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道    ( 開 悟 篇 )



                            
禪是東方的精神生活所蘊釀出來的奇妙謎語,
無法解釋而又無可抗拒地吸引人。
一個被禪所轉變的人,生命的表現就是一個奇蹟。

禪是活生生的體驗,
不存在任何的言語文字中。




【開  悟】
 
    洞見的第一個特性,在我看來,是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以一般標準而言最瑣碎與最重要的事,都具有了一種絕對的價值
    彷彿都變成透明的,顯露出不為日常觀點所能掌握的關連。

    這種關連不是物與物平面性的連接,平面性的連接就會停留在
    物體的世界裡;這種關連是垂直性的,直入每一件事物的最深處源頭
    一切事物是由這種源頭,這種存在的中心,來被看見,被瞭解的。

    因此它們全都具有相等的地位,都具有共同源頭的特徵。
    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物體;而共同指向超越它們之上的存在源頭
    但是這種源頭必須透過一切存在事物才能認識,
    雖然它是一切存在的源頭。
 
    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
       在這種洞見之中是沒有絲毫的思索痕跡,也沒有祕密的思想來配合。

    這種洞見並不是經過長時間對公案的冥思所召喚來的產物,
    讓你「相信」你看見了你的期望。

    相反地,它是像一道閃電劇烈的一擊,是一種極為清楚的身體感覺,
    具有絕對的確定,於是你立刻看見」與瞭解了事物的「
    是基於它們的「」,這種「空無」就是它們的本來源頭
 
    有一則時常用來做為公案的趣聞,也許可以解釋這個道理:
 
       有一天,百丈禪師與他的老師馬祖在屋外,看見一群野鴨子飛過去。
        馬祖問:「牠們飛到哪裡去啊?」

        「牠們己經飛走了,師父。」百丈回答。
             突然馬祖捏住百丈的鼻子扭轉,百丈痛得大叫:「啊!啊!」

        「你說牠們己經飛走了,」馬祖說:
        「可是牠們從一開始就是在這裡!」

        百丈聽了汗流浹背,於是他就恍然大悟。

 
    百丈與馬祖兩人的看法是如此的天壞之別,根本無法並存。
    「牠們己經飛走了」是正常感官的明顯看法
    牠們已經看不見了,消失在某處,不在這裡了。
    這個事實不需要什麼領悟就可以成立。
 
    馬祖的看法則大為不同。
 
    以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肉眼來看,只能從一切存在的事物,
    記錄下出現在眼前的事物而已。而每一件事物要能夠出現在眼前,
    必須具體地存在才行。

    但是當一個人「重生」後得到的「第三眼」,
    卻可以看見這個純粹的存在,事物的根源

    因此馬祖必然會說:「牠們一直就在這裡」─ 
    當然不是在一個無理的、荒謬的、差勁的笑話,
    其實卻是一個相當單純的事實陳述─ 這個事實在馬祖眼中是
    像百丈看到鴨子飛走一樣地清楚具體

    這兩個事實並不互相抵觸,因為它們屬於完全不同的層次
    而百丈絕對無法從漫長的思索中找到解答
    只有在劇烈的痛苦中,他的思考被打斷了,他才能透過開悟找到解答
 
    現在,雖然你也許會覺得你對馬祖的話有了某種瞭解,得到了某種證實,
    但是你絕不可認為你能夠就此採取馬祖的觀點,從中找到了意義深遠的事物。

    完全不是如此;一切都取決於你最初的看見」,
    就像馬祖,一種當下的絕對直觀

    馬祖自然瞭解百丈的話;他曾經分享著相同的觀點,視之為正。
    但是他也瞭解那是非心靈的,有所偏離的。
 
    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洞見雖然是很大的收穫,也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因為它忽略了此時此地具體的存在,奪去了現實的意義;
    但是這種想法是誤解。因為:

      
開悟後雖然看見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同時也接受事物的表象;
       不僅知覺到事物濳在的本源,也知覺到事物所採取的形象。

    這種誤解的原因在於,
開悟的洞見並不具有一般看見與被看見者之間
    主客對立的關係,它容許一切事物以根據本源的真面目存在

    抓住事物「原本」的意義。
 
    因為,事物的無形本源是無法觸及與無法想像的,
    事物的具體形象較易為我們所掌握。
    沐浴在本源的光芒中,事物的具體形象也變得通明。
    它們的具體形象也越有啟示性。

    它們對於那最終問題越是保持沈默,對自己本身的說明也就越清晰。
    這使開悟者能讓它們自然存在,不以自己的偏見影響它。
 
    開悟者不會僅僅把它們當成那無可理解、無可觸及的本源的一種面貎,
    他讓它們自然地成為它們自己

    他那無我的洞見使他們能到如此驚人的地歩:
       彷彿他就在事物活生生的本質的旁邊,
       他享受與事物親密的接觸,分享它們的命運
       甚至包括那些似乎完全沈浸於具體存在的事物
       有時候他可以加強這種接觸,直到完全融合的地歩。
       這時他感覺事物是透過他的洞見與他接觸,事物是與它們自己接觸,
       只有如此,他們才能達到完整的真實,彷彿存在就是從一切之中覺察它自己
       彷彿它擁抱了並且維持了洞見的過程
 
    他不再覺得自己是面對著客體事物的主體
    他感覺存在是不可思議本質的一端
    而他自己與所發生的一切,是具體存在的另一端
    都是發自於本源
 
    這個道理適用於一切,也適用於所謂的自我。
    在開悟的洞見中,自我也成為透明的,直抵那最深處的本源
    在這裡我們想起那個公案:父母未生前的真面目
 
    也就是說,在你尚未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自我
    尚未成為這個複雜而對立的世界中的一個特定角色之前,你的狀態為何。
 
    也許這個公案的解答是用你心靈上的第三眼來「看見」你的本來面目,
   
「找到」它,而不是靠思想來「創造」它。
    你對於你自己自我的體驗,是無法用類推的方式應用到其他自我上,
    更不用說其他事物了; 所有一切其他事物都是個別直接從本源來體驗。
 
    也許這種洞見是一種孩提時代自然的重現復甦,但要更強烈些。
    那時候,我們與所玩耍的對象都是如實地體驗,沒有我們附加的任何關連,
    因此彷彿所有的作用都是發自於事物本身,是它們在與我玩耍。

    不管開悟是否是過去的重現或全新的獨特境界,
    它無疑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體驗,絕對而無所差異,
    召喚起一個人所有的主觀力量加以運用;
    它是把視覺、體驗、洞察,與被洞察合而為一的境界
 
    因此禪師最多可以容許像是「棍子!」「雪!」「野鴨!」之類的稱呼,
    但把「這是一根棍子」「那些是野鴨」的話當成虛假的,
    就算是反過來說「這不是一根棍子」「那些不是野鴨」也是同樣的虛假,
    「野鴨飛走了」正如「野鴨沒有飛走」一樣錯誤。

    一個人如此地判斷事物,把事物從自己或其他事物中隔離出來,
    打破了整體,這樣他就不再是一個「洞見者」,而是一個「旁觀者」,
    站在畫面之外,把所觀察的事物體驗為相對的
    於是質問這些事物,期待它們的回答。
 
    在這場問答遊戲,他想像自己掌握「對象」的整個現實,
    並充分加以利用,卻沒發現他只得到膚淺的代替品
    在他與對象之間隔離著一個虛幻的,被他強加了意義的影像,
    卻不瞭解對於洞見者而言,他所洞見的事物已經是充滿了意義,
    他只需要保持開放,便可接受那些意義。
 
    對於一個旁觀者而言,他刻意地把一切事物與其它事物連接在一起,
    他所的一切都清楚地劃分為過去與未來。

   
洞見不是如此;「洞見」是:


一種沒有關連的現在,
沒有時間性的當下。

這種韻律感覺起來不是外在的,
而是發自於內的,
與一切事物一起脈動,
無窮無盡的變化過程。




             上文引自【射藝中的禪】 方智出版社 魯宓 譯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 The Method of Zen    by  Eugen Herrig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