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非慈善
撰文: 果煜 法師
為有疑情故,乃能有道心;
或為有疑情故,乃能有覺悟。
由是為有疑情,
菩提心才能對應而生。
然而對於不具疑情的人,
如何能啟發、落實其菩提心呢?
以後來的佛教,已慢慢失卻了生命的疑情,
於是即使裝模作樣地學佛修行,
卻無法使菩提心,安定落實。
所以菩提心,
不得不被轉說為「利他慈善」之心;
而菩薩道,
也蛻變成「自未得度,先度人」的模樣。
所以我要重申:
菩提心,乃從疑情而有。
既學佛之前,我們即有疑情;
也在學佛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疑情。
時時以疑情而激勵道心,
念念為求知求覺而精進不已。
這才是菩薩道的本意。
今既將菩提心曲解為利他之心,
而利他者又不能從「法」上著眼;
於是菩提心,更不得不被委曲成世俗慈善之心。
而慈善心,又往往侷限於人情的關懷爾。
所以從解脫的觀點來看:
慈善心,雖亦是世間的善法,
但只人天乘,而非解脫道。
至於人情者,
更是沈淪眾生的枷鎖與瓜葛。
我們常謂:有情眾生。
而有情眾生,竟何所嚮?乃輪迴而已!
故順情而為的一切,
皆生死道而已!
不過,人在江湖,反不畏懼海有多寬廣,海有多深沈。
在輪迴中的眾生,反不規避於人情的汩惑與迷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