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性的體認與存養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人心 是一個萬能的藝術家,它創造了全部的歷史人文,
改變了自然宇宙的面目,使人類生存的領域,正向無限的時空中拓展;
但它也可能是一個萬惡的魔鬼,在其偽善和驅迫下,使人間變成了痛苦
和罪惡的深淵。這位神祕詭奇的怪人,它的真面目究竟如何?
也同宇宙與生命一樣,迄今還是為科學知識所不能透視的謎。
幾千年來,哲學家與科學家們,更是為了它的存在和實質問題,攪盡了腦汁,
爭吵辯論不休,真是成了「魚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
一般人都以為有一個自我實體的存在,有一顆我的心在主宰著自己;
因此對自我和心的究竟,即認為用不著去窮究;因之一生受著意識的欺弄,
和軀體的奴役而不覺。這正是「能遠觀百里,而不能自見其面」之失。
要究明自我和心的實質存在的問題,我們就先從身體的物質部份來察看:
這一具由骨、肉、血、氣混合而成的體相,各部器官都有他獨特的體質和功能,
比如手不是腳,腦不同肺。
再進一步分析,則它們又是由多種不同的原素所組成。
而這些形式上好像有固定形質的東西,實際上則又是每一分鐘都在質、
量的增減變化中;一旦物理化學的功用停止,人也即死亡,
那些原素又消散於太空,而歸於無形。
那麼,我們要把身體上的那一部位或那一個原素來認作是具體真實、
永恆存在的自我呢? 恰同租借別人的土地和材料,來建造一所房子暫住,
一旦土、木、瓦、石全被主人拆散收回去了,試問你的房子何在?
即使在未被拆散以前,那一塊木頭、瓦、石又是你的房子?
而在軀體的解剖中,更找不到有精神作用的心體實質存在。
所以,從生理的現象和實質中,認為有自我和心的存在,
只不過是一個形而上的統合抽象理念的執著罷了!
其次,再從心理現象方面來觀察看:一個人共有八個覺識。
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是感性的。
它們藉神經系統的輔助,在根(主觀)、塵(客觀)、識和合中,
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等事物的影相,作直覺的反映。
但這些本性的覺識,既不能深入透徹事物表相內在的實質和關係,
同時,這些由識所變現的事相,有時也是錯誤的。
比如,原本是一枝直的鉛筆,放在有水的玻璃框中,眼睛看去卻是彎曲的。
它們對客觀存在既沒有善惡、美醜的分別,所以也沒有主觀的愛憎、取捨,
這五個機械式的識能,本身是無主動的作惡或為善行為。
“ 第六識 ”稱為意識,它的功用,一面是把前五個識變現的事相影子,
加以分別、推理、判定、整理成系統的理念知識,再指揮發能,
採取有意的反應行動;同時,也把這些影相知識,似種子般,
收藏於“第八識”藏識中。
猶如,你對兒時的往事,常記憶如新;遠別的情人會在夢中相逢;
這就是藏識中原存種子的作用。藏識對知識種子只是來者不拒,平等收藏,
本身也無所謂為善為惡。
另外,“第七識”可稱為我執識,它是攬第八識相分為體,在無我之中,
恆常的執著一個實我存在。第六識即是以它為中心活動,因自我之私的
意識既堅立,人我之分,物我之別,因之而生。
於是,人把意識誤作是能主宰的心我,把物質元素組成的身體當為身我。
在心身兩惡的交相助長中,生理的需要,心理的欲求,變成了你的主人。
一天到晚,四肢五官勞累不停;對外在的聲、色、名、利,奔逐無饜,
患得患失,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念,演盡了人生的生旦淨末丑,
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弄得心失其主,形為物役;甚至連睡著了,
還要被惡夢所扭曲。
在這八個識的交互作用,你一睜開眼,就是意念紛紛;
前念才過,後念又生;在這剎那不斷生滅變易的心理現象中,
又要以那一個意念,來作自我和主宰的心呢?
你只要不為妄念客塵所惑,甘作它們的奴隸,自然以天地萬物為體,
以慈悲平等的至仁大公為用。以此存養心性,則名利、苦樂、生死,
皆不足以動心,動靜、空有、自在一如。
但如果還想進一步究明宇宙與生命的實相,發揮心性的功能妙用,
而求得全知全能、永恆、自由自在的生命理體,那麼本文只是權說,
尚有一條遙遠的沙漠路需要通過。
─ 【 祖師語錄 】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