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說無量,於無量說一
【無量義經】 智諭法師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4004-1630068251.jpg&width=524&height=335)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
善男子。有一法門。
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
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
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
名為無量義。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
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
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
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善男子。有一法門。
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
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
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
名為無量義。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
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
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
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佛告大莊嚴菩薩等,
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無上菩提。
此一法門,名無量義。
若菩薩修學無量義,應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以至於現在,性相本來空寂。
自本以至於現在,性相本來空寂。
一切諸法,悉是因緣而有。
縱觀宇宙間一切諸法,無一法非因緣而有。
法既以因緣而現,故有者因緣有,滅者因緣滅,
生滅悉因緣,於法實無所有。
所以說一切諸法,悉皆空相,悉皆寂滅相。
縱觀宇宙間一切諸法,無一法非因緣而有。
法既以因緣而現,故有者因緣有,滅者因緣滅,
生滅悉因緣,於法實無所有。
所以說一切諸法,悉皆空相,悉皆寂滅相。
所謂空寂者,非是於一切諸法外另有空寂可得。
而是因為一切諸法,悉是因緣有,有屬因緣,則法無自性。
故因緣即是無性,無性即是因緣,不待法外立空,空外立法。
一切諸法當體空寂。而空寂無性,即是因緣法有。
故諸法空寂,空寂諸法。不縱不橫,非一非二。
既不相屬,亦非相應。無能無所,無我無人。
等同虛空,不可思議。
既不相屬,亦非相應。無能無所,無我無人。
等同虛空,不可思議。
諸法空寂,故佛於無量知一。
空寂諸法,故佛於一知無量。
於無量知一者,是多入於一,而一不礙多。
於一知無量者,是一入於多,而多不礙一。
一一諸法,悉皆互攝互入,
周遍圓融,一切無礙,
是為無量義。
空寂諸法,故佛於一知無量。
於無量知一者,是多入於一,而一不礙多。
於一知無量者,是一入於多,而多不礙一。
一一諸法,悉皆互攝互入,
周遍圓融,一切無礙,
是為無量義。
如是空寂,離一切相,故無大無小。
空寂之法,畢竟不可得,是故不可得生,不可得滅。
因為生滅之法,緣起如幻。
以緣起如幻,如幻則不實,以不實故,
是以性相空寂,無有生滅。
所謂生滅者,眾生妄見也,
眾生不如實知見,故於不生不滅中妄見生滅。
若離於妄見,便不見生,亦不見滅了。
空寂之法,畢竟不可得,是故不可得生,不可得滅。
因為生滅之法,緣起如幻。
以緣起如幻,如幻則不實,以不實故,
是以性相空寂,無有生滅。
所謂生滅者,眾生妄見也,
眾生不如實知見,故於不生不滅中妄見生滅。
若離於妄見,便不見生,亦不見滅了。
一切諸法性相湛寂,如如不動。
故不來不去,不進不退,猶如虛空,平等不動 。
故不來不去,不進不退,猶如虛空,平等不動 。
無有二法者,言諸法性相空寂,本來平等,
本來清淨,無有諸相,無有分別,
本來清淨,無有諸相,無有分別,
故曰無有二法。
若人見有二法,此人便是有住,
此人便是取相,不得無上正等正覺。
若人見有二法,此人便是有住,
此人便是取相,不得無上正等正覺。
而諸眾生虛妄遍計,不如道理,
妄分別是此是彼,是得是失。
以分別彼此人我,得失利害故,
於是虛妄生貪瞋痴三毒之心。
以三毒心起不善念,以致造十種惡業。
於是落入輪迴,於六道中,備受諸苦。
妄分別是此是彼,是得是失。
以分別彼此人我,得失利害故,
於是虛妄生貪瞋痴三毒之心。
以三毒心起不善念,以致造十種惡業。
於是落入輪迴,於六道中,備受諸苦。
以迷心不悟故,於是無量億劫,於苦道中不能自拔。
若能一念開覺,知一切諸法本來性相空寂,
便可不起惑造業,盡諸苦邊了。
是知無量義者,誠功德無量也。
若能一念開覺,知一切諸法本來性相空寂,
便可不起惑造業,盡諸苦邊了。
是知無量義者,誠功德無量也。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故經云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非有前後差別也。
非有前後差別也。
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故經云諸法一相,所謂無相。
無相即一相,一相即無相。無相非斷,故曰一相。
一相非常,故曰無相。
非斷非常契入中道,故曰實相。
無相即一相,一相即無相。無相非斷,故曰一相。
一相非常,故曰無相。
非斷非常契入中道,故曰實相。
無相不相,不相無相者,
是言如是無相,即無相而無不相,無不相而無相也。
是言如是無相,即無相而無不相,無不相而無相也。
意即實相無相、無不相,或者說實相無相一切相。
所謂無相者,是一切相悉是無相,
所謂無相者,是一切相悉是無相,
非是於一切相外另有無相也。
若於一切相外另有無相,則此無相,
豈非成了無相之相嗎?若為無相之相,焉得謂之無相?
若於一切相外另有無相,則此無相,
豈非成了無相之相嗎?若為無相之相,焉得謂之無相?
故諸法實相即是無相,諸法無相,無相諸法。
諸法無相則不異,無相諸法則不一。
故曰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諸法無相則不異,無相諸法則不一。
故曰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
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
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
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
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能知。
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佛不說二法,二法即是魔說。
諸佛已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是真空義。
真空之智,即是無相智,一相智。
佛以無相智應一切,以一相智應一切。
於一切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故無有二言。
以是義故,佛是不異語者。
是故佛於一說無量,於無量說一。
所以能以一音,普應眾聲,普應眾機。
因為這種道理,佛之神通功德不可思議。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故一不礙一切,一切不礙於一。
是故一入一切,一切攝一。
一切入一,一攝一切。
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
如是一切無礙,周遍圓融。
所以能一身,示現百千萬億那由它無量、
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
又能示現若干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
一一形中,又示現若干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祇恒河沙形。
此即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猶如帝網也。
所以能以一音,普應眾聲,普應眾機。
因為這種道理,佛之神通功德不可思議。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故一不礙一切,一切不礙於一。
是故一入一切,一切攝一。
一切入一,一攝一切。
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
如是一切無礙,周遍圓融。
所以能一身,示現百千萬億那由它無量、
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
又能示現若干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
一一形中,又示現若干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祇恒河沙形。
此即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猶如帝網也。
那由它譯為億,有曰十萬百萬千萬等不同。
阿僧祇譯曰無央數。恒河沙,
譬如恒河之沙,其數無量也。
阿僧祇譯曰無央數。恒河沙,
譬如恒河之沙,其數無量也。
種種類形,是言無量種類也。
於一一種類中又有無量之形。
像這種神通功德之力,唯有佛與佛乃能究了,
是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
不是聲聞緣覺二乘所能知道的。
甚至亦非十住菩薩所能辦到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