照樣說法、度眾生。
這樣的定與日常生活,全無隔礙也。
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因為現在的工商社會,本就互動頻繁。
若修定,必得與社會隔絕才能修;對大部分人而言,根本是作不到。
然而若能掌握「禪定與有為」為不二的大原則,
即能在忙中調心,而游刃有餘也。
下面佛法與世間法為不二,也是一樣。
在這個資訊橫流的時代中,有的學佛人很封閉,
因不希望接觸那麼多─為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但現實上,在我們生活中,又不得不去接觸,不得不受影響。
然我們如能瞭解:佛法與世間法為不二者,
就能以佛法來駕御世間法。
過去我曾經用過幾個比喻:
1.就像金字塔,世間法如塔底,佛法如塔尖,
而塔底與塔尖間,其實是沒有界限的。
2.佛法是綱領,世間法為網目;以綱領而能將網目串起來。
3.最近,我又引用了電腦作比喻,佛法是作業系統,
世間法為應用軟體。軟體雖多,但皆由作業系統來掌控爾!
從這個角度去看,要掌握佛法,才能深入世間法。
這樣的思想,在這個時代中,乃有重要的意義。
過去的知識學問較有限,所以廣學多聞後,即能自成一家矣!
而今百家爭鳴、資訊橫流,若沒有一個架構來整理;
人心就因支離破碎而矛盾不安。
所以要以佛法為綱領,以佛法為作業系統;
而來整理、駕御世間法也。
故曰:要掌握佛法,才能深入世間法。
所以必從諸法不二,去理解大乘,去實踐大乘,才能成其大也。
小 結
以上三點:能融乃大,見性為大,和不二方最大。
其核心乃見性為大。
以上所講的大乘,乃跟別人講的大不一樣。
別人多講六度、四攝、慈悲、修福。
而我主要是講三點:
能融乃大、見性為大、和不二方最大。
但事實上,如果你會聽,重點其實只有一個,
即「見性」爾!為什麼呢?以見無自性故,能融。
能融故,不二也。
所以重點,乃「見性」而已!
一個大,一個小。於是雖名為大,卻不是真正的大。
故必以「不二」,才能成其大也。
諸法云何為不二?
以緣起相關互動、相涉相入故,為不二也。
這其實也是從中觀思想去切入的。
以諸法都是相關互動,都是相輔相成,都是相涉相入者,
所以本皆「不二」也。
在《維摩詰經》中說了很多不二法門。
其實廣義地說,一切諸法皆不二也。
狹義地說,則悲智、福慧、止觀、自他、性相、
理事、生佛等,皆不二也。
悲智不二:有智慧的人,自然能夠長養慈悲。
而真正的慈悲,必是理性而非感性,故必與智慧相應也。
同樣,福德與智慧亦然:
有智慧的人,雖不刻意去修福德,自然能夠成就福德。
反過來說,如想真修福德,一定得透過智慧,才能修得無漏福。
定慧:既由定發慧,有慧者,心自然也能定。
自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本就是一體的兩面。
至於理事、性相、生佛,都不二也。以上偏就理諦而言。
單就日常的生活面而言,則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
禪定與有為,佛法與世法皆不二也。
如單就日常生活面而言,則煩惱與菩提為不二也;
這對我們來講就非常有用。因為人雖都有煩惱,
但煩惱其實也是給我們一個反省、覺悟的機會。
如此在煩惱當下,我們不會一直陷在煩惱裡,
而會往覺悟的方向去努力、去提昇。眾生乃為有煩惱,才發心學佛。
其次,生死與涅槃為不二也。云何為生死?有心即生死!
云何為涅槃?無心即涅槃。故能在「生死相」中,
保持著無心的態度,即生死與涅槃為不二也。
生死與涅槃為不二,和禪定與有為為不二,是有關係的。
很多人認為修禪定,一定要到單純而安靜的地方去修,
甚至得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六根不對六塵,才有辦法入定。
事實上,大乘所倡真正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是禪。
故雖在日常生活中,心仍是定也。故古人云: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世尊其實時時刻刻都在定中,
但不妨礙他照樣說法、度眾生。
這樣的定與日常生活,全無隔礙也。
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因為現在的工商社會,本就互動頻繁。
若修定,必得與社會隔絕才能修;對大部分人而言,根本是作不到。
然而若能掌握「禪定與有為」為不二的大原則,
即能在忙中調心,而游刃有餘也。
下面佛法與世間法為不二,也是一樣。
在這個資訊橫流的時代中,有的學佛人很封閉,
因不希望接觸那麼多─為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但現實上,在我們生活中,又不得不去接觸,不得不受影響。
然我們如能瞭解:佛法與世間法為不二者,
就能以佛法來駕御世間法。
過去我曾經用過幾個比喻:
1.就像金字塔,世間法如塔底,佛法如塔尖,
而塔底與塔尖間,其實是沒有界限的。
2.佛法是綱領,世間法為網目;以綱領而能將網目串起來。
3.最近,我又引用了電腦作比喻,佛法是作業系統,
世間法為應用軟體。軟體雖多,但皆由作業系統來掌控爾!
從這個角度去看,要掌握佛法,才能深入世間法。
這樣的思想,在這個時代中,乃有重要的意義。
過去的知識學問較有限,所以廣學多聞後,即能自成一家矣!
而今百家爭鳴、資訊橫流,若沒有一個架構來整理;
人心就因支離破碎而矛盾不安。
所以要以佛法為綱領,以佛法為作業系統;
而來整理、駕御世間法也。
故曰:要掌握佛法,才能深入世間法。
所以必從諸法不二,去理解大乘,去實踐大乘,才能成其大也。
小 結
以上三點:能融乃大,見性為大,和不二方最大。
其核心乃見性為大。
以上所講的大乘,乃跟別人講的大不一樣。
別人多講六度、四攝、慈悲、修福。
而我主要是講三點:
能融乃大、見性為大、和不二方最大。
但事實上,如果你會聽,重點其實只有一個,
即「見性」爾!為什麼呢?以見無自性故,能融。
能融故,不二也。
所以重點,乃「見性」而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