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禪宗看來,只談論開悟經驗或禪悟經驗而不去體證這種經驗,
       是毫無意義的。可是,在未決定是否親自去體證這種經驗之前,
       先要求對這種經驗有一些瞭解,也是合理的。

       有些人一旦提到禪悟經驗,就強調「不可說」。
       其實,既然那是一種真實的經驗,又為甚麼不可說呢?
       雖然禪悟經驗並非一般人擁有的經驗,難以透過言詞作圓滿的解說,
       但「難以說」並不等於「不可說」,對這種經驗作某種程度的解說還是可以的。

    一種達致禪悟境界的心路歷程
 
       要達致禪悟境界,可經由多種不同的心路歷程。
       有人於剎那間聽了一句對機的說話,就恍然大悟;亦有人經過短期的修習
       就能達致悟境;但也有人要經歷漫長的內心掙扎,才能到達禪悟境界。
       以下嘗試描述一種達致禪悟境界的心路歷程。通過描述,希望能為禪悟提供
       一幅初步的「圖像」。那個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我」與「非我」對立

       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內心總會把「我」﹝自己﹞與「非我」
       ﹝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劃分得很清楚。基於這種劃分,再加上「自我重要感」,
       就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心態。當喜歡某人或某物時,並非由於欣賞那人或
       那物本身的價值,而只是因為那人或那物對自己有用處或者能夠令自己高興。
       當這種自我中心的心態發展到極端時,就會把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
       視作工具或棋子,只利用他們來達成自己的願望。

       這種人一旦獲得權位,就會成為獨裁者。顯然,抱著這種心態來面對世界,
       就會與世界產生強烈的隔離和對立。

     二、「我」與「非我」並生

       進升到這個階段的人,內心領會到宇宙間每一個人以至每一樣東西都是一個
       「獨體」,各有其自存的價值。我有我的價值,你有你的價值;我不必跟你比較,
       你亦不必跟我比較;我不須凌駕於你之上,你亦不須凌駕於我之上。

       對於人以外的其他東西,比如路旁的野花和小草,亦能肯定其獨特的價值。
       若人能夠以這種心境來與世界接觸,自然就會希望與他人他物一起存在、
       一起成長、一起發展。顯然,懷著這種「天地與我並生」(2)的心境
       來面對世界,雖然仍然有「人我之分」和「物我之別」,但大致上跟世界
       是沒有甚麼隔離和對立的。

     三、「我」與「非我」合一

       躍升到這個階段的人,內心感悟到「人我之別」、「物我之分」等觀念
       全都是思維活動的「產物」,本來並沒有這些分別,宇宙萬物根本就是
       一個「整體」。

       由於不再以一個想出來的「我」為中心或出發點來面對世界,
       「我」與「非我」的隔離以及對立逐漸消除,終至「打成一片」。
       這時,由隔離和對立所引起的緊張、焦慮、煩躁、孤單、寂寞、苦悶等等
       不安的情緒亦隨之消散,並獲得平靜的心境。顯然,達致這種「萬物與我為一」
       境界的人,在意識上跟世界是完全合一的。

       上述那三個階段,不但顯示出一個心靈成長的過程,亦展示了一種由「迷」
       到「悟」的心路歷程。

    無「我」之我 

       一般來說,人的心總是不安的。
       這種情況,尤以生活於現代社會裏的人更為嚴重。
              
       照禪宗看來,要徹底治療不安的心靈,即是要從主觀、封閉、自私、貪婪、
       仇恨、嫉妒、驕傲、自大、自卑、虛榮……等等煩惱束縛中解放出來,
       獲得徹底的安心,就必須親自體證開悟的經驗,並把開悟的「精神」
       應用到日常生活裏去。

       禪宗所說的「開悟經驗」,是指一種在內心中體證「我」與「非我」實在是
       一個「整體」的經驗。換句話說,開悟就是把「我念」從意識和潛意識之中
       連根拔起,完全消除「我」與「非我」的隔離和對立。

       這裏所說的「我念」,粗略而言,即是自我中心;嚴格點說,即是指
       「有一個跟他人他物隔離甚至對立的自己」之心念。

       由於「我念」植根於意識和潛意識之中,因此無論我們思維、談話和行動,
       都有強烈的自我色彩。這一點,只需觀察兒童的言行舉止,就很容易得到印證。
       其實,成年人的自我色彩並不一定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只不過許多成年人
       更懂得掩飾和偽裝而已。

       試想想,為甚麼我們跟朋友一起拍照之後,到看集體照片時,總會先看自己呢?
       原因就是在意識和潛意識之中潛伏著「我念」。

       以「我」為中心或出發點來面對世界,就很容易與世界形成隔離和對立,
       繼而產生種種貪慾和執著,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安情緒。要徹底消除
       那些不安的情緒,根本的辦法就是要去除「我念」。

       一旦我們除去了心中的「我念」之後,一切就自在了。這時,走路時沒有
       「我」在走,吃喝時沒有「我」在吃,看書時沒有「我」在看,寫作時沒有
       「我」在寫,辯論時沒有「我」在辯論,睡覺時沒有「我」在睡覺。

       當然,這裏所說的「沒有『我』」,並不是說我真的不存在,
       而是說當我們進行各種活動時,內心中全無「我念」。
       這時的我可說是無「我」之我。

       有一次,一個僧人問惟寬禪師:「道在哪裏?」
       惟寬禪師回答:「就在眼前。」「為何我看不見?」
       禪師答:「因為你有一個『我』,所以看不見。」
       僧人問:「我因為有『我』,所以看不見,和尚你又能否看得見?」
       禪師說:「你有『我』又有『你』,就更加看不見了。」
       僧人又問:「如果沒有『我』又沒有『你』,那麼還有誰人能夠見道呢?」
       禪師回答:「既然沒有『我』也沒有『你』,還有誰人要見道呢?」

    禪悟經驗與禪悟境界

       禪悟境界就是一種無「我念」的境界。
              
       通常,有了第一次開悟經驗之後,還要繼續修行,不斷重複並加深那種經驗,
       直至能夠把開悟的精神 ─ 無「我念」─ 應用到日常生活裏去,
       才算達至禪悟的境地。如果經過一次開悟經驗後,儘管那是程度較深的開悟,
       就不再努力修行,則那次開悟經驗往往只能成為一次愉快的回憶,
       而不能說達至禪悟的境界。

       當人趨向禪悟境界時,「我念」就會逐漸放下,不安的心就會慢慢平伏下來,
       而心境亦會變得更為平靜。隨著悟境的提升,生活就會愈來愈真實、
       輕鬆和自然。

       這時,一切生活都很平常,一切都是「如如」。即是說:
       就是這樣,別無其他;或者說:就是這樣過日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