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  心  與  觀  照

    

                                                
靜靜地坐著,什麼事都不做;
                                          
當春天來臨,草木自然生長。


        靜心  只是存在,什麼事都不做 ─

     
  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你就只是存在,那是一種純粹的喜樂


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
這個喜樂是來自那裡呢?

它來自無處,或者它來自每一個地方,
它並不是什麼東西所引起的,
因為存在,就是由喜樂這個東西所做成的。
 
       當你什麼事都不做 ─
       不論在身體上或心理上,或其他任何層面上─當所有的行動都停止
       而你只是存在,那就是靜心


你不能去做它,
不能夠去練習它,
你只要去了解它。

 
       每當你能夠找到時間放鬆下來,只是存在,你就放棄所有的作為
       思想也是一種作為集中精神也是一種作為沈思也是一種作為
       即使只有一個片刻,你什麼事都不做,只是停留在你自己的中心
       完全放鬆,那就是「靜心」。

       一旦你得到了那個訣竅,你想要停留在那狀態多久,你就可以停留多久,
       到了最後,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停留在那種狀態
 
       一旦你覺知到了你内在本質可以保持不受打擾的方式,
       那麼,慢慢地,你就可以開始做一些事
       而仍然保持警覺說你的内在本質沒有受到打擾,那是靜心的第二部分。

       首先要學習一些輕微的活動,比方說掃地、淋浴,
       但是必須使你自己保持歸於中心,之後你就可以做一些比較複雜的事情。
 
       比方說我在跟你講話,但是我的靜心並沒有受到打擾。
       我可以繼續講話,但是在我的中心連一個微波都沒有
       它很寧靜,完全寧靜。
 
       所以靜心並不反對行動,它並不是說你必須逃離生活,
       它只是教給你一個新的生活方式:

    你變成颱風眼」。

       你的生活還是會繼續,事實上它將會進行得更強烈,
       帶著更多的喜悅更多的清晰更多的洞見更多的創造力
       但你是站在山上的一個旁觀者,只是看著所有在你周遭所發生的一切
 
          你並不是做者,你只是觀照者
 
       那就是靜心的整個奧秘 ─ 你變成觀照者
       作為還是在它本身的層面上繼續進行,沒有問題,
       你還是可以繼續砍柴或挑水,你可以做一些小事或是大事,
       只有一件事不被允許,那就是:你的「歸於中心」不可以喪失。
 
              那個覺知、那個觀照應該保持完全不被蒙蔽,不受打擾。
 
       猶太教‧哈希德派的創始者 ─ 鮑爾仙姆 (Baal Shem) 是一個很稀有的人。


              有一天夜晚,他從河邊回來,那是他的生活習慣,因為夜晚的河邊非常寧靜,
              他習慣只是坐在那裡,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看著他自己,觀照著那個觀照者。
              那一天晚上,在他回家的途中,他經過一個很富有的人家,有一個門房站在門邊。
 
              那個門房覺得很疑惑,因為每天晚上,剛好就在這時間,這個人就會回來,
              因此他就跑出來問他說:

              「請原諒我的打擾,我實在沒有辨法再隱藏我的好奇,你每天日日夜夜都縈擾著我,
              你倒底在做什麼事!你為什麼要到河邊去?我跟過你很多次,但是什麼事都沒有,
              你只是靜靜地坐在那邊好幾個小時,然後到了半夜,你就回來。」
 
              鮑爾仙姆說:

              「我知道你跟過我很多次,因為晚上非常寧靜,我可以聽到你的腳步聲,
              而且我知道你每天都躲在門後。不只是你對我好奇,我對你也很好奇,
              你倒底在做什麼事?」
 
              他說:「我在做什麼事?我只是一個單純的「 門房」。」
              鮑爾仙姆說:「我的天啊!你給了我一個重要的名稱,因為那也是我在做的事!」
              那個門房說:

              「但是我不了解,如果你是一個門房,你應該去看守某一個房子或某一座皇宮,
              但是我看到你坐在沙子裡,你倒底在看什麼?」

              鮑爾仙姆說:

              「有一些不同:你是在看說或許有外人會進入皇宮,而我只是在看這個『 看者 』,
              這個『 觀看者 』。誰是這個觀看者?這是我畢生的努力,我在看我自己。」

              那個門房說:「這是一件很奇怪的工作,誰來付你薪水呢?」
              他說:

              「它非常喜樂、非常愉快,它是如此偉大的一項祝福,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報償,
              只要能夠享受這裡面的一個片刻,所有的寶物都比不上它。」

              那個門房說:「這聽起來好像很奇怪,我一生都在看,但是我從來沒有碰過
              這麼美的經驗,明天晚上我跟你一起去,請你教我,因為
              我本來就知道要怎麼看,所需要的似乎只是一個不同的方向,
              你是在看某一個不同的方向。」


 
       只有一個歩驟,而那個歩驟與方向有關,或只是層面的不同。
       或者我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外在,或者我們可以閉起眼睛,
       讓我們的整個意識都集中在内在,這樣你就會知道,
       因為你是一個「知者」,你就是「覺知」,你從來沒有失去過它

       你只是把你的覺知糾纏在一千零一件事裡,
       將你的覺知從四處收回來,讓它停留在你自己裡面,這樣你就回到家了。
 
       最重要的核心 ─ 靜心的主要精神之所在就是學習如何   觀照

       有一件事要記住:靜心意味著 ─    覺知
       不論你做著什麼事,只要你在做的時候帶著覺知,那就是靜心。
       
               行為本身並不是問題之所在,
               你帶給那個行為的品質才是問題之所在。


       如果你帶著覺知地走路,走路也可以是一種靜心;
       如果你有覺知地坐著,坐也可以是一種靜心;
       如果你帶著覺知來聽,聽小鳥的叫聲也可以是一種靜心;
       如果你保持覺知和觀照,那麼任何你所做的都是靜心。
 
    覺知的第一歩:觀照你的身體

       首先要時時刻刻去觀照你的身體,漸漸地、漸漸地,
       一個人會覺知到每一個姿勢和每一個動作
       當你變得有覺知,奇蹟就會開始發生:

       你以前慣常在做的很多事都會消失,你的身體會變得更放鬆
       你的身體會變得更調和,一個深深的平靜會開始在你身上呈現出來,
       有一種微妙的音樂會在你的身體裡脈動
 
    覺知的第二歩:覺知你的思想

       對於思想,同樣的過程也必須經歷過。
       思想比身體來得更微妙,一旦你可以覺知到你的思想,
       你將會對在你内在進行的情況感到驚訝,
       你將能夠看到在你裡面有一個發了瘋的頭腦

       由於我們並不覺知,所以這整個瘋狂就好像一個暗流在快速流動
       它影響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它影響到任何你沒有做的事,
       它影響著每一件事,而這些全部加起來就是你的人生!

       所以這個内在的瘋子必須被改變。覺知的奇蹟就是除了你變得有覺知之外,
       其它什麼事都不必做
 
       那個觀照的現象本身就能夠改變它,漸漸地、漸漸地,
       那個内在的瘋子就會消失,
       慢慢地、慢慢地,思想就會進入某一個型式,它們就不會那麼混亂,
       它們會變得越來越井然有序,然後更深的寧靜就會再度呈現出來
       當身體和頭都變得很平靜後,你就能夠感覺到它們之間變得非常調和
 
    第三階段:覺知到你的感覺、感情、和心情

       那是最精緻的層面,也是最困難的,但是如果你能夠覺知到思想,
       它只是再向前一歩而已。只需要再更強一點的覺知,
       你就能夠開始反映出你的心情,你的感情、和你的感覺。


   「那第四的」

 
       一旦你能覺知到所有這三者,它們就都會連結成一個現象。
       當這三者合而為一,很完美地一起運作,發出一種和諧的「嗡嗡聲」,
       你就可以感覺到所有這三者的音樂。

       它們就變成一個交響樂團,然後那「第四的」就發生了,
       關於那「第四的」你無法做什麼,它是自己發生的
       它是來自整體的一個禮物,它是對於那些己經做了前面這三者的報酬。
 
       「那第四的」就是最終的覺知,它使一個人醒悟
       一個人會變得覺知到自己本身的覺知,那就是「第四的」,
       那會造就出一個醒悟的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