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實 相 觀
理為佛道之本,事為修學之行。
因本而起行,由行而會本,是謂真修行者。
因本起行者,全性起修也。由行會本者,全修在性也。
因本起行者,全性起修也。由行會本者,全修在性也。
如是則始覺合於本覺,事相一於理體。
菩薩雖知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
然菩薩深達無自性畢竟空即是甚深緣起,
故為度一切眾生而建水月道場行如幻佛事。
故為度一切眾生而建水月道場行如幻佛事。
菩薩如實知甚深緣起即是畢竟空,
故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不著眾生相。
故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不著眾生相。
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菩薩行空不證,涉有不著。
行空不證者,不住涅槃也。涉有不著者,不住生死也。
不住涅槃者,如實知空即色也。不住生死者,如實知色即空也。
而此「無住」,即是菩薩自性清淨心。
不住涅槃者,如實知空即色也。不住生死者,如實知色即空也。
而此「無住」,即是菩薩自性清淨心。
眾生只為不了一切法無性,而迷惑執為實有,以致於畢竟空中,
虛妄受諸業報。若能翻然覺悟,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造諸業,
是即踏上菩提大道也。
虛妄受諸業報。若能翻然覺悟,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造諸業,
是即踏上菩提大道也。
所以一切諸業,皆由心生,邪之與正皆由心造。
心若不正,一切行業亦必不正,行業不正必招苦報。
其心若正,一切行業必正,行業若正定受樂果。
故知邪正由心,罪福自招,苦樂之報還是自受,豈關他人。
行人若能心無所住,無取無著,即是自己本來清淨心地也。
心若不正,一切行業亦必不正,行業不正必招苦報。
其心若正,一切行業必正,行業若正定受樂果。
故知邪正由心,罪福自招,苦樂之報還是自受,豈關他人。
行人若能心無所住,無取無著,即是自己本來清淨心地也。
當知緣起事相,皆是實相,實相之理即是汝心。
若人欲見實相,無勞遠求,只須自淨其心。
如此用功,日久功深,此心若能與實相理相應,便是直心深心。
所以我人修道,即應自心起信,還信自心也。
若人欲見實相,無勞遠求,只須自淨其心。
如此用功,日久功深,此心若能與實相理相應,便是直心深心。
所以我人修道,即應自心起信,還信自心也。
自心本來清淨,自心清淨則外境寂滅。
只怪眾生不識緣起,以致虛妄念起。念起法生,故起惑造業。
由惑業因緣,乃有諸苦。
所以若能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即是一切法正。
如果取著於分別想,便事事皆乖,一切法邪矣。
亦可以說心起想取相便邪,心無想離相便正。
邪則違理乖事,正則理事如如。
若心無住則明,住著則闇。何以故?
因為心若無住,便如淨鏡無塵,能照萬物。
心有所住著,便如鏡中有像,被像所遮,不能為照。
所以心無所住,則朗朗寂寂,寂寂朗朗,能分別一切。
此心寂寂無遮無染即是不變,此心朗朗能分別一切即是隨緣。
因為心若無住,便如淨鏡無塵,能照萬物。
心有所住著,便如鏡中有像,被像所遮,不能為照。
所以心無所住,則朗朗寂寂,寂寂朗朗,能分別一切。
此心寂寂無遮無染即是不變,此心朗朗能分別一切即是隨緣。
一心不變者,無分別智也。
一心隨緣者,差別智也。
故行人若以心無所住而修,便是無分別智。
若得無分別智,自然朗朗寂寂,寂寂朗朗,便能分別一切。
一心隨緣者,差別智也。
故行人若以心無所住而修,便是無分別智。
若得無分別智,自然朗朗寂寂,寂寂朗朗,便能分別一切。
心無所住,是不取於相之謂。心不取於相,自然如如不動。
所謂「如如」者,不二不異也。心與一切法不二不異,
所謂「如如」者,不二不異也。心與一切法不二不異,
與一切法無礙,是謂如如。
怎樣才能與一切法無礙呢?空其心也,心無所住也。
故心無所住即是不變,不變始能隨緣,隨緣始能不變。
隨緣者非是染於緣也,而是遇一切諸緣無礙無染,
不失正性,不隨緣轉謂之隨緣也。如果遇緣則染,
或者遇緣生礙,此非隨緣,而是染緣也。
例如惡人打罵於我,我不生瞋恚,是隨其打罵緣。
不生瞋恚者,乃不變也。再如有人讚嘆於我供養於我,
我不生歡喜不生驕慢,是隨其讚嘆供養緣而不變也。
如遇打罵則瞋,受讚嘆則喜,便非隨緣而是染緣了。
如遇打罵則瞋,受讚嘆則喜,便非隨緣而是染緣了。
心無所住,則是無心,
無心則不礙萬法,故能隨緣萬應。
於是舒之則能應萬法,卷之則會歸一心。
無心則不礙萬法,故能隨緣萬應。
於是舒之則能應萬法,卷之則會歸一心。
一不礙於無量,則理不礙事。無量不礙於一,則事不礙理。
無量不礙無量,一一法各不相礙,則事事無礙。
如此一切無礙,謂之如如不動,不動如如。
如此一切無礙,謂之如如不動,不動如如。
知一切法如幻皆空,於是心無所住。
於一切法心無所住,於是雖見而無所見。
見而無見,則可不動於念,不生分別想。
於一切法不生分別想,便可以平等心分辨
一切法了。一心平等,便是不住一切法,則此心曰「正」。
能以空寂照一切法,便名「遍知」。
能以空寂照一切法,便名「遍知」。
所以學佛人,但能心無所住,不染諸緣,不生分別妄想。
不見有人,不見有我,莫生貪,莫生瞋,
莫生憎莫生愛,亦無爭勝負之心。
但這樣除去許許多多的妄想,於是心無所著,
但這樣除去許許多多的妄想,於是心無所著,
還我本來清淨,如此便是修學無上菩提也。
故此心但除卻妄想,不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故此心但除卻妄想,不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便可與佛等齊了。
如此之法,唯證乃得,不在言語文字。
但須心無所住,則不見同異、
彼此、是非,一切諸見皆空。
即此「空見」亦空,不寄言,不著跡,絕一切對待,
是則與菩提相應矣。故若得頓悟一心,須是行起解絕,
契合相應。非是言說文字之功也。
故古德云,徇世名字,如狗逐塊。
故古德云,徇世名字,如狗逐塊。
但能心中不染無物,便是心無所住。
此心凝然無寄,不寄妄,不寄覺。
妄、覺二念俱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妄、覺二念俱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則是心無所住也。
若能心與無住相應,方會諸法寂滅,取證真如。
這樣才是了脫生死之道也。
十法界即自心性,我心能見,還見我心。
故能見所見,能造所造,皆是一心。
離一心以外,更無一法可得。
何以故?因為一切法無非緣起,而緣起性空,故心外無一法可得。
而此一心,亦是緣起性空。以心空無自性故,所以能與一切法相應。
何以故?因為一切法無非緣起,而緣起性空,故心外無一法可得。
而此一心,亦是緣起性空。以心空無自性故,所以能與一切法相應。
以與一切法相應故,是曰靈知不昧。以靈知不昧故,始名之為心。
此即無心與無界契合之理也。是知心者其名也,靈知者其實也。
此即無心與無界契合之理也。是知心者其名也,靈知者其實也。
一心起觀,觀無性之心也。隨緣而遇,緣無性之境也。
無性隨於淨緣,即成佛道。無性隨乎染緣,即成六凡。
故無性外不見纖毫之法。無有纖毫之法,非無性所攝也。
無性隨於淨緣,即成佛道。無性隨乎染緣,即成六凡。
故無性外不見纖毫之法。無有纖毫之法,非無性所攝也。
故談緣起,必歸於唯心。一切差別法,無非因緣而起。
一切差別法,亦無非唯心所造唯識所現也。
一切差別法,亦無非唯心所造唯識所現也。
故經云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色。
既知一切唯心緣起,緣起唯心,
而唯心即是諸法實相,而緣起即是實相諸法。
諸法實相便是無量即空,實相諸法便是空即無量。
是故因亦實相,果亦實相,實相無相,終不妄起分別。
如此平等一心,不生執見,終成圓因滿果。
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
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
以遍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以空即無量故,所以法界緣起,
諸佛法身化現無量身。
是以諸佛身者,從法起報,從報起化。
報者報法身也,化者化法身也。
既然報化二身皆是法身,
而佛與眾生同一法性身,故佛之三身,可於眾生一心中得。
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
以遍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以空即無量故,所以法界緣起,
諸佛法身化現無量身。
是以諸佛身者,從法起報,從報起化。
報者報法身也,化者化法身也。
既然報化二身皆是法身,
而佛與眾生同一法性身,故佛之三身,可於眾生一心中得。
故諸佛法身即是空義,報化二身即是緣起義。
約緣起言,一切諸法,無不是佛法身所化。
若總言佛法報化三身言,則諸佛皆是法界身。
約緣起言,一切諸法,無不是佛法身所化。
若總言佛法報化三身言,則諸佛皆是法界身。
撰文: 西蓮淨苑 智諭法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