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無 定 法
四川「文殊院」有一對門聯:
教有萬法,體性無殊,不可取法、捨法、非法、非非法;
佛本一乘,根源自別,故說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佛陀演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正依於眾生的不同根器所設立的方便法;
猶如小學有小學的課程,中學有中學的課程,大學有大學的課程;
讀小學課程,不等於不學大學課程;小學課程還沒學好,就授與中學課程,
只會給學人帶來挫折感。
猶如小學有小學的課程,中學有中學的課程,大學有大學的課程;
讀小學課程,不等於不學大學課程;小學課程還沒學好,就授與中學課程,
只會給學人帶來挫折感。
在法談中,在談無常法時,常常會有人跳出來說:
「你偏墮在小乘法了﹗」或說:
「佛法是究竟之法,不是無常法。」或說:
「學法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會這樣回答,不說他觀察不到各人
學習因緣本來就不相同,各人根機都有差別;他的見地,也必然尚未領會
「體性無殊」的勝義,心中倘執著有「大乘小乘」、有「究竟不究竟」、
有「了義不了義」的分別慨念,不契「中道」諦理。
「你偏墮在小乘法了﹗」或說:
「佛法是究竟之法,不是無常法。」或說:
「學法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會這樣回答,不說他觀察不到各人
學習因緣本來就不相同,各人根機都有差別;他的見地,也必然尚未領會
「體性無殊」的勝義,心中倘執著有「大乘小乘」、有「究竟不究竟」、
有「了義不了義」的分別慨念,不契「中道」諦理。
《中觀論疏》說:
「故大品如化品云:為新發意菩薩說生滅如化,不生不滅不如化,
為久行大士辨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佛陀對眾生說無常、無我的勝義「空」,是對執著「世間實有」的眾生而說,
旨在令眾生悟入世間無常、四大無我的般若智慧;
所以佛陀會對初學眾生說世間是生滅、無常,猶如幻化的現象。
也會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涅槃,不是幻化,不是無常,確實有涅槃可証,
令凡夫生起欣樂涅槃,遠離對世間的執著。但是,佛陀對已親切感受世間無常,
不執於世間煩惱的久習眾生,則說世間如幻,涅槃也是如幻的假名,
意在破除眾生的「法執」。
「故大品如化品云:為新發意菩薩說生滅如化,不生不滅不如化,
為久行大士辨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佛陀對眾生說無常、無我的勝義「空」,是對執著「世間實有」的眾生而說,
旨在令眾生悟入世間無常、四大無我的般若智慧;
所以佛陀會對初學眾生說世間是生滅、無常,猶如幻化的現象。
也會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涅槃,不是幻化,不是無常,確實有涅槃可証,
令凡夫生起欣樂涅槃,遠離對世間的執著。但是,佛陀對已親切感受世間無常,
不執於世間煩惱的久習眾生,則說世間如幻,涅槃也是如幻的假名,
意在破除眾生的「法執」。
《入楞伽經》說:「大慧!如來應正遍知,
為諸一切愚癡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
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
說名如來藏;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
不應執著有我之相。」
有些眾生無始以來深執一個我,聽聞了佛陀的「無我義」,
因為害怕會失去了我,也放不下自我,以致無法契入「無我智」;
佛陀為了引導這一類眾生,說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待眾生有所領悟後,
才接著說:
「如來藏並沒有一個相叫如來藏!」
為了避免眾生因為佛陀說有「如來藏」,
就執著「如來藏是真我」,
於是又強調說:「不應執著有我之相」。
佛陀善觀察我等眾生的學習因緣,
再施以善巧方便,應機說法;
在善巧方便上,也就「法無定法」。
我們聽聞了某種法門,不論「禪門」、「淨門」、
「密法」,在學習上,法門需要一門深入,
但是不能執著此法門最為殊勝,最為無上,
勝過一切法門;若是這樣的執著,
就是將法執為「定法」了。
所以法法本無高下,一切高下,都是分別心的產物;
法門若能契應自己的根性,才是無上妙法。
為諸一切愚癡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
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
說名如來藏;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
不應執著有我之相。」
有些眾生無始以來深執一個我,聽聞了佛陀的「無我義」,
因為害怕會失去了我,也放不下自我,以致無法契入「無我智」;
佛陀為了引導這一類眾生,說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待眾生有所領悟後,
才接著說:
「如來藏並沒有一個相叫如來藏!」
為了避免眾生因為佛陀說有「如來藏」,
就執著「如來藏是真我」,
於是又強調說:「不應執著有我之相」。
佛陀善觀察我等眾生的學習因緣,
再施以善巧方便,應機說法;
在善巧方便上,也就「法無定法」。
我們聽聞了某種法門,不論「禪門」、「淨門」、
「密法」,在學習上,法門需要一門深入,
但是不能執著此法門最為殊勝,最為無上,
勝過一切法門;若是這樣的執著,
就是將法執為「定法」了。
所以法法本無高下,一切高下,都是分別心的產物;
法門若能契應自己的根性,才是無上妙法。
我們凡夫因為無始以來的自我執,深根蒂固,總是見空執空,見有執有;
所以《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佛陀演說「諸法畢竟空」,是為了破除眾生執著現象為「實有」的偏見;
「離諸見」是破除知見的執著,也是所謂「破除所知障」。
當瞭解了「諸法畢竟空」的法義時,如果因此而執著「諸法畢竟空」
是第一義諦,也一樣墮在「法的執著」,為「所知障」所束縛,
不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佛陀演說「諸法畢竟空」,是為了破除眾生執著現象為「實有」的偏見;
「離諸見」是破除知見的執著,也是所謂「破除所知障」。
當瞭解了「諸法畢竟空」的法義時,如果因此而執著「諸法畢竟空」
是第一義諦,也一樣墮在「法的執著」,為「所知障」所束縛,
不解如來真實義。
禪宗祖師在引導學人契入如來真實義的方便法,非常靈活;
善於運用「法無定法」的妙用。比如《六祖壇經頓漸品》說: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弟子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弟子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
善惡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是常。
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善於運用「法無定法」的妙用。比如《六祖壇經頓漸品》說: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弟子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弟子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
善惡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是常。
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
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
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六祖壇經》又說: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佛法的修學,從過程到結果,一定會有「禪定現象」與「解脫的結果」;
只是凡夫品嚐到「禪定」與「解脫」的法喜後,就會執著禪定解脫為實有;
逢人會以自我修持沾沾自喜,這沾沾自喜的心念,
就是執著名言慨念為實有的顯現。
六祖為了破除「分別執著」,
於是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不論禪定解脫」並不是說「不需要修習禪定」,
也不是沒有所謂解脫;
而是要眾生不執著禪定與解脫的名相。
「不二之法」就是不偏墮在一邊,
不執在一邊,執著「禪定引生的禪悅」,
就是墮在一邊、執在一邊。
只是凡夫品嚐到「禪定」與「解脫」的法喜後,就會執著禪定解脫為實有;
逢人會以自我修持沾沾自喜,這沾沾自喜的心念,
就是執著名言慨念為實有的顯現。
六祖為了破除「分別執著」,
於是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不論禪定解脫」並不是說「不需要修習禪定」,
也不是沒有所謂解脫;
而是要眾生不執著禪定與解脫的名相。
「不二之法」就是不偏墮在一邊,
不執在一邊,執著「禪定引生的禪悅」,
就是墮在一邊、執在一邊。
《大智度論》有一段話:
世尊!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二法,
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佛言:「須菩提!
無所得即是得,
以是得無所得。」
無所得即是得,
以是得無所得。」
「無所得」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而是心「無執、無住、自在、無礙」的形容。
而是心「無執、無住、自在、無礙」的形容。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