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自己,幸福自在
 
中華佛光文化網

  
 
    
 
                     《沙密地經》講一個年輕比丘的故事。
                     有一天大清早,沙密地跑到河邊洗澡。
在他洗完澡等待身體幹時,
                     出現一名天女問他:
                    「 比丘啊,你是如此的青春年少,
為什麼在黃金年華之際就出家呢?
                         怎麼不出去走走,享受一下青春呢?」 沙密地
回答道:
                    「 親愛的天女啊,我很幸福的。我依著佛陀的教導修行,幸福地活在當
下、
                         追逐紅塵中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不會帶來長久的幸福。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正念,體驗到了深刻的平和、自在和喜悅。」
 
                     《沙密地經》中討論了四個很重要的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對於幸福的觀念,第二個主題是幸福地安住於當下此刻,
                     第三個主題是依止,第四個主題是三慢,即是自卑感、優越感和同等感。
 
                     我們的幸福觀囚禁了我們,我們忘了那也不過是觀念而已。
                     對於幸福的觀念
可能會妨礙我們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以為幸福應該要以某種形式出現,就會錯
過當下喜悅的機會。
                     經中所談的第二個主題就是「現法樂住」,幸福地安住於當
下。
                     那天女問年輕的沙密地比丘,為什麼他要放棄眼前的幸福,
                     去追求未來模糊
不實際的幸福。沙密地答道:

                    「 剛好相反!我放棄的是『未來會有幸福』 這個觀
念,
                         這樣我才能深刻地安住於當下。」 

                     沙密地解釋,不善的欲望必然帶來憂慮和
哀傷,而美善喜悅的生命,
                     會在當下就帶來幸福。經中所用的名詞是 akalika「
非時間性」 ,
                     意思即是超越時間。
 
                     《沙密地經》中所談的第三個主題是依止的修行。
                     依止佛法並不只是一種觀
念。若依從佛法過生活,也就是說依佛陀所開示的
                     理解和愛的方式生活,將會得
到喜悅、寧靜、穩定、自在。
                     依止佛法也可以說是「 自皈依」 ,皈依自己心中的
島嶼,
                     平和的島嶼就在我們每人的心中,我們必須學會在有需要時回到那個島嶼。
                     當佛陀快要入涅時,他對眾僧尼說:
                       「 親愛的朋友,皈依自己心中的島嶼,不要
皈依其他。
                            返回你心中的島嶼,你將發現佛法僧。」 
                     皈依自身的島嶼,歸向、依止
自身島嶼。
 
                                  正念是佛,照耀遠近。 
                           呼吸是法,保護身心。 
                           五蘊是僧,精勤配合。
 
                     雖說這項修行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使用,但當我們感到憂慮、
                     不知道
如何是好時,這項修行就特別有用。依此修行,可以將自己帶到最平靜、
                     最安穩
的地方。

                          
      自身的島嶼便是正念、覺醒的本性,
                        也是心中穩定和平靜的基礎,照耀著人生道路。

                      若五蘊是在和諧狀態中,我們很自然地會依平和的方式做事。
                      覺察
呼吸帶來這種平衡。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經中第四個主題,談到三慢,即是優越感、自卑感和同等感 —
                      以為你比別
人好、比別人差或跟別人一樣平等。

                      這些感受的生起,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是獨
立的個體,是因為我們的我執。
                      建基於我執上的快樂是不穩定和不真實的,因為
你仍然有擔憂和恐懼。
                      只有在恐懼、擔憂和憤怒都消失時,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借著禪修,我們看到自己和其他所有眾生之間相即相入,
                      恐懼、憤怒和悲傷
因而消失。如果你依從佛法修行,
                      認知一切眾生之間相依相關的本質,你將一天
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安穩。
                      漸漸地,你將進入佛陀所說的那個彌漫著愛的樂
土。佛陀對愛的教導,
                      真摯完整,這種愛永遠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單單一個人的事,而是有相即的本質。如果你能使一個朋友微笑,
                      他的幸福也將滋潤你。你若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悅和幸福的道路,也就是替大家
                      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悅和幸福的道路。

                      首先用喜悅的感覺滋養自己。在室外做行
禪,享受新鮮空氣、樹木和夜空中的繁星。
                      要怎麼滋養自己呢?與密友談談這個
題目,找出滋養喜悅和幸福的具體方法是很重要的。
 
                      若是成功做到這點,你的痛苦、悲傷和心裏的痛楚將會開始轉化。
                      當你的身
體受到有害的細菌侵襲時,體內的抗體會包圍住細菌,使之變得無害。
                      如果沒有
足夠的抗體,身體就會製造更多抗體來抵制發炎。同樣地,
                      若是你讓禪修的喜悅
充盈身心,你的身心也會更堅強。
                      喜悅的感覺有能力轉化心中的悲傷和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