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禪師
─ 曹洞宗的創始人 ─
洞山.良价禪師(807~869)禪宗曹洞宗之開祖。
唐代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從師誦《般若心經》,
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以手捫面,問曰︰
「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知其資稟異賦,
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
年二十一,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謁南泉普願禪師,深領玄旨,
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
依靈祐之指示往詣雲巖.曇晟禪師,問無情說法之義,有省,然猶涉疑滯。
於是更歷參魯祖寶雲、南源道明等人。
後於過水睹影時,豁然開悟,大悟前旨。
後嗣雲巖之法,大中(847~859)末年,於新豐山提撕學徒,不久,
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倡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命剃髮披衣,鳴鐘辭眾,大眾號慟不止。
師忽開目謂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
勞生息死,於悲何有?」
遂令主事僧辦愚癡齋。眾猶戀慕不已,乃延七日,至第八日浴訖齋畢,
在方丈室端坐而寂。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諡「悟本禪師」,
世稱洞山良价或單稱洞山。其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
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二十六人。
尤以本寂之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
著有〈玄中銘〉、〈豐中吟〉、〈寶鏡三昧歌〉、〈洞山語錄〉等。
唐代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從師誦《般若心經》,
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以手捫面,問曰︰
「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知其資稟異賦,
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
年二十一,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謁南泉普願禪師,深領玄旨,
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
依靈祐之指示往詣雲巖.曇晟禪師,問無情說法之義,有省,然猶涉疑滯。
於是更歷參魯祖寶雲、南源道明等人。
後於過水睹影時,豁然開悟,大悟前旨。
後嗣雲巖之法,大中(847~859)末年,於新豐山提撕學徒,不久,
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倡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命剃髮披衣,鳴鐘辭眾,大眾號慟不止。
師忽開目謂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
勞生息死,於悲何有?」
遂令主事僧辦愚癡齋。眾猶戀慕不已,乃延七日,至第八日浴訖齋畢,
在方丈室端坐而寂。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諡「悟本禪師」,
世稱洞山良价或單稱洞山。其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
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二十六人。
尤以本寂之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
著有〈玄中銘〉、〈豐中吟〉、〈寶鏡三昧歌〉、〈洞山語錄〉等。
有關洞山良价禪師與土地神之故事。
洞山住持僧院期間,不令土地神窺知其蹤跡。
一日見僧拋散米粒,念頭一動,終被得知。
碧巖錄第九十七則:
「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覓他蹤跡不見。
一日,廚前拋撒米麵,洞山起心曰:
『常住物色,何得作踐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見,便禮拜。」
洞山住持僧院期間,不令土地神窺知其蹤跡。
一日見僧拋散米粒,念頭一動,終被得知。
碧巖錄第九十七則:
「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覓他蹤跡不見。
一日,廚前拋撒米麵,洞山起心曰:
『常住物色,何得作踐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見,便禮拜。」
洞山錄:「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云:『地獄最苦。』
師曰:『不然!』云:『師意如何?』
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提示生死之根本問題未能解決為最苦;
謂人眩惑於目前之事物而不究真實。
衣線下,指袈裟,引申為修行佛道之事。
師曰:『不然!』云:『師意如何?』
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提示生死之根本問題未能解決為最苦;
謂人眩惑於目前之事物而不究真實。
衣線下,指袈裟,引申為修行佛道之事。
洞山五位,是良价禪師接引學人所設立之權宜方法。
以真理立為正位,以事物立為偏位,即依偏正回互之理,
立五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之說。
曹山本寂禪師復承洞山之本意而發明之,假託君臣之例而說明五位之旨訣,
稱為君臣五位。即:
以真理立為正位,以事物立為偏位,即依偏正回互之理,
立五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之說。
曹山本寂禪師復承洞山之本意而發明之,假託君臣之例而說明五位之旨訣,
稱為君臣五位。即:
君位:指本來無物之空界,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來。
臣位:指萬象有形之色界,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
臣向君:為捨事入理之意,即向上還滅之偏中正。
君視臣: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緣起之正中偏。
君臣道合:為冥應眾緣而不墮諸有之意,即兼中到,指動靜合一、
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覺之道位。
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覺之道位。
洞山三路,為接引學人而設之三種手段:
鳥道:鳥飛空中,其跡不存,取無蹤跡、斷消息,往來空寂處之意。
玄路:玄玄微妙之路。取離言語文字之意。
展手:與垂手同義,不止向上一路,更係為人度生之化他門。
前二者屬自受用門,後者則屬他受用門。
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僧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
師曰:『不逢一人。』云:『如何行?』
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云:『秖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
師曰:『闍黎因甚顛倒?』云:『甚麼處是學人顛倒?』
師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卻認奴作郎?』云:『如何是本來面目?』
師曰:『不行鳥道。』」
鳥道比喻不染污之行,即指不留痕跡自由無礙之佛道修行。
此以鳥飛完全不留蹤跡而作喻。對於僧之問「如何是鳥道」,
洞山之答即示此。然若執著鳥道,即非鳥道,故洞山更示以「不行鳥道」,
以脫卻其執著。
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僧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
師曰:『不逢一人。』云:『如何行?』
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云:『秖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
師曰:『闍黎因甚顛倒?』云:『甚麼處是學人顛倒?』
師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卻認奴作郎?』云:『如何是本來面目?』
師曰:『不行鳥道。』」
鳥道比喻不染污之行,即指不留痕跡自由無礙之佛道修行。
此以鳥飛完全不留蹤跡而作喻。對於僧之問「如何是鳥道」,
洞山之答即示此。然若執著鳥道,即非鳥道,故洞山更示以「不行鳥道」,
以脫卻其執著。
洞山三句,即「向上一句」、「門頭一句」、「超百億一句」。
一句,即表示以自己所信之一語句拈提宗旨。
一句,即表示以自己所信之一語句拈提宗旨。
向上一句:指導學人,令彼到達佛向上之境界。
佛向上,即不執著於佛之境界且應超越之。
佛向上,即不執著於佛之境界且應超越之。
門頭一句:於現實之中辨得圓融無礙者;亦即通過差別之事象,
開示平等之真理。
開示平等之真理。
超百億一句:又作絕續句、不來句、倒底一句,即謂一切究極之當體。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