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 佛 拜 懺 文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3732-1302226474.jpg&width=618&height=443)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3732-1302226474.jpg&width=618&height=443)
【內文】
一心圓法界,感應遍十方,謹以戒定慧心香普供養
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弟子...無始劫來,因貪瞋痴所造身語意惡業,
今深自覺悟,罪性本空,趨向真如,祈求大慈大悲威德
力加持,三業頓淨,圓証菩提,並以此功德普迴向十方
眾生,常樂我淨,同証佛果。
【釋義】
“一心圓法界”
一: 十大一如,一合相,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心: 佛性,法性體的本體境界,真如,菩提覺性,
精神、物質的合一體。
圓: 圓融,究竟圓覺;心同法界眾和合,一切無礙,是謂圓。
法界: 宇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註】 迷即眾生,覺者佛,覺性即佛性,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十大一如,
在個人曰佛性,在總體則曰法性,血脈論云:「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
修行的意義即在融相入性,歸返自性本體。佛乘宗是個現代菩薩僧團,在此時節因緣應化,
乃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進昇十大一如的大涅槃境界,在世法上則建立人間淨土,
不復五濁惡世之名。
在個人曰佛性,在總體則曰法性,血脈論云:「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
修行的意義即在融相入性,歸返自性本體。佛乘宗是個現代菩薩僧團,在此時節因緣應化,
乃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進昇十大一如的大涅槃境界,在世法上則建立人間淨土,
不復五濁惡世之名。
“感應遍十方”
感應: 體相一如,智德周全,理事圓融,能用並濟,時空統一。行者修法身
心一如,心之所至,身必有感,能量是隨著心量而變化的,若能住於
本體,心念一起,十法界均為之震動。
心一如,心之所至,身必有感,能量是隨著心量而變化的,若能住於
本體,心念一起,十法界均為之震動。
遍十方: 時空界的有相是眾生心性的一種制約,若入於定中,何有規矩方圓?
何有古往今來?十方三世一心圓,心同法界眾和合,同體大悲,無緣
大慈,普度眾生,平等一如。
【註】 小乘是解脫道,自了生死,大乘是菩薩道,因緣度眾。佛乘宗直承華嚴中、上部,
唯「一佛乘」,行者修此法門,必要能以眾生為自體,視十法界為家,自他一如,
以度眾為理事,以智德為能用,如此方堪為佛乘宗法傳弟子。
何有古往今來?十方三世一心圓,心同法界眾和合,同體大悲,無緣
大慈,普度眾生,平等一如。
【註】 小乘是解脫道,自了生死,大乘是菩薩道,因緣度眾。佛乘宗直承華嚴中、上部,
唯「一佛乘」,行者修此法門,必要能以眾生為自體,視十法界為家,自他一如,
以度眾為理事,以智德為能用,如此方堪為佛乘宗法傳弟子。
“謹以戒定慧心香普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戒: 戒體在性,戒德在心,融相入性,收印於心,戒而無戒、無戒而戒方是上乘,
若有所戒亦應是「無相大戒」才是。
若有所戒亦應是「無相大戒」才是。
定: 內無念、外無相,定境於一,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如是。
慧: 菩提妙心,轉識成智,十大一如智慧全。
【註】 戒定慧非三分而立,乃三而一、一而三。入於定境,法我一如,無分別、對立,
則貪瞋痴滅絕而無所生起,戒定慧自然具足。法身菩薩周遍法界,能全用全,何需供養?
大乘菩薩道願行在德,十大就是德大,此無非欲令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勤於德修。
佛心眾生心,所 謂供養,即非供養,是名供養。
“弟子...無始劫來”
劫: 劫為紀年,一大劫為四個中劫,一個中劫為廿個小劫,一個小劫計一
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餘年。
無始: 無始即無終,無生即無滅,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三世一如,何有終始,祇因眾生虛妄分別識,而有時空。
三世一如,何有終始,祇因眾生虛妄分別識,而有時空。
【註】 大自在王佛為眾生佛性之本元,是法界存在絕對第一因,其時空、理事終始頓漸一如。
法界乃隨順因緣而生,萬相萬物皆因其而有,祇因眾生不覺而有三界八道相,
且在其間流轉生死,以苦為樂而不自知。
“因貪瞋痴所造身語意惡業”
貪瞋痴: 三毒,眾生因此三毒而造無量業,在無量的時空中流轉生死。
身語意: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攀緣六塵,因緣果報輾轉
相依,三界八道永無盡時。
【註】: 眾生視三界為實有因此有我執、法執,有斷見、常見,貪瞋痴因之而起,不知三界空花,
萬法戲論,執持小我,徒然造業流轉生死,不知有大我,清淨法身,體全用中,時空統一,
無所不能。
萬法戲論,執持小我,徒然造業流轉生死,不知有大我,清淨法身,體全用中,時空統一,
無所不能。
“今深自覺悟,罪性本空”
覺悟: 覺者,覺眾生佛性本具;悟者,悟生死涅槃等同,不一不異。
空: 凡緣起即空,空有一如。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即是空,因其有變異性,唯有性體乃能
真常不易,故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註】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罪在何處?真正的罪性是空性,罪是本身生理、心理的感應,
而非本體所具足,非如天主教所謂的原罪,其乃因相而有,法性體非動非靜、非垢非淨,
何罪性之有?若能覺悟及此,修行乃能上路。
而非本體所具足,非如天主教所謂的原罪,其乃因相而有,法性體非動非靜、非垢非淨,
何罪性之有?若能覺悟及此,修行乃能上路。
“趣向真如”
真如: 真如、法性、涅槃,皆是同義語,是法界萬有之本體,心物一如,萬
有一如,性體平等。
【註】 真如有隨緣真如與不隨緣真如,真如隨緣(攀緣)即是無明,依本體而言,無明實為無記,
非善非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緣行,行緣識,五蘊六識、
法界萬相,皆是現象論,皆是法性本體的能用現象,蓋真如若不隨緣,
則十法界皆成了死寂的時空,無生滅,無一切的法相,一切皆住於滅盡定,
眾生又如何得度呢?
非善非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緣行,行緣識,五蘊六識、
法界萬相,皆是現象論,皆是法性本體的能用現象,蓋真如若不隨緣,
則十法界皆成了死寂的時空,無生滅,無一切的法相,一切皆住於滅盡定,
眾生又如何得度呢?
「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煩惱即菩提,煩惱是無明,是性體偏離正用的現象。
眾生住差別相,煩惱菩提對立;法身菩薩住一合相,即相而離相,身處穢濁,心無雜染,
煩惱即是菩提。
眾生住差別相,煩惱菩提對立;法身菩薩住一合相,即相而離相,身處穢濁,心無雜染,
煩惱即是菩提。
“祈求大慈大悲威德力加持”
大慈大悲: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大慈大悲度眾生,拔苦與樂菩薩行。
菩薩三相:大智德相、大福德相、大威德相。
【註】: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
菩薩行的心髓以慈悲為本,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內法界即外法界,菩薩以慈悲威德力,隨順外法界所現之悲智願行諸相,於一切時空,
常轉法輪,令眾生心得解脫,令眾生悲智得以融和淨化,並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為依歸。
菩薩行的心髓以慈悲為本,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內法界即外法界,菩薩以慈悲威德力,隨順外法界所現之悲智願行諸相,於一切時空,
常轉法輪,令眾生心得解脫,令眾生悲智得以融和淨化,並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為依歸。
“三業頓淨,圓証菩提”
三業: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間,凡起心動念即招感業緣,是名為「業」,三業是指身、語、意三業。
菩提: 即覺性,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為最上。
【註】 修行的境界即為轉識成智、融相入性的過程,因菩提自性本自清淨,本無動搖,本無生滅,
能生萬法,祇因眾生迷而不覺,而有三界八道相。所謂融相入性的過程旨在圓証菩提,
了知萬相萬法之自性本體,而能當下住於一合相之境界。又所謂轉識成智,凡夫心分八意識,
六、七意識因中轉,五、八意識果上增,因地菩薩修行即在以理去轉六七意識,
祛除六、七意識之分別、執著而為慈悲平等一如。日久功深,轉前五意識為成所做智、
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如來藏識為大圓鏡智,如此則理無不知,
事無不能,事理圓融,清淨自在解脫,又何三業之有呢?
能生萬法,祇因眾生迷而不覺,而有三界八道相。所謂融相入性的過程旨在圓証菩提,
了知萬相萬法之自性本體,而能當下住於一合相之境界。又所謂轉識成智,凡夫心分八意識,
六、七意識因中轉,五、八意識果上增,因地菩薩修行即在以理去轉六七意識,
祛除六、七意識之分別、執著而為慈悲平等一如。日久功深,轉前五意識為成所做智、
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如來藏識為大圓鏡智,如此則理無不知,
事無不能,事理圓融,清淨自在解脫,又何三業之有呢?
“並以此功德普迴向十方眾生”
迴向: 德乃圓融悲智願行之一切行相,為法界之最高和協力,無礙無著。於是,
若住相佈施即非功德,所謂迴向,即非迴向,是名迴向。
若住相佈施即非功德,所謂迴向,即非迴向,是名迴向。
【註】 法身菩薩以法界為身心,以智德為能用,以度眾為理事,視十法界為家,
廣修一切法而不著於一法,普現眾生相而不著於一相。十大一如之德是法界
萬相萬物的最高和協力,亦是平等、自由、統一、自在的,行者修法,一心圓法界,
感應遍十方,功德、十方眾生自在其中,無為法方是功德,有為法只是人天福報。
廣修一切法而不著於一法,普現眾生相而不著於一相。十大一如之德是法界
萬相萬物的最高和協力,亦是平等、自由、統一、自在的,行者修法,一心圓法界,
感應遍十方,功德、十方眾生自在其中,無為法方是功德,有為法只是人天福報。
“常樂我淨,同証佛果”
常樂我淨: 以常為樂,以我為淨,常為時空統一的聖境界,我為自性本體。
佛果: 証入十大一如的大涅槃境界者。
【註】 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法界的最基本物質,空論宗稱為「鄰虛」,
當今科學界則認為是「夸克」,舉凡一切情世間、器世間皆為佛性所成,所以萬物有靈,
心物交感是普世現象。佛性有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十個面向,
十皆無量,是名為大,十大具足,圓融無礙者是名為“佛”,以差別相視之,三世不一如,
有過去、未來諸佛,若以一合相視之,時空統一,眾生皆是佛,祇是形式上仍在修行。
佛具足十大功德,云何顯現?佛心眾生心,佛身眾生身,佛以眾生為自體,
一切智德理事能用盡在其中,其為煩惱或為菩提?其為眾生或為佛?內法界即是外法界,
森羅萬相皆是自性的顯現,心佛眾生本是一體,都是大自在王佛──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皈依佛即是皈依自性,即是常樂我淨,
即是同証佛果的十大一如大涅槃、大自在的最高境界。
當今科學界則認為是「夸克」,舉凡一切情世間、器世間皆為佛性所成,所以萬物有靈,
心物交感是普世現象。佛性有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十個面向,
十皆無量,是名為大,十大具足,圓融無礙者是名為“佛”,以差別相視之,三世不一如,
有過去、未來諸佛,若以一合相視之,時空統一,眾生皆是佛,祇是形式上仍在修行。
佛具足十大功德,云何顯現?佛心眾生心,佛身眾生身,佛以眾生為自體,
一切智德理事能用盡在其中,其為煩惱或為菩提?其為眾生或為佛?內法界即是外法界,
森羅萬相皆是自性的顯現,心佛眾生本是一體,都是大自在王佛──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皈依佛即是皈依自性,即是常樂我淨,
即是同証佛果的十大一如大涅槃、大自在的最高境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