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慧海 禪師
越州(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俗姓朱,
建州(今福建建甌)人,
建州(今福建建甌)人,
《宋高僧傳》不見記錄。
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
後到江西參馬祖,發明心要。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六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六
和《五燈會元》卷三均有記載。
一日,慧海禪師參馬祖。
馬祖問:“ 從何處來?”
馬祖問:“ 從何處來?”
慧海禪師道:“ 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道:“ 來此擬須何事(到這裏打算求什麼)?”
慧海禪師道:“ 來求佛法。”
馬祖道:“ 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
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慧海禪師道:“ 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道:“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
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禪師一聽,當即“ 自識本心,不由知覺 ”,
身心踴躍,禮謝馬祖。
於馬祖身旁執侍六載,後以受業師老,遽歸奉養;
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傳至馬祖覽訖告眾曰:
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傳至馬祖覽訖告眾曰:
眾中知師姓朱,推尋依附者號師為:大珠和尚。
贊曰:
寶藏久埋 拋家外走 逢人指出 始知本有
照用無方 龍吟獅吼 入道無門 師闢其牖
這則接機公案,在禪門非常有名,經常被引用。
在這裏,馬祖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
馬祖的開示,要點有二:
在這裏,馬祖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
馬祖的開示,要點有二:
一、自性覺悟為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無有欠缺,
唯有從自性入手,方能得之,若還以為心外有佛、
有佛法可求,便是拋卻自家寶藏,無有是處。
二、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亦不離見聞覺知,
二、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亦不離見聞覺知,
不可在見聞覺知之外,另去尋找自性。誰在致疑?
誰在見聞覺知?誰在穿衣吃飯?
就在當下的行住坐臥之中,
就在當下的行住坐臥之中,
關鍵是能不能息卻那顆分別心、取捨心,
直下承擔,慧海禪師正是從這裏悟入的。
直下承擔,慧海禪師正是從這裏悟入的。
慧海禪師悟道後,繼續留在馬祖身邊,侍奉馬祖六年之久。
後因為受業師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顧,
後因為受業師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顧,
於是慧海禪師便趕回越州大雲寺,奉養道智老和尚。
在這期間,慧海禪師晦跡藏用,外示癡訥。
他曾經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系統地談到了自己的
他曾經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系統地談到了自己的
修行見地和體會。該書後來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來,
拿到江西,上呈給馬祖。
馬祖看了以後,當眾讚歎道:
馬祖看了以後,當眾讚歎道:
“ 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於是,時人遂稱慧海禪師為“ 大珠和尚 ”。
於是,時人遂稱慧海禪師為“ 大珠和尚 ”。
一般參禪之人,都是對禪門公案、禪師悟道因緣倍加關注,
反復揣摩,字字不漏,恨不能吃個通透,而對禪師的日常行跡
以及思想變遷過程,卻很少注意。
事實上,豐碩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它一定經過過深厚的滋養。
換句話說,任何的‘ 頓 ’,
事實上,豐碩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它一定經過過深厚的滋養。
換句話說,任何的‘ 頓 ’,
都有長時的‘ 漸 ’為基礎。
如大珠和尚,雖然已經開悟,卻仍然謙卑自牧,
恭謹盡禮,不僅侍奉馬祖,又回越州侍奉受業師。大珠和尚回越州後,
之所以“ 晦跡藏用,外示癡訥 ”,我們可以想見,
其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恐怕主要是為了維護受業師的師道尊嚴。
從大珠跑到江西參馬祖來看,其受業師大概還未明心見性,
從大珠跑到江西參馬祖來看,其受業師大概還未明心見性,
而徒弟卻先開悟了,這必然會引起其他徒眾的疑惑或非議。
由此可見,開悟後的大珠和尚不僅絲毫
未以“ 聖人”姿態自居,而且更加克己守禮,韜光養晦,
在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層面上磨練著自己。
未以“ 聖人”姿態自居,而且更加克己守禮,韜光養晦,
在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層面上磨練著自己。
從大珠和尚開悟後的行跡來看,他此前的為人處事,也可見一斑。
世人只見禪門語錄中機鋒相對,處處談空,便以為‘ 禪 ’可以是隨意化、
隨便化的,把思想上的解放,誤解為行為上的放逸自恣。
卻不知道,無上妙空,就存於最切實的世間法規則中。
淺薄無德的心,無論怎樣漫言高談,也不可能有所悟處。
世人只見禪門語錄中機鋒相對,處處談空,便以為‘ 禪 ’可以是隨意化、
隨便化的,把思想上的解放,誤解為行為上的放逸自恣。
卻不知道,無上妙空,就存於最切實的世間法規則中。
淺薄無德的心,無論怎樣漫言高談,也不可能有所悟處。
大珠慧海禪師後來在越州傳禪,學眾雲集。
他的語錄現見於《景德傳燈錄》、
《祖堂集》,及單行本《大珠禪師語錄》。
他的語錄現見於《景德傳燈錄》、
《祖堂集》,及單行本《大珠禪師語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