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言教,直指悟心
《金剛經》與禪宗思想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的特點是邊走邊破,隨說隨除。
《金剛經》的特點是邊走邊破,隨說隨除。
對不住非相、不住斷滅相的般若智慧推崇備至,
但聽法者如果沉溺其中,就會產生新的執著,
認定它是真實的佛法,
所以經文又指出這種看法的錯誤,
因為名相概念並不是真實佛法。
《金剛經》以般若反觀弘揚佛法所使用的言教,
看到的全是名言假相和符號組合,“ 佛法 ”成了沒有任何實體
因為名相概念並不是真實佛法。
《金剛經》以般若反觀弘揚佛法所使用的言教,
看到的全是名言假相和符號組合,“ 佛法 ”成了沒有任何實體
和定相的名言施設。金剛般若掃除一切相,
包括掃除“ 掃除 ”之相,掃到無可掃,方是清淨心。
所以經文強調在破相的同時,切不可執著於破相。
如果心中總想著破相,那麼舊相未破而新相又添,
所以拿起金剛寶劍時,就應領悟到包括自己、般若、所破之相,
皆非實假有、不可執著。金剛般若猶如一團烈火,觸之者無一不被焚毀。
《金剛經》否定一切法的真實性,不但否定有為法,
對無上聖智、實相、般若、法身等無為法也同樣否定,
如果心中總想著破相,那麼舊相未破而新相又添,
所以拿起金剛寶劍時,就應領悟到包括自己、般若、所破之相,
皆非實假有、不可執著。金剛般若猶如一團烈火,觸之者無一不被焚毀。
《金剛經》否定一切法的真實性,不但否定有為法,
對無上聖智、實相、般若、法身等無為法也同樣否定,
認為無為法也是非實假有。
金剛般若的破相威力不僅表現在對有為法的破除,
更淩厲地表現在對無為法的破除,
因為無為法較有為法更難破除。金剛般若的神妙也正在這裏:
因為無為法較有為法更難破除。金剛般若的神妙也正在這裏:
發心而無心可發、得悟而無悟可得、莊嚴而非莊嚴、
度生而無生可度、持經而無經可持、說法而無法可說。
1發心而不住發心相
《金剛經》認為,在了悟之境上,連發心也不可執著,
“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
如果心存發心求聖智的想法,就是住相。
“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
如果心存發心求聖智的想法,就是住相。
室空心空,泯除對立。發心而無心可發,才是真正的發心,
像雖然不借陽和力的桃花,自在自為地盛開,無為而無不為。
像雖然不借陽和力的桃花,自在自為地盛開,無為而無不為。
2 了悟而不住了悟相
《金剛經》指出,
“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
對於悟心同樣不可執著。萬法本空,若於法有得、於覺有證,
即是執相,能所未除,就不可能成就道果。
“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
對於悟心同樣不可執著。萬法本空,若於法有得、於覺有證,
即是執相,能所未除,就不可能成就道果。
懷深頌云:
“ 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仙。塵緣若有絲毫在,
“ 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仙。塵緣若有絲毫在,
蹉過蓬萊路八千。”只要有纖毫的我已得法的見解,
便與悟境失之千里。將一切悟心徹底掃除,
“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日往月來,不知是誰”《集注》
引川禪師頌,才是灑灑落落的閑道人。
因此《金剛經》說“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日往月來,不知是誰”《集注》
引川禪師頌,才是灑灑落落的閑道人。
因此《金剛經》說“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念頭產生的本身就是執著於這個假名,
心性當下被染汙,此地無銀三百兩,
“ 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所擾 ”《集注》引誌公語。
“ 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所擾 ”《集注》引誌公語。
3 莊嚴而不住莊嚴相
《金剛經》通過莊嚴國土說明無住的道理。
如果菩薩有莊嚴佛土的想法,就是嚴重的我執。
只有徹底排除莊嚴佛土的思想,並認清佛土本性空寂,
如果菩薩有莊嚴佛土的想法,就是嚴重的我執。
只有徹底排除莊嚴佛土的思想,並認清佛土本性空寂,
莊嚴不過是幻化之行,一切皆非真,才是菩薩: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只要一想著清淨莊嚴,有境界相,即非莊嚴。
絕對的清淨是不能想像的。禪者於此下一轉語,
川禪師說:“ 娘生褲子,青州布衫。”
只要一想著清淨莊嚴,有境界相,即非莊嚴。
絕對的清淨是不能想像的。禪者於此下一轉語,
川禪師說:“ 娘生褲子,青州布衫。”
雖然娘生褲子、青州布衫喻本來面目不須莊嚴,
了悟之心如同白潔勝霜之鶴,與蘆花雪月相映,
著不得任何色塵,但對“ 非莊嚴 ”這句話本身也不可執著,
因此非莊嚴又何妨莊嚴?故不妨有“ 翹足勢 ”、“ 丹頂 ”的嚴飾。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了悟之心如同白潔勝霜之鶴,與蘆花雪月相映,
著不得任何色塵,但對“ 非莊嚴 ”這句話本身也不可執著,
因此非莊嚴又何妨莊嚴?故不妨有“ 翹足勢 ”、“ 丹頂 ”的嚴飾。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非莊嚴佛土者,即是莊嚴,是名非莊嚴。
4 度生而不住度生相
《金剛經》強調:“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禪宗認為, “ 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 ”
所以並沒有眾生可度,“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
只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集注》引川禪師頌:
“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壇經.付囑品》,
“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壇經.般若品》。
禪宗認為, “ 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 ”
所以並沒有眾生可度,“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
只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集注》引川禪師頌:
“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壇經.付囑品》,
“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壇經.般若品》。
從自性本體上看,如來凡夫並無區別。
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佛:
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佛:
“ 一切凡夫皆具眼,而被迷心蓋覆,不能自見。
若無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滅,五眼開明。”
若無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滅,五眼開明。”
5 持經而不住持經相
《金剛經》強調持經的功德,同時又注意對持經功德之心的掃除。
川禪師頌為:初心後發施心同,功德無邊算莫窮。
爭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虛空?
川禪師頌為:初心後發施心同,功德無邊算莫窮。
爭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虛空?
雖然功德無邊,但只是人天福報,與佛法毫無干係。
只有將貪求福報之心徹底掃除,將太虛空般的人天福報一拳打碎,
才能獲得無為的“ 福德 ”。
只有將貪求福報之心徹底掃除,將太虛空般的人天福報一拳打碎,
才能獲得無為的“ 福德 ”。
川禪師著語云:“ 擘開太華手,須是巨靈神。”
意為擘開堅固如華山與中條山的功德之念,
意為擘開堅固如華山與中條山的功德之念,
須有黃河之神巨靈的力量。
頌曰:“ 堆山積嶽來,一一盡塵埃。眼裏瞳人碧,胸中氣若雷。
出邊沙塞靜,入國貫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幾見去還來。”
生動地傳達出領悟即心即佛、不住持經功德的自由奔放悟境。
6 佈施而不住佈施相
《金剛經》強調:“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
“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 ”,所得福德仍不為多。
這是因為,“ 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
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
“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 ”,所得福德仍不為多。
這是因為,“ 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
惟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 ” 。
凡夫六根膠著六境,在佈施時住於佈施之相,顧戀身財,
凡夫六根膠著六境,在佈施時住於佈施之相,顧戀身財,
希求受者報恩,希求來世果報。而真正的佈施,要三輪體空:
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
三輪皆無自性,體空而幻有,所以不能執著。
因此,當梁武帝問達摩起寺度僧有何功德時,
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
三輪皆無自性,體空而幻有,所以不能執著。
因此,當梁武帝問達摩起寺度僧有何功德時,
達摩斬釘截鐵斷然否決:
“ 無功德!” 真正的功德性,在真心自性當中,
“ 無功德!” 真正的功德性,在真心自性當中,
而不在有為法中。有為終歸於滅,住相佈施,希求福德,
得福雖多,於明心見性,毫無裨益;
無為的功德性,無形無象,沒有窮盡:
無為的功德性,無形無象,沒有窮盡:
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證道歌》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證道歌》
“ 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
傅大士頌達摩點化梁武帝,目的是為了讓他
傅大士頌達摩點化梁武帝,目的是為了讓他
向真心自性中去體究。川禪師頌雲:
“ 羅漢應供薄,象身七寶珍。雖然多濁富,爭似少清貧。
罔象只因無意得,離婁失在有心親。”
罔象只因無意得,離婁失在有心親。”
佈施而“有心”,貪求福報,
所求得者只是福德,而非功德。
所求得者只是福德,而非功德。
7 說法而不住說法相
《金剛經》云:“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禪宗發揮此禪機,較為典型的是大士講經。《碧岩錄》
“ 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大士便於座上,
禪宗發揮此禪機,較為典型的是大士講經。《碧岩錄》
“ 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大士便於座上,
揮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
誌公問:‘ 陛下還會麼?’帝云:‘ 不會。’
誌公云:‘ 大士講經竟。’”雪竇頌雲:
誌公云:‘ 大士講經竟。’”雪竇頌雲:
不向雙林寄此身,卻於梁土惹埃塵。
當時不得志公老,也是棲棲去國人。 《碧岩錄》
大士壁立萬仞,用峻烈的機鋒來顯示禪不可說,
誌公卻畫蛇添足地解釋說 “ 大士講經竟 ”,
誌公卻畫蛇添足地解釋說 “ 大士講經竟 ”,
仍然是著了講經之相,所以圓悟評為“ 好心不得好報,
如美酒一盞,卻被志公以水攙過 ”。
雪竇的頌詞,翻轉一層,說傅大士不在雙林逍遙放曠,
雪竇的頌詞,翻轉一層,說傅大士不在雙林逍遙放曠,
卻來宮中講經,縱是揮案一下立即下座,也是惹起了埃塵!
“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宴坐,也被禪門作為著名公案之一。
須菩提有一次在岩室中禪坐,天神稱讚他善說般若,
須菩提宴坐,也被禪門作為著名公案之一。
須菩提有一次在岩室中禪坐,天神稱讚他善說般若,
散花供養。須菩提說:
“ 我並沒有講過什麼,怎麼說我善說般若?”
天神說: “ 尊者無說,我亦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於是天旋地轉,花雨飄落得更多。
雪竇頌雲:“ 雨過雲凝曉半開,數峰如畫碧崔嵬。
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
須菩提不說與維摩默然,成為禪僧所仰慕的範本。
但雖無言說,只要無住生心,又不妨言說,
天神說: “ 尊者無說,我亦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於是天旋地轉,花雨飄落得更多。
雪竇頌雲:“ 雨過雲凝曉半開,數峰如畫碧崔嵬。
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
須菩提不說與維摩默然,成為禪僧所仰慕的範本。
但雖無言說,只要無住生心,又不妨言說,
否則大藏經從何而來?川禪師頌云:“ 有說皆為謗,無言亦不容。
為君通一線,日出嶺東紅。”
以無住為核心,川禪師之頌,多是問有對無之禪機,
以無住為核心,川禪師之頌,多是問有對無之禪機,
於原文機境,翻出新錦。禪宗正是用不說之說,
提持向上一路,激宕成靈性的感悟:
吃茶點茶是“說”佛法,饑食困眠是“說”佛法,
吃茶點茶是“說”佛法,饑食困眠是“說”佛法,
棒喝截流是“說”佛法,乃至驢鳴、狗吠、蛙鼓、鶯啼、
溪吟,無一不在“說”佛法,直指悟心。
在禪宗看來,水鳥樹林,牆壁瓦礫,都在浩浩說禪:
“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五燈》卷13《良价》
“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金剛經》
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是應時契機,
《五燈》卷13《良价》
“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金剛經》
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是應時契機,
破除名相,使人自證實相。
一旦自性自覺,將自行拋棄一切。豁見本心,
一旦自性自覺,將自行拋棄一切。豁見本心,
即可洞曉說而無說、無說即說之理:
“ 若能了悟色相俱空,有空俱遣,語默雙亡,
即見自性清淨,雖終日言,猶為無言;
“ 若能了悟色相俱空,有空俱遣,語默雙亡,
即見自性清淨,雖終日言,猶為無言;
雖終日說,猶為無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