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意識與修証略記




輪迴的力量:
來自末那識錯認第八識為我


所以要轉化這種錯誤的妄執,就得先聽聞佛法的解脫教理,
明白自心為什麼會錯誤的顛倒見。

要如何分別錯誤的妄執,而覺醒過去的無知,
就非第六意識莫屬了;因為第六意識最善於分別。

第六意識在尚未明白無我的道理,它到處攀緣而分別,
令心猶如猿猴。經由第六意識聞思修熏習微,
令心能明白我法二空的智慧後,
第六意識即開始轉化成為妙觀察智。
佛菩薩皆以妙觀察智來觀察眾生的無量根性,
而後施以不同的方便教化。

妙觀察智的成就過程中,《唯識學》
將轉第六意識的妙觀察智分成上中下三品。
 
下品妙觀察智

是從凡夫位開始聽聞教理,而後思惟修習,
對法義週遍觀察與体認,此過程中皆依著第六意識來進行。
法義的尋伺修習,唯識學著重於四尋思觀。

一者名尋伺觀:

即明白一切諸法的假名安立,才能不被名言所轉。

二者事尋伺觀:

明白外在的山河大地與內在的五蘊、
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因緣合和,並沒有主體的性質。
一切名言、事相皆依緣、皆依他而起;當因緣散了,
一切內外界的現象即隨之而滅。由事尋伺熏習後,
漸能体認我人二法實是虛妄,一切皆是妄執現象為實有。

三者自性尋伺觀:

世間萬法皆托緣而生,而緣起者,即無自性,
故能於「名、事尋伺」上正解諸法無自性。
由此「自性尋伺」來領受諸法如幻,領受名言、
事相非實有,而能伏斷一切妄執與煩惱。

四者差別尋伺觀:

各種名言與事相都有著無量差別,
如明暗、男女、善惡、智愚----。但是諸法無量差別,
皆是世間設立而成的假有。善觀諸法差別相乃依假立,
由差別尋伺能善分別諸法的自相與共相,而入於諸法平等性。
是故能逐漸伏斷分別計度的執障與煩惱。

 
由四尋伺觀的遣相觀空修習,
即能逐漸洞見「分別與俱生」的我執與法執。

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也是第六意識的功能顯現。
是來自分別外來的訊息或由自已分別推論。
比如有人說,你能聽到聲、看到外境,那能聽的、
能看的不是你又是誰呢?由分別上的覺知作出認定,
或執著是我,或執有最高、最上的神我,
或自我推論我思故我在-----,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我執。
 
若依外道說,吃某些東西或受某些戒即能証道,
不明其虛妄無實而執為實有法。或在思想、
觀念上自我生起分別、認定,並執「此是而他非」,
這都是來向於分別識心的執取,此是分別法執。
 
由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的觀察,漸入四尋思觀後,
對名言假立、事相緣起無自性能於生活上少分體驗後,
對我、法二空觀即能逐漸領悟深入,先能伏住分別我執,
再慢慢增強觀力來伏住分別法執。當一心深化修習後,
名言、事相的差別相於空觀中,相應了無分別的真如時,
即相契諸法「緣起性空」的諦理,
即轉第六意識分別識為下品妙觀察智。
 
為什麼稱為妙觀察呢?《成唯識論》說:

「是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

諸法各有自的自相;地有硬相、風有動相、水有濕相----
四大各有自的自相。或者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相,
而人的五官是人類的共相。又,無常是現象的共相,
不論是物質、生理的、精神狀態種種,都是無常的。
能如此的善觀法法的複雜自相、共相因緣,即是妙觀察智。
 
當証得下品妙觀察智,即是登入菩薩十地中的初地
亦名歡喜地;因為在長時的對法義熏習後,
一時頓入諸法的清涼寂滅性時,
心中的歡喜與雀躍無法用言語形容,故名歡喜地。

以能親証涅槃的空寂性,是故亦名見道
由斷分別識而証得無分別的真如,亦名根本智
不論是妙觀察智或根本智,都是假名立,
因為無分別的根本智,是清淨無染,即智即如,
即如即智,不可言說,故假名「無分別根本智」。
 
根本智是親証離言絕思的清淨真如,是自受用智
無法利樂有情。菩薩欲利樂有情,必須由根本智起用,
於各種現象中,能窮觀諸法差別相,稱之為「後得智」。

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中,由假入空,是証得根本智;
由空出假,則是真如所起的差別智妙用。
八識規矩頌稱「後得智」為「變相觀空」,
乃是聖者於如如的心體上,不住於空寂性,
在自觀、法談、度生---,於所緣諸法起觀,
於起觀時,緣於真如,所觀不離空性,故說「變相觀空」。

菩薩以後得智來觀察一切諸法,故能通達世間千差萬別的名言、
事相,方能不離世俗諦而說第一義諦,方能不離名言成就一切智。
 
下品妙觀察智能斷分別我執、法執,但不能斷俱生我執。
斷了俱生我執與少分俱生法執,即由下品妙觀察智
轉為中品妙觀察智。

當証得下品妙觀察智的聖者,由觀而入於根本智時,
俱生我執、法執也能同時伏住不現起,但是一旦出觀,
在生活上的複雜待人處事上,無始以來的潛藏著俱生我執、
法執習氣還會不時的起現行,所以在唯識義上
稱此現象為「俱生猶自現纏眠」。
 
所謂「俱生」是指無始以來即有的習氣。
即是第七識無始以來,不必依外來的分別即能法爾的自然任運,
緊緊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是為「俱生我執」。
由於第六意識以末那為依根,以致第六意識的攀緣習性
也染上無始的俱生我執。
 
斷分別我法二執的下品妙觀察智,只是由名言、事相上
窮觀到諸法緣起空寂性。但是我法二空的無漏觀察力還不夠深化,
所以只能觸及知性上的空寂性,無法觸及思想上、
觀念上無始熏習來的微細習性。

經中說,菩薩二地直至菩薩七地,
斷一分無明,即証一分法身,
所斷的無明,即是俱生我執的無明習性。

當菩薩七地圓滿進入菩薩第八地時,才能淨盡俱生我執,
此時的第六意識,才能由下品妙觀察智轉為中觀品妙觀察智
 
由菩薩二地至七地過程中,一路不停止的深化我、法二空觀
故能逐漸分分斷了俱生我執。在空觀的過程中,
其觀察力乃當在有功用行的過程中,尚不能達到無功用行心行
會留有微細的有相觀的心行

菩薩觀力要圓滿菩薩七地,
登入第八地,方能轉有功用行為無功用行
並澈底的瓦解俱生我執,
証得念念任運無相、無住,而轉下品為中品妙觀察智。

菩薩八地的中品妙觀察智,因為已能無功用行,
所以一切煩惱已不為所動,是故八地菩薩又名:

不動地」、「不退轉地」。


 
http://tw.myblog.yahoo.com/yu-er/article?
mid=215&prev=219&next=211&l=f&fid=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