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思想之基礎
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
1985.10.25出版
劉貴傑
僧肇—為我國東晉佛學名家,出身寒門,以抄書為業,遂因繕寫而遍覽經史典籍。
初志好玄微,醉心莊、老,後因讀維摩詰經而出家為僧,廣習大乘經典,兼通經、律
、論三藏。弱冠之年,已在潼關以西長安一帶享有盛名。當時競譽之徒,心有不服,
竟千里負糧與之抗辯,據云長安之宿儒,關外之英彥均折於其犀利之辯鋒。
後遠赴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受學鳩摩羅什,時羅什正譯介龍樹之大乘佛教思想
於中土,乃得襄助譯經,劄記心得而成舉世聞名之肇論(含物不遷論、不真空論,
般若無知論、涅槃論),闡揚般若性空之學,因以建構我國中觀哲學之理論體系,
對佛教思想之發展深具影響。本文旨在論述僧肇所倡靜係動之主導,動係靜之連鎖,
故萬物各住本位而無變遷;現象事物雖多種多樣,然卻是「假有」,因係假有故空無
自性;般若就作用言,乃有智照之用,就理體而言,則無相無知;涅槃與生死不二,
既不厭生死亦不樂涅槃,此乃廢言落詮,不落兩邊之中道境界等精湛之學說,
以展現僧肇思想之基本架構。
初志好玄微,醉心莊、老,後因讀維摩詰經而出家為僧,廣習大乘經典,兼通經、律
、論三藏。弱冠之年,已在潼關以西長安一帶享有盛名。當時競譽之徒,心有不服,
竟千里負糧與之抗辯,據云長安之宿儒,關外之英彥均折於其犀利之辯鋒。
後遠赴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受學鳩摩羅什,時羅什正譯介龍樹之大乘佛教思想
於中土,乃得襄助譯經,劄記心得而成舉世聞名之肇論(含物不遷論、不真空論,
般若無知論、涅槃論),闡揚般若性空之學,因以建構我國中觀哲學之理論體系,
對佛教思想之發展深具影響。本文旨在論述僧肇所倡靜係動之主導,動係靜之連鎖,
故萬物各住本位而無變遷;現象事物雖多種多樣,然卻是「假有」,因係假有故空無
自性;般若就作用言,乃有智照之用,就理體而言,則無相無知;涅槃與生死不二,
既不厭生死亦不樂涅槃,此乃廢言落詮,不落兩邊之中道境界等精湛之學說,
以展現僧肇思想之基本架構。
僧肇俗姓張,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三八四年),
卒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 (西元四一四年 ),乃當時重要佛學理論家之一,以擅長般若學
著稱,著有肇論、維摩詰經注等書,以及其他論序,闡揚般若性空之學,對中國佛學
思想之影響甚鉅。
卒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 (西元四一四年 ),乃當時重要佛學理論家之一,以擅長般若學
著稱,著有肇論、維摩詰經注等書,以及其他論序,闡揚般若性空之學,對中國佛學
思想之影響甚鉅。
僧肇在中國大乘性空思想方興之時,為東晉最具代表性之義學高僧,其思想一方面
深受舊說之影響,一方面復師事鳩摩羅什,深得般若之旨。梁高僧傳謂其「歷觀經史,
備盡墳籍,志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後「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得以攝受釋道
兩家奧義,通曉經、律、論三藏典籍,不唯精研老莊思想,亦且深體中觀哲理,因以
形成其獨特之佛學理論,本文即就其動靜相即觀,即有即空觀、般若聖智觀、涅槃
聖境觀四點,探究其思想之基礎。
深受舊說之影響,一方面復師事鳩摩羅什,深得般若之旨。梁高僧傳謂其「歷觀經史,
備盡墳籍,志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後「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得以攝受釋道
兩家奧義,通曉經、律、論三藏典籍,不唯精研老莊思想,亦且深體中觀哲理,因以
形成其獨特之佛學理論,本文即就其動靜相即觀,即有即空觀、般若聖智觀、涅槃
聖境觀四點,探究其思想之基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