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僧 的 眼 淚

高僧的眼淚
有一位中年以後出家的高僧,居住在離家很遠的寺院裏,
由於他有很高的修持,許多弟子都慕名來跟他修行。
平常,他教化弟子們應該斷除世緣,追求自我的覺悟,精進開啟智慧,
破除自我的執著,唯有斷除人間的情慾,才能追求無的解脫。
破除自我的執著,唯有斷除人間的情慾,才能追求無的解脫。
有一天,從高僧遙遠的家鄉傳來一個消息,
高僧未出家前的獨子因疾病而死亡了。
他的弟子接到這個消息後,大家聚在一起討論,他們討論的主題有兩個,
一是要不要告訴師父這個不幸的消息,
二是師父聽到獨子死亡的消息會有什麼反應?
高僧未出家前的獨子因疾病而死亡了。
他的弟子接到這個消息後,大家聚在一起討論,他們討論的主題有兩個,
一是要不要告訴師父這個不幸的消息,
二是師父聽到獨子死亡的消息會有什麼反應?
他們後來得到共同的結論,就是師父雖已斷除世緣,孩子終究是他的,
應該讓他知道這個不幸。並且他們也確定了以師父那樣高的修行,
對自己兒子的死一定會淡然處之。
應該讓他知道這個不幸。並且他們也確定了以師父那樣高的修行,
對自己兒子的死一定會淡然處之。
最後,他們一起去告訴師父不幸的變故,
當高僧聽到自己兒子死亡的消息後,
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愴的眼淚。
弟子們看到師父的反應都感到大惑不解,
因為沒想到師父經過長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斷除人間的俗情。
當高僧聽到自己兒子死亡的消息後,
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愴的眼淚。
弟子們看到師父的反應都感到大惑不解,
因為沒想到師父經過長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斷除人間的俗情。
其中一位弟子就大著膽子問師父:
「師父,您平常不是教導我們斷除世緣,追求自我的覺悟嗎?
您斷除世緣已久,為什麼還會為兒子的死亡悲傷流淚呢?
這不是違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嗎!」
「師父,您平常不是教導我們斷除世緣,追求自我的覺悟嗎?
您斷除世緣已久,為什麼還會為兒子的死亡悲傷流淚呢?
這不是違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嗎!」
高僧從淚眼中抬起頭來說:
「我教你們斷除世緣,追求自我覺悟的成就,
並不是教你們只為了自己,
而是要你們因自己的成就使眾生得到利益。」
「每一個眾生在沒有覺悟之前就喪失了人身,都是讓人悲憫傷心的,
我的孩子是眾生之一,眾生都是我的孩子,我為自己的兒子流淚,
也是為這世界尚未開悟就死亡的眾生悲傷呀!」
弟子聽了師父的話,都感到傷痛不已,精進了修行的勇氣,
並且開啟了菩薩的心量。
「我教你們斷除世緣,追求自我覺悟的成就,
並不是教你們只為了自己,
而是要你們因自己的成就使眾生得到利益。」
「每一個眾生在沒有覺悟之前就喪失了人身,都是讓人悲憫傷心的,
我的孩子是眾生之一,眾生都是我的孩子,我為自己的兒子流淚,
也是為這世界尚未開悟就死亡的眾生悲傷呀!」
弟子聽了師父的話,都感到傷痛不已,精進了修行的勇氣,
並且開啟了菩薩的心量。
這實在是動人的故事,說明了修行的動機與目標。
修行是為使得眾生得益,不是為了小我,
所以修行才成為動人的、莊嚴的、無可比擬的志業。
修行是為使得眾生得益,不是為了小我,
所以修行才成為動人的、莊嚴的、無可比擬的志業。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為地,
才使萬法皆空找到落腳的地方。
也可以說是「說空不空」,無我是空,慈悲是不空。
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
雖行慈悲而不執有我,故不空而空。
才使萬法皆空找到落腳的地方。
也可以說是「說空不空」,無我是空,慈悲是不空。
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
雖行慈悲而不執有我,故不空而空。
當一個人不解空義的時候,不能如實知道一切眾生和己身無二無別,
則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慈悲。這是為什麼高僧先於弟子進入空性,
才談眾生無別的慈悲。
則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慈悲。這是為什麼高僧先於弟子進入空性,
才談眾生無別的慈悲。
進入空性才有真慈悲,在《嚴華經》對像裏說:
「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
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
「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
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
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
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攽恨頑毒、憍慢自大、
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這是多麼偉大的境界,想一想,如果菩薩沒有進入「一切法平等性」,
如何能承擔眾生的惱亂、愛惜眾生如子呢?
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
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攽恨頑毒、憍慢自大、
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這是多麼偉大的境界,想一想,如果菩薩沒有進入「一切法平等性」,
如何能承擔眾生的惱亂、愛惜眾生如子呢?
佛陀在《涅槃經》裏說:「我愛一切眾生,皆如羅睺羅。」
(羅睺羅是佛陀的獨生子,後隨佛出家)也無非是說明眾生如子。
菩薩與小乘最大的區別,就是慈悲,
例如佛教說三毒貪嗔癡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修小乘者斷貪嗔癡,修大乘菩薩則不斷,反而以它來度眾生。
為什麼呢?
月溪法師說:
貪者:貪度眾生,使成佛道。
嗔者:呵罵小乘,讚歎大乘。
癡者:視眾生為子。
「菩薩不斷貪嗔癡,非是菩薩有所執迷,而是慈悲眾生,所以不斷。」
(羅睺羅是佛陀的獨生子,後隨佛出家)也無非是說明眾生如子。
菩薩與小乘最大的區別,就是慈悲,
例如佛教說三毒貪嗔癡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修小乘者斷貪嗔癡,修大乘菩薩則不斷,反而以它來度眾生。
為什麼呢?
月溪法師說:
貪者:貪度眾生,使成佛道。
嗔者:呵罵小乘,讚歎大乘。
癡者:視眾生為子。
「菩薩不斷貪嗔癡,非是菩薩有所執迷,而是慈悲眾生,所以不斷。」
什麼是「慈悲」呢?
並不是我們一般說的同情或憐憫,「與樂曰慈,拔苦曰悲」,
把眾生從苦中救出來,給予真實的快樂才是「慈悲」。
並不是我們一般說的同情或憐憫,「與樂曰慈,拔苦曰悲」,
把眾生從苦中救出來,給予真實的快樂才是「慈悲」。
佛法裏把慈悲分成三種:
一、 是「眾生緣慈悲」,就是以一慈悲心視十方六道眾生,
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子侄,緣之而常思與樂拔苦之心。
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子侄,緣之而常思與樂拔苦之心。
二、 是「法緣慈悲」,就是自己破了人我執著,但憐眾懲治知是法空,
一心想拔苦得樂,隨眾生意而拔苦與樂。
一心想拔苦得樂,隨眾生意而拔苦與樂。
三、 是「無緣慈悲」,就是諸佛之心,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
故心無所緣,但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
故心無所緣,但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
要有「眾生緣慈悲」才能進入「法緣慈悲」和「無緣慈悲」,
若沒有眾生的成就、緣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大乘行者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
高僧的眼淚因此而流,在娑婆世界的菩薩們見到眾生愚迷、至死不悟,
何嘗不是日日以淚洗心呢?
上文取材自網路
若沒有眾生的成就、緣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大乘行者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
高僧的眼淚因此而流,在娑婆世界的菩薩們見到眾生愚迷、至死不悟,
何嘗不是日日以淚洗心呢?
上文取材自網路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