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說法不思議    水鳥山石俱念佛
若將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始得知

 ─   洞山.良价 禪師

   唐代洞山良价禪師年輕時,為了無情說法」四字,
   到處求教於諸方禪者大師,始終不解。

   有一天,來到雲巖禪師處,開口便問:
   「無情說法,說給誰聽,誰能聽到」,
 
雲巖答:
      「無情說法,說給無情聽,無情能聽到。

   洞山問:「那雲巖禪師你能聽到嗎?」
   雲巖答:「我若能聽到,我便是那無情,
        我便是那草木瓦石,你就無法聽到我在說法!」
   洞山問:「為什麼?」

   雲巖禪師不發一語只舉起了手中的拂塵,然後對著洞山問:
   「你聽到了嗎?」
   洞山疑惑地問:「什麼也沒有聽到。」
   雲巖禪師:「我是人,我是有情物,我說法你都聽不到,
         那無情的草木石瓦說法,你更聽不到了。」

   雲巖禪師繼續說:「你應該讀過《阿彌陀經》吧!那些水流聲、
            樹林聲無時無刻不在說法啊!」

   洞山良价忽有所悟,便作偈說: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洞山的體會在「眼處聞時」四個字,
   亦即不只用去看、還要,
   去聽、
   
去嗅、
   去嘗,
      去碰觸、
   意念去思維,包括全部身與心六根的參與
,交互作用,
   才能會知,才能體悟。
 
   無情識的山川草木,雖不會說有情識的眾生的語言,
   但並不代表他們不在說話

   佛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亦即有情眾生與無情草木石,
   皆具足佛性智慧,
   眾生若只用耳朶,如何能聽到草木瓦石說法?
   
   
 
   這情形如同一位不懂中文的老外,向一位不懂外語的中國人問路,
   如果只用耳,如何聽懂?
   但是最後還是問出了眉目,因為双方都使出了力氣,
   充分利用身體語言,
   用眼、耳、鼻、舌、身及最重的意(即思維)等六根全部,交互利用,
   終究能獲得理解,還能相互學習双方的語言。
 
   那麼,佛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眾生與草木瓦石之間的瞭解,誰曰不可。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時常參禪,
   一日投宿於友人住處溪旁的客房,
   夜裡溪聲潺潺作響,
   清晨醒來,見窗外青山兀立面前,
   忽然得悟作一偈曰: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便是無情說法
 


作者:李蕭錕 

   
 
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桃園縣人。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碩士。
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及銘傳大學講師,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
全省美展、全國美展、何創時書法基金會書法雙年展評審。
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書法薪傳獎。
現任華梵大學専任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