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
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
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得如是者,
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薩、
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云何是無住處?
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問:云何是不住一切處?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只箇不住一切處,
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
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問:身心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
答:見無如許種見。
答:見無如許種見。
問:既無如許種見,復何見?
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
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
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問: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答:喻如明鑑,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為明鑑無心故。
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
能生此見。法句經云: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答:喻如明鑑,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為明鑑無心故。
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
能生此見。法句經云: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問:涅槃經金剛身品: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云何?
答:不可見者,為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見也
然見不可得者,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
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見也。
無有知者:為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
無不知者:於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別一切,
即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
般若偈云:般若無知,無事不知;
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答:不可見者,為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見也
然見不可得者,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
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見也。
無有知者:為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
無不知者:於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別一切,
即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
般若偈云:般若無知,無事不知;
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問:經云:不見有無,即真解脫。何者是不見有無?
答:證得淨心時,即名有,於中不生得淨心想,即名不見有也;
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即是不見無也;
答:證得淨心時,即名有,於中不生得淨心想,即名不見有也;
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即是不見無也;
故云不見有無也。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亦名解脫。
問:云何是無所見?
答:若見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於中不起愛憎,與不見等,
答:若見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於中不起愛憎,與不見等,
即是無所見也。
問: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為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
答:見。
答:見。
問:對物時從有見?不對物時,云何有見?
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為見性常故。
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
見性無來去也,諸根亦爾。
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為見性常故。
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
見性無來去也,諸根亦爾。
問:云何是正見?
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問:云何名見無所見?
答: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
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
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
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
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答: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
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
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
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
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問: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
答:見中不立物。
答:見中不立物。
問:正見無物時,見中有無物否?
答:見中不立無物。
答:見中不立無物。
問:有聲時即有聞,無聲時還得聞否?
答:亦聞。
答:亦聞。
問:有聲時從有聞,無聲時云何得聞?
答: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
為聞性常故;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答: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
為聞性常故;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問:如是聞者是誰?
答: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
答: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