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輪迴中弘法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4293-1529403757.jpg&width=559&height=326)
問:自己要超脫輪迴,又要度眾生,為什麼不能有個心態,不離開輪迴,
又持續在輪迴中弘法?
你所問者是小乘思想,是原始佛教的小乘思想,小乘佛教著於偏空的
出世法,而完全否定了三界的價值。修行者若非對佛法很圓通,
人道思想理事不能圓融,則極易對人道的娑婆世界產生一種
厭世(離世)思想。
本門就極力強調佛法為世法與出世法圓融一如,這是老祖師交待下的
「四個原則」之一(佛教世間化、佛學科學化、佛法生活化、佛制現代化)
你看第一個「佛法世間化」─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學佛萬勿著於空相,
而不知真空即妙有。
出世法,而完全否定了三界的價值。修行者若非對佛法很圓通,
人道思想理事不能圓融,則極易對人道的娑婆世界產生一種
厭世(離世)思想。
本門就極力強調佛法為世法與出世法圓融一如,這是老祖師交待下的
「四個原則」之一(佛教世間化、佛學科學化、佛法生活化、佛制現代化)
你看第一個「佛法世間化」─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學佛萬勿著於空相,
而不知真空即妙有。
今日我們所身處的整個宇宙、十法界都是個「絕對」的事實,人類、社會、
一切現象界,在形式上雖是變異,雖是無常迅速,但實際上
法性永不消失,霎那即是永恆。
這是時空統一的問題,比如,現在這法會在宇宙中是永恆存在的,
直至地球、太陽毀滅無數次,這法會仍然不消失,其在法性上仍是存在的,
這是宇宙和生命的奧秘。
一切現象界,在形式上雖是變異,雖是無常迅速,但實際上
法性永不消失,霎那即是永恆。
這是時空統一的問題,比如,現在這法會在宇宙中是永恆存在的,
直至地球、太陽毀滅無數次,這法會仍然不消失,其在法性上仍是存在的,
這是宇宙和生命的奧秘。
其次,「離世覓菩提鄉,猶如尋兔角」,佛法是建立在人間的,人成後佛成,
假使學佛者不能盡其為人所應盡的義務,如中國人一向所推崇的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話,成佛何益!
問: 為什麼我們本門會有「祖師相應法」與「宗師相應法」呢?
假使學佛者不能盡其為人所應盡的義務,如中國人一向所推崇的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話,成佛何益!
問: 為什麼我們本門會有「祖師相應法」與「宗師相應法」呢?
就「祖師相應法」而言,祖師是佛,你未證法身,無法與其溝通。
那麼法在那裡?如何感應?
若說是「佛經」,不錯,佛經為佛所言,是文字般若,然而
其上並無修行法的細密記載,儘是些空泛的理論與大原則而已。
那麼法在那裡?如何感應?
若說是「佛經」,不錯,佛經為佛所言,是文字般若,然而
其上並無修行法的細密記載,儘是些空泛的理論與大原則而已。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的存在絕非未修行的眾生所能面見,
而佛經上法又闕如,那古來禪宗証道者多人,法在那裡?
我可以告訴你們 : 在「師」身上。
佛乘宗的修法五寶即是皈依五寶,五皈依是佛、法、僧、師、自性,
自古以來修行者求法於善知識,然而善知識豈易求哉!
佛乘宗整個修行大法,成佛理路就在我身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你不超脫輪迴,不把生命的大能發揮出來,就等於在輪迴的圈圈中打轉,
就等於迷途在中央山脈一般。
而佛經上法又闕如,那古來禪宗証道者多人,法在那裡?
我可以告訴你們 : 在「師」身上。
佛乘宗的修法五寶即是皈依五寶,五皈依是佛、法、僧、師、自性,
自古以來修行者求法於善知識,然而善知識豈易求哉!
佛乘宗整個修行大法,成佛理路就在我身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你不超脫輪迴,不把生命的大能發揮出來,就等於在輪迴的圈圈中打轉,
就等於迷途在中央山脈一般。
「十地品」記載,初地菩薩最少有一百個分身,其實何止一百,起碼上億。
到那時你欲以分身來轉化這世間 ─ 法輪常轉,那就離不開人世間,
要是道行修高點,八道皆會有分身的存在。
因為實際上十法界是個統一的時空,並不是超越這空間,另外還有個空間。
法界是個共同的存在,其間眾生只是彼此不能溝通,互不察覺而已,
正如同我們身上有諸多的微生物,卻未能察覺一樣。
到那時你欲以分身來轉化這世間 ─ 法輪常轉,那就離不開人世間,
要是道行修高點,八道皆會有分身的存在。
因為實際上十法界是個統一的時空,並不是超越這空間,另外還有個空間。
法界是個共同的存在,其間眾生只是彼此不能溝通,互不察覺而已,
正如同我們身上有諸多的微生物,卻未能察覺一樣。
祖師相應法重在信願的修行。佛乘宗是教你智信而非迷信,
大自在王佛是否絕對的存在、絕對的真理,要經過很縝密的思考與理論的研究,
在信具足後,再發大願。
本門有四大任務,修行者應稟此願行,理入事入,解行相應,一路修去。
當然要圓滿此四大任務絕非易事,但宗師即藉此考核其德度情操及願行,
此為「宗師相應法」,是第一加行後半段的功課。過去門人皆未修入,
細究其因有二:
一 . 修行為己,非為弘揚真理、救度宇宙群體生命而修。
二 . 人且未修成,佛又何可期呢?
須知,宗師相應法修法之始,即應具備恢宏的胸襟及悲智的願行。
昔日,釋迦佛因地修行時,悟及諸法無常是生滅法,即整個物理界、
現象界皆是霎那生滅的,皆非永恆。及其後,因欲聽真空即妙有的下文,
而情願捨身為法,禪宗二祖立雪斷臂的例子亦是其一。
大自在王佛是否絕對的存在、絕對的真理,要經過很縝密的思考與理論的研究,
在信具足後,再發大願。
本門有四大任務,修行者應稟此願行,理入事入,解行相應,一路修去。
當然要圓滿此四大任務絕非易事,但宗師即藉此考核其德度情操及願行,
此為「宗師相應法」,是第一加行後半段的功課。過去門人皆未修入,
細究其因有二:
一 . 修行為己,非為弘揚真理、救度宇宙群體生命而修。
二 . 人且未修成,佛又何可期呢?
須知,宗師相應法修法之始,即應具備恢宏的胸襟及悲智的願行。
昔日,釋迦佛因地修行時,悟及諸法無常是生滅法,即整個物理界、
現象界皆是霎那生滅的,皆非永恆。及其後,因欲聽真空即妙有的下文,
而情願捨身為法,禪宗二祖立雪斷臂的例子亦是其一。
一個人要真正成就菩薩就要完全做到無我,當然這並非一蹴可幾,
而是一種漸進的修行,一種融相入性的功夫。
本門十大,以何大為先?十大是以德大為主,德大若不成就,
其餘九大皆是惘然。學本門修出能用或定力固然很好,但若知見偏斜,
則能用、定力頓除。以我的經驗,老實學佛的人到最後還是佔便宜的。
而是一種漸進的修行,一種融相入性的功夫。
本門十大,以何大為先?十大是以德大為主,德大若不成就,
其餘九大皆是惘然。學本門修出能用或定力固然很好,但若知見偏斜,
則能用、定力頓除。以我的經驗,老實學佛的人到最後還是佔便宜的。
問: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修十大使其圓融?
我們本門修十大有五個原則,要把握住:
1. 性相一如: 佛教的缺點在於修性重於修相。身體是個相,
人類組成這社會亦是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
人類既有身體,就該健康長壽,善待其身,以利治事、
弘法度眾生。對不對!我們本門主張身心兼修,
生理、心理不能分。
人類組成這社會亦是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
人類既有身體,就該健康長壽,善待其身,以利治事、
弘法度眾生。對不對!我們本門主張身心兼修,
生理、心理不能分。
2. 智德並重: 智慧與道德要平衡,二者並重。
3. 理事圓融: 佛教的宗派有些重理輕事,有些重事輕理,
像禪宗不立語言文字,這是重在事修,
但對教義教理卻忽略了,本門認為理事要圓融。
像禪宗不立語言文字,這是重在事修,
但對教義教理卻忽略了,本門認為理事要圓融。
4. 能用圓通: 有能就要用,修十度萬行,廣度無量眾生,
否則有能不用,有亦等於無。
5. 時空統一: 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是在轉法輪,法輪常轉。
問:平常心是道,與十大之關係?以平常心對待,可發揮十大?
對,這有悟性,非常有關係。你們一方面要悟,一方面要實修。
平常心就是不執著、不著急,把吃飯也是佛法,上廁所也是佛法,都是道場。
廁所、飯桌都是道場,把這種心態擺進去,自己去悟,可悟的很深,
會覺得真正平常心,就是「平常」二個字,假使認為平常心是無關重要,
馬馬虎虎,那就糟了,整個與事實就違背了。
問:上次提到輪迴,能看到一個人的過去是看到相或法性呢?
真正的我 ─ 「靈魂」,是有其存在的,這是人死亡後全身的一種物質體、
凝聚力,此凝聚力愈修愈強。舉例來說,普通人只有身能、心能,
但其死亡輪迴後,身能、心能則又再度凝聚,我曾說過:
「眾生皆是佛,只是形式上還在修」,又「菩薩是輪迴而不輪迴」,
這其間的道理即是如此,每人自己悟悟看。
未修行的凡人死後,其靈魂那微渺的能量迷迷糊糊的,不知西東,
如在夢中一般,極易被宇宙大能裡的諸多磁場所吸收、轉化。
那麼有修行的人則又如何呢?
有修行的人在身能、心能之外,更要淬練宇宙能 ─ 「法界大能」,
以己身、心與整個宇宙能融合運用,就是要將自己的法性做到
盡虛空、遍法界。
修二段「大如意掌」時自然就能體會出,「內法界就是外法界」,
你將內法界擴及整個虛空,使整個十法界都圓融在你的自性中,
如此,則整個宇宙能同你的生命能就完全融合為一了。
錄音、整理: 王賜賢 師兄 謄稿: 王賜明 師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