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的 修 行 要 領
撰文: 耕雲 先生

我們原本的心,自一出生就被六塵不斷地覆蓋,
形成了我們現在的表面意識 ─ 分別心,那個離開分別的、
永恆不變的真心被埋沒了。
如何將覆蓋我們原本真心的塵垢去掉,讓真我抬頭,
這是每個不甘被埋沒的人的修行課題,也是我們這一生的中心使命。
形成了我們現在的表面意識 ─ 分別心,那個離開分別的、
永恆不變的真心被埋沒了。
如何將覆蓋我們原本真心的塵垢去掉,讓真我抬頭,
這是每個不甘被埋沒的人的修行課題,也是我們這一生的中心使命。
如何使禪真正在血肉的生活當中生根、發芽、茁壯、開花、結果,
有幾個重點必須把握住:
有幾個重點必須把握住:
(一)以正信因果為學禪的基礎
佛在菩提樹下悟的是什麼?就是因果。佛陀逃離王宮、跟外道學法,
發現不相應、不真實,於是他抱著奄奄一息的肉體,在尼連禪河沐浴,
喝了牧羊女施給他的羊奶之後,坐在菩提樹下思惟,結果悟到了緣生法,
也就是從生命的開始墮落、無明緣行....然後是生命的循環、迷失、
永不回頭,這叫十二因緣。
發現不相應、不真實,於是他抱著奄奄一息的肉體,在尼連禪河沐浴,
喝了牧羊女施給他的羊奶之後,坐在菩提樹下思惟,結果悟到了緣生法,
也就是從生命的開始墮落、無明緣行....然後是生命的循環、迷失、
永不回頭,這叫十二因緣。
佛觀察宇宙萬象,發現宇宙就是無量的因緣。
「因」是一個動機,「緣」是許多條件,然後形成結「果」,
而這個結果又是另一個結果的因.....於是因果不斷地互為因果,
所以整個大宇宙就是因緣果的現象;也就是說宇宙中所有現象,
都是條件的互相組合、互相依存。
當所有條件分離的時候,找不到永恆不變的事物,所以說萬物無自性。
比如一座房子,我們若把水泥、沙子、石頭、木材、鋼筋、人工等
因素都抽掉,就找不出一個永恆不變的房子,而且這些各個不同的條件
也會逐漸消失。
我們人是近六十兆原子細胞組成的,把這些原子細胞拿掉,
也找不到這個人,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當條件分開之後,便沒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因」是一個動機,「緣」是許多條件,然後形成結「果」,
而這個結果又是另一個結果的因.....於是因果不斷地互為因果,
所以整個大宇宙就是因緣果的現象;也就是說宇宙中所有現象,
都是條件的互相組合、互相依存。
當所有條件分離的時候,找不到永恆不變的事物,所以說萬物無自性。
比如一座房子,我們若把水泥、沙子、石頭、木材、鋼筋、人工等
因素都抽掉,就找不出一個永恆不變的房子,而且這些各個不同的條件
也會逐漸消失。
我們人是近六十兆原子細胞組成的,把這些原子細胞拿掉,
也找不到這個人,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當條件分開之後,便沒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宇宙是條件的組合,所以宇宙當體是空;雖然是空,但人在宇宙當中,
還必須承認宇宙的規律和法則,也就是因緣法,這在邏輯學裏叫做:
自然齊一律。佛用「因緣法」來批判當時的外道六師,所謂外道六師即是:
還必須承認宇宙的規律和法則,也就是因緣法,這在邏輯學裏叫做:
自然齊一律。佛用「因緣法」來批判當時的外道六師,所謂外道六師即是:
1. 一因論者:說宇宙一切都是梵天創造的,就這一個原因。
佛說,那麼誰創造了梵天呢?外道無話可說。
佛用因緣法批判了一因論。
佛說,那麼誰創造了梵天呢?外道無話可說。
佛用因緣法批判了一因論。
2. 無因論者:說一切沒有什麼道理,無作者、無受者,也沒有規律、法則。
佛依然用因果法舉例,使無因論外道啞口無言。
佛依然用因果法舉例,使無因論外道啞口無言。
3. 邪因論者:說我們如果活在精神和物質的滿足、享受裏、當下就解脫,
就沒有煩惱。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天下哪有無條件的
事情呢?你要滿足精神的需要,那不大可能,因為欲壑難填;
物質方面,要耕耘才有收穫,要付出才能獲得,你憑什麼
保有物質的滿足呢?如果因緣不具足,你的空想也不會有結果。
就沒有煩惱。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天下哪有無條件的
事情呢?你要滿足精神的需要,那不大可能,因為欲壑難填;
物質方面,要耕耘才有收穫,要付出才能獲得,你憑什麼
保有物質的滿足呢?如果因緣不具足,你的空想也不會有結果。
4. 宿命論者:說一切萬有的規律、存在、變化、發展都是神定的,
沒有人能改變。佛說,你把因改變了,它的果就會改變。
佛批評宿命論者是自我否定、不肯上進、放棄自尊。
沒有人能改變。佛說,你把因改變了,它的果就會改變。
佛批評宿命論者是自我否定、不肯上進、放棄自尊。
5. 懷疑論者:佛批判他們是不用腦筋、不肯抽絲剝繭。
6. 禪定論者:認為人只要坐著不動,把一切念頭掃空,當下就是解脫。
佛批判他們是以手段當目的。人可以不吃飯、不工作、
只享權利不盡義務嗎?所以佛說,禪定只是一種手段,
不是目的,你必須要有正見才能斷惑,斷惑之後才有
真正的見解,指導你的正確行為。
佛批判他們是以手段當目的。人可以不吃飯、不工作、
只享權利不盡義務嗎?所以佛說,禪定只是一種手段,
不是目的,你必須要有正見才能斷惑,斷惑之後才有
真正的見解,指導你的正確行為。
我們何以說佛法就是世法?佛法何以具備普遍性?
因為佛陀講的緣生法就是組織。在大宇宙中所存在的任何東西都是組織體,
不論它是整體的或是個別的,都是組織體,沒有單一而能存在的事物。
若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佛法的精神,我們不妨說組織是萬有共同的原因,
是創造唯一的手段。
因為佛陀講的緣生法就是組織。在大宇宙中所存在的任何東西都是組織體,
不論它是整體的或是個別的,都是組織體,沒有單一而能存在的事物。
若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佛法的精神,我們不妨說組織是萬有共同的原因,
是創造唯一的手段。
就萬有共同的原因來說,從浩瀚的星海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乃至一個微小的原子,它都不是單一的,它都是以不同組織的方式,
表現出不同的組織形態與功能。
乃至一個微小的原子,它都不是單一的,它都是以不同組織的方式,
表現出不同的組織形態與功能。
(二)以反省、去惡為學禪的起點
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錯誤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脫,那是緣木求魚。
因果法則不是一種概念遊戲,而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去實踐的。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錯誤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是罪惡的結果」,
若要免於毀滅,就必須遠離罪惡;要想免於煩惱,就要擺脫錯誤。
所以我常說「煩惱與錯誤同在,罪惡與毀滅同步」。
你活在錯誤裏,不可能不煩惱;當你走向罪惡的同時,也不可能逃避
毀滅的命運。
因果法則不是一種概念遊戲,而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去實踐的。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錯誤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是罪惡的結果」,
若要免於毀滅,就必須遠離罪惡;要想免於煩惱,就要擺脫錯誤。
所以我常說「煩惱與錯誤同在,罪惡與毀滅同步」。
你活在錯誤裏,不可能不煩惱;當你走向罪惡的同時,也不可能逃避
毀滅的命運。
反省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時就能見到媽媽沒有生你以前,也就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
這時就能見到媽媽沒有生你以前,也就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大宇宙的真實,因為你跟宇宙原本不是對立的,
宇宙即你,你即宇宙。有許多人不肯反省,不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那煩惱永遠切不斷。
宇宙即你,你即宇宙。有許多人不肯反省,不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那煩惱永遠切不斷。
(三)以唯求心安為人生的取向
一個真正的禪者,他的生活不是賣弄機鋒、表現幽默,雖然那也無害,
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實的應該以唯求心安為人生的取向。
人生總有一個方向,所謂克己復禮、吃虧就是佔便宜,這都不究竟;
一個根本原則必須確立,必須堅持,那就是「唯求心安」。
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實的應該以唯求心安為人生的取向。
人生總有一個方向,所謂克己復禮、吃虧就是佔便宜,這都不究竟;
一個根本原則必須確立,必須堅持,那就是「唯求心安」。
達摩西來,少室面壁九年,為了等二祖。二祖慧可去見達摩,求什麼?
求心安。他說:我心不寧,乞師予安。拿心來,我給你安。
找心找不到啊!那我給你安好了。
求心安。他說:我心不寧,乞師予安。拿心來,我給你安。
找心找不到啊!那我給你安好了。
這一問一答之間,就顯示了一個禪者的中心取向 ─ 求心安。
他告訴我們,人到了無心的時候心自安,也就是說:
有心心不安,無心心自安。
他告訴我們,人到了無心的時候心自安,也就是說:
有心心不安,無心心自安。
(四)以躬行實踐來創造價值
我們講緣生可貴,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說一切東西並沒有自我,
只是一個機緣,彼此相互依存,能夠互益,才能共存。
一個禪者,他不但有目空宇宙的心胸,而且有躬行實踐的美德,
離開了躬行實踐,一切都是空話。
只是一個機緣,彼此相互依存,能夠互益,才能共存。
一個禪者,他不但有目空宇宙的心胸,而且有躬行實踐的美德,
離開了躬行實踐,一切都是空話。
(五)以窮本溯源為參學課題
水有源,木有本,真實的是原本的,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
而且真理是唯一的,所以禪的特性就是超越,它超越宗教、超越哲學,
凡是不能超越,只用表層意識來發現、來編織、來說明本體論、宇宙論、
認識論、方法論,然後從宇宙延伸到人生,產生了人生觀、歷史觀 .....
這都叫概念遊戲和廢知識,你知道了它,對你沒什麼改變,你不知道它,
也不缺少什麼。
而且真理是唯一的,所以禪的特性就是超越,它超越宗教、超越哲學,
凡是不能超越,只用表層意識來發現、來編織、來說明本體論、宇宙論、
認識論、方法論,然後從宇宙延伸到人生,產生了人生觀、歷史觀 .....
這都叫概念遊戲和廢知識,你知道了它,對你沒什麼改變,你不知道它,
也不缺少什麼。
佛法則不然,它叫你窮本溯源 ─ 切萬事萬物的源頭是什麼?
一切生命的實質是什麼?一切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一切生命的實質是什麼?一切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禪是心的原態;是生命的基本屬性;是生命的共相;
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
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
證道歌說「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又說
「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各位看了老師的講詞,
看了些佛學著作,見人就講道理,浪費生命,那不是功德,你那是造業。
他已經被六塵活埋了,你還要給他增加點法塵,永遠不能出頭了。
達摩祖師說,入道有理入,有行入。
你能保持正受,這叫行入,只要一上路,早晚也到家。
如果你沒有正見,也沒有正受,那是沒辦法修禪的。
因為正見與正受,是禪的兩個翅膀,向上要靠兩個翅膀。
你一旦有了正見,馬上正受就出來;你要從別人那兒得來正受,
能夠保任得住,管帶得了,這叫行入,久久必得正見,這是最省力的。
「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各位看了老師的講詞,
看了些佛學著作,見人就講道理,浪費生命,那不是功德,你那是造業。
他已經被六塵活埋了,你還要給他增加點法塵,永遠不能出頭了。
達摩祖師說,入道有理入,有行入。
你能保持正受,這叫行入,只要一上路,早晚也到家。
如果你沒有正見,也沒有正受,那是沒辦法修禪的。
因為正見與正受,是禪的兩個翅膀,向上要靠兩個翅膀。
你一旦有了正見,馬上正受就出來;你要從別人那兒得來正受,
能夠保任得住,管帶得了,這叫行入,久久必得正見,這是最省力的。
佛曾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你若能找出這個生佛平等的所以然來,你就大澈大悟。
參禪的中心課題,就是要窮本溯源,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共相、
本來面目,那就叫大澈大悟,那會起驚天動地的變化,必定轉凡成聖,
贏得生命的圓滿,到達生命的永恆。
你若能找出這個生佛平等的所以然來,你就大澈大悟。
參禪的中心課題,就是要窮本溯源,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共相、
本來面目,那就叫大澈大悟,那會起驚天動地的變化,必定轉凡成聖,
贏得生命的圓滿,到達生命的永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