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雲門.文偃在光泰寺,有僧問:
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如何?」
師以拄杖空中敲云。啊耶啊耶。又敲板頭云:作聲麼。僧云作聲。
師云:這俗漢。又敲板頭云:喚甚麼作聲。
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如何?」
師以拄杖空中敲云。啊耶啊耶。又敲板頭云:作聲麼。僧云作聲。
師云:這俗漢。又敲板頭云:喚甚麼作聲。
僧慧超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慧超。」
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
師忽聞齋櫓聲,謂侍者曰:
師忽聞齋櫓聲,謂侍者曰:
「還聞麼?適來若聞,如今不聞,如今若聞,適來不聞。」
《保唐無住禪師》
于時庭樹鴉鳴,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鴉去已,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眾曰:
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
有聞、無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
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七(經文卷六之三)
明 交光大師 述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音聲是總相。動靜是別相。謂音聲正起為動。音聲滅盡為靜。
惟一音聲。雙含動靜。故曰音聲性動靜也。
聞中為有無者。言動靜二相。
常於聞性湛然體中循還代謝。
常於聞性湛然體中循還代謝。
動則音聲歷然現有。靜則音聲寂然向無。
無聲號無聞者。言世人顛倒。
於無聲而妄說無聞也。
據理而論自是聲無。非是聞性無也。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3 ─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4 ─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4 ─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 ─
《宗鏡錄》卷54
「聲塵生滅,動靜皆空。聲不至於耳根,根不往於聲所。
既無一物中間往來,則心境俱虛,聲不可得。」
既無一物中間往來,則心境俱虛,聲不可得。」
【無門曰】
大凡參禪學道。切忌隨聲逐色。
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
殊不知。衲僧家騎聲蓋色。頭頭上明。著著上妙。
然雖如是且道。
聲來耳畔。耳往聲邊。直饒響寂雙忘。
到此如何話會。
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
殊不知。衲僧家騎聲蓋色。頭頭上明。著著上妙。
然雖如是且道。
聲來耳畔。耳往聲邊。直饒響寂雙忘。
到此如何話會。
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頌曰】
會則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