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佛處莫停留,           
 
            無佛處急走過
 
【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  
 


 
要使那些相對心靈的人,
對本質有充份的瞭解,
非得寫一本厚厚的書不可。


但我在此只要提出下列幾個問題,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根本說來,究竟是什麼使神想創造一個世界呢?
它怎麼會想到一個念頭這樣說:“ 要有光 ”?
答案是超乎人類計量的。

要想瞭解神的意志或思想,必須自己是神本身。
再者,是什麼使得我們去問神的意旨呢 ─  
設若創造的背後有所謂意旨 ─ 這一種尋問,
本身豈不是來自神的意旨嗎?

豈不是神本身,使我們去尋問它的意旨或意志嗎?
設若如此,能夠回答這個問題者,必須是神自己。
當我們問這個問題,而以為它是出自我們自己、
卻不是出自神時,我們豈不是將自己置於歧路?

問與答是出於同源。因此,當掌握住問題之源,
回答於無意識間已在我們掌握中。
 
當發問者發問,他即已回答,因為問,無異於答。
神由創造世界,而回答了他自己

當水看到他的問題,以他問題的形式而產生回音,
他懂了他的問題。
這回音便是回答。
如果沒有回音,問題也就不會有回答。

敲門有開門,便是回答。
事實上,敲即是開

張三喚李四,李四回應。
呼喚就是回應。悟到這一點,就有禪。

 
如此,問答意謂著:相互或相應。
當本然清靜仍舊是清靜,即是說,仍舊寓於自身之內,
而不提出問題,即沒有分裂,因此也就沒有問題,
沒有相互,沒有 “ 參與 ”。

一旦任何問題出現,它就看見自己反映為萬物,
反映為山河大地。這既不是出亦不是進。
本然清靜即是山河大地。當清靜呼喚,回音就迴響;
山起,河流,大地動。

神現在看到他自己映在萬物之鏡中。
發問者乃是設鏡。

 
洞山來見薯山慧超,慧超問道:

“ 你已經是一個被公認的領導者,為什麼還來這裏?”
 
洞山答道:

“ 但我無奈仍有疑思,不能解決。所以來這裏。”
 
慧超召洞山說:“ 良价 (良价是洞山的名字)!”
 
洞山應諾。
 
慧超說:“ 是什麼?”
 
洞山沒有回答。
 
若此,慧超說:“ 好一個佛,只是無光焰 (光輪)。”

 
有光焰的佛,或無光焰的佛,正站在慧超前面。
但有一件事是我們須記得的。
當我們意識到這光焰時,它就消失了。

不但消失,並且它會傷害我們。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它時,它才最為熾亮。

當人類秉賦著種種的意識作用,
意識到萬物的時候,其實,
我們對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忘掉。

常常記得它,乃是執著它,
而執著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傷害。
因此,讓我們就似乎不記得般記得它 ─
即是,無意識的意識到它。
 
趙州從諗是唐代一位偉大的老禪師,
有一次,他這樣告誡弟子:

“ 有佛處住不得,無佛處急須走過。”

這個自身顯然是佛的人,為什麼如此反對佛呢?
又有一次他說:

“ 說了佛字,嘴漱乾淨。”


“ 佛 ” 這個字難道這般污穢骯髒嗎?
當你意識到光焰時,情形即是如此。
如果說老禪師們顯得嚴格,那是因為他們慈悲。
 
當大隨法真在為山門下修習的時候,他在許多方面 ─ 
諸如修行、勞動與日常行為 ─ 都出類拔萃。
溈山禪師很看重他。


有一天,溈山召他進來,問道:

“ 你在這裏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但是你從來沒有問過問題。是為什麼?”
 
大隨:“ 你要我何處插一句呢?”
 
   溈山:“ 何不問 ‘ 佛是什麼 ’?”
 
溈山:“ 你真正已經得到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