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 真如的直接體驗


 

─ 每種真正的宗教都是如此 ─ 堅持對真如的直接體驗。
                         它要啜飲生命之泉本身,而不僅是聽聽關於他們的言詞而已。
 
禪者除非親手自真如之水舀取水喝,就不能滿足,
因為唯有真如之泉的泉水才能為他解渴。
Gandavyuha Sutra
 ( 中譯本名為《四十華嚴》) 把這個態度表白得很清楚。
善財與妙月長者下面一段對話是從中譯本第三十二卷錄下來的,
因為梵文中這一段全缺。
 
當年青的求法者 ─ 善財,來到屋主妙月長者那裏時,
就如他在長久而熱烈的巡禮過程中遇到的每個教師時一般問道:

「我的心已達到至高無上的開悟
但我仍然不知如何才能做到菩薩的生活。請告訴我。」
 
當善財感動於妙月長者因清靜的般若光明
而達到他所稱的解脫時,他表示渴望知道是如何達成的

妙月長者說:

「一個人的心如果是在般若波羅蜜中,並與它密切相應,
   他就與這樣的解脫面面相對了;因為那時他在所知覺、
所瞭解的一切中都達到自我的實現。」
 
善財:「自我的實現,是否可由聽聞                  
         他人談論般若波羅蜜而得?」            
 
妙月長者:「不!為什麼?                                                 
                                       因為般若波羅蜜親自看入一切事物的真理真如。」 

        善財:「豈不是思考聽聞而來,                             
                            對物如的認識是由思考推理而來,              
                                自我的實現則由對物如的認識而來?」               
 
妙月長者:「並非如此。                                                     

自我的實現,永不能僅從思考而來。

善男子,我要用一個比喻來向你說。細心聽著。

在一個廣大的沙漠中,沒有泉沒有井;在一個春夏之日,
一個旅行者從西向東;他遇到一個從東而來的人,就說:
「我極其乾渴,請指示我何處可以找到泉水與陰涼,
讓我能夠、沐浴、休憩、恢復過來?」
 
從東來的人把這旅客所欲知道的一切都告訴了他,這樣說:
「再向東走,路會分成兩支,一左一右。你走右邊一條,
再繼續往前,一定會找到清泉與陰涼。」


         妙月長者:「善男子,你想,旅客是否因為聽到了                            
                            關於泉水與陰涼的話,並想只要繼續前進就可達到
                        解除他渴、熱之地,他的焦渴就得解除了呢?」
 
            善財說:「不,並非如此;因為只有當他按著另一個人的指示,
                    真正到達泉水之處,喝飲它,並在其中沐浴,
    他才能解除渴熱,得到恢復。」       
 
妙月長者:「善男子,菩薩生活亦復如是。                               

僅是聽聞、思想與做智性瞭解,
永不能實現任何真理。

善男子,沙漠即是生死,從西而東者即是一切有情眾生;
熱是一切混亂,渴是貪欲;從東而來者是佛或菩薩,
他住于大智慧之中,而透視一切的真性,以及平等實性;
  飲清泉解渴除熱,意指自己親身實現真理。」
 
「復次,善男子,我要說另一個比喻。
設若瞿雲在世間再留一劫,用盡一切精確言詞,用盡一切方法,
讓眾人得知瓊汁美味與種種妙處,你想世間眾生因聽聞佛說瓊汁
的美好,而能親自嘗到它的美好嗎?」
 
善財:「不,實不。」                                               
 
妙月長者:「因為僅只聽聞思考,                                      
                     永不能使我們認知般若波羅蜜的智性。」    
 
                            善財:「如此,菩薩以何種適切言詞與巧妙說明,                          
            而能使眾生瞭解真如?」                      
                 
          妙月長者:「菩薩對般若波羅蜜的真性之親知,                           
              乃是他們一切言詞之淵源。                   

當他得到了解脫,  
他就能流露適切的言詞,
並巧妙為人說明。」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菩薩處於眾生之間,
不論所用的是何種適切的言詞,與巧妙的方法,
都是來自他自己的體驗

而不論我們是否願意相信這些言詞,
除非我們能親自做到:


在生活中去體驗
並使真如的認識來自生活,
否則,我們就不能具有真如之見。


 【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