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禪宗的證悟之道
作者:聖凱法師
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
自從達摩東來傳法,後來一花開五葉,
禪宗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
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禪宗一向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口號,禪宗的實踐,
意在使禪者,截斷當下思慮之心,使心不向外攀緣,
而能反躬自察,默證此當下一念,即是「本心」。
而這種默證,正是一種不可以用分別知識,所能測知的逆覺體證,
如平常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這種教學目標出發,
禪師們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或棒喝、拳打、殺貓、斬蛇,
乃至呵佛罵祖,或在師徒的對話中,當下由言語、聲音、動作的表示中,
默證不可言詮的本心。
所以禪宗的證悟之道,由於各人的天資差別,
及時間、地點的不同,隨機接引,並無一定的方式,
只能從一些禪師的悟道方式,簡單加以歸納而介紹一下。
一、超越主客證一如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覺,是因為心識的虛妄作用,
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認為有自主的我,
並且有獨立於我之外的外境,而能為我所認識,
所以產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
而禪的實踐與證悟,無非是超越主體和客體的對立,
直接契入「能所兩忘」或「能所一如」,
這就如鈴木大拙先生所說:
「我們都在真理之中,以真理為生,
與真理不可分離。」(《鈴木大拙禪論集》)
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認為有自主的我,
並且有獨立於我之外的外境,而能為我所認識,
所以產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
而禪的實踐與證悟,無非是超越主體和客體的對立,
直接契入「能所兩忘」或「能所一如」,
這就如鈴木大拙先生所說:
「我們都在真理之中,以真理為生,
與真理不可分離。」(《鈴木大拙禪論集》)
《五燈會元》卷十五記載:
雲門文偃禪師因己事未明,往參睦州。
睦州看見他來,便把門關上。
雲門於是扣門,睦州問曰:「誰?」師曰:「某甲。」
睦州又問:「作甚麼?」而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
睦州開門一見便又關上,雲門如是連續三天扣門。
到了第三天,睦州開門,雲門於是拶入,
睦州便擒住曰:「道!道!」
雲門考慮一下,睦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
於是便關上門,損師一足,雲門從此悟入。
這裏所說的「己事未明」,即不解「生從何來,死歸何處」,
換句話說,即不了何謂本來面目。在他的心中或者以為,
「本來面目」只是一種客體,是一種可以向外尋求之物,
而不知所謂「本來面目」就是當下起念之我。
所以當雲門殷切求道時,睦州卻將它推出,
並且掩門而損害他的腳,使他因痛而了悟此真正自我,
就是當門求法之人。
雲門文偃禪師因己事未明,往參睦州。
睦州看見他來,便把門關上。
雲門於是扣門,睦州問曰:「誰?」師曰:「某甲。」
睦州又問:「作甚麼?」而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
睦州開門一見便又關上,雲門如是連續三天扣門。
到了第三天,睦州開門,雲門於是拶入,
睦州便擒住曰:「道!道!」
雲門考慮一下,睦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
於是便關上門,損師一足,雲門從此悟入。
這裏所說的「己事未明」,即不解「生從何來,死歸何處」,
換句話說,即不了何謂本來面目。在他的心中或者以為,
「本來面目」只是一種客體,是一種可以向外尋求之物,
而不知所謂「本來面目」就是當下起念之我。
所以當雲門殷切求道時,睦州卻將它推出,
並且掩門而損害他的腳,使他因痛而了悟此真正自我,
就是當門求法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發生這樣情況:
如手錶已經戴在手上,卻到處去找手錶,
其實手錶與人早渾然一體,只是偶然起念,
將手錶與自己置於一種主客對立的關係中,
使本來屬於自己之物,反倒而有種失去之感覺。
如《黃檗希運禪師宛陵錄》中說: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
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我們吃飯、吃果子,何嘗咬著一粒米或果子,卻自然地吃下去,
如玄沙師備說:「只是日用而不知。」
此中「不知」最好,如果稍存知解,就會千般計較,
虛妄分別,使飯吃不下去,而衣服穿上也渾身不自在,
所以只有「不知」最為親切。
如手錶已經戴在手上,卻到處去找手錶,
其實手錶與人早渾然一體,只是偶然起念,
將手錶與自己置於一種主客對立的關係中,
使本來屬於自己之物,反倒而有種失去之感覺。
如《黃檗希運禪師宛陵錄》中說: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
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我們吃飯、吃果子,何嘗咬著一粒米或果子,卻自然地吃下去,
如玄沙師備說:「只是日用而不知。」
此中「不知」最好,如果稍存知解,就會千般計較,
虛妄分別,使飯吃不下去,而衣服穿上也渾身不自在,
所以只有「不知」最為親切。
禪師們從覺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
透視諸法實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在他們看來,
沒有物我的分別,內外的不同。
透視諸法實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在他們看來,
沒有物我的分別,內外的不同。
二、此時無聲勝有聲
道究竟如何,要在行者當下去體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因為道不是一種客體,一種認知物件,而可以作理智測度。
從禪宗來說,這種理智測度,正是情識的分別作用,
是無明煩惱的根本,必須勘破。
所以必須引發般若智,以般若慧觀察萬物,
了悟一切萬法,無非如如空寂。
可是,悟道大事畢竟是禪者的切身體會,
一切師友的言說啟發,只是助緣的方便。
《五燈嚴統》卷二記載道謙悟道是由於參禪無著力處,
而求助於友人宗元,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燈嚴統》說:
因為道不是一種客體,一種認知物件,而可以作理智測度。
從禪宗來說,這種理智測度,正是情識的分別作用,
是無明煩惱的根本,必須勘破。
所以必須引發般若智,以般若慧觀察萬物,
了悟一切萬法,無非如如空寂。
可是,悟道大事畢竟是禪者的切身體會,
一切師友的言說啟發,只是助緣的方便。
《五燈嚴統》卷二記載道謙悟道是由於參禪無著力處,
而求助於友人宗元,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燈嚴統》說:
元告之曰:……途中可替的事,我盡替你,
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
師曰: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
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
師於言下領旨。
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
師曰: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
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
師於言下領旨。
吃飯、穿衣是屬自己份內之事,別人幫不上忙,
悟道必須靠自己的體悟,老師只能從旁加以指示。
同樣,道是不能說破的,只能由禪者自己默契心源。
香嚴.智閑的悟道,也是由其師 ─溈山.靈佑不為其說破而為機緣,
據《傳燈錄》卷十一記載,靈佑問智閑:
「父母未生自己,未辨東西時的本分事是什麼?」
閑考慮許久,陳述許多答案,靈佑皆不許。
於是,智閑請求靈佑為他解說,靈佑斷然拒絕他,並且說:
「我若有所說,畢竟是我的體驗,
對於你的體悟並無任何益處。」
智閑於是便到党子穀,去看守南陽慧忠國師的墓塔。
悟道必須靠自己的體悟,老師只能從旁加以指示。
同樣,道是不能說破的,只能由禪者自己默契心源。
香嚴.智閑的悟道,也是由其師 ─溈山.靈佑不為其說破而為機緣,
據《傳燈錄》卷十一記載,靈佑問智閑:
「父母未生自己,未辨東西時的本分事是什麼?」
閑考慮許久,陳述許多答案,靈佑皆不許。
於是,智閑請求靈佑為他解說,靈佑斷然拒絕他,並且說:
「我若有所說,畢竟是我的體驗,
對於你的體悟並無任何益處。」
智閑於是便到党子穀,去看守南陽慧忠國師的墓塔。
一日,他正在打掃滿地的落葉,突然揚起一塊石頭,
擊向青青的翠竹,發出「喀」的清脆聲,智閑仿佛打破虛空,
長久以來的迷妄臆想,刹那間如桶底脫落,廓然大悟。
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對著靈佑禪師駐錫的溈山遙祝跪禱:
「感謝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澤超越我的生身父母,
假如當初您為我說破的話,弟子就沒有今日親自體悟的喜悅了!」
並且說了一首偈:
擊向青青的翠竹,發出「喀」的清脆聲,智閑仿佛打破虛空,
長久以來的迷妄臆想,刹那間如桶底脫落,廓然大悟。
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對著靈佑禪師駐錫的溈山遙祝跪禱:
「感謝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澤超越我的生身父母,
假如當初您為我說破的話,弟子就沒有今日親自體悟的喜悅了!」
並且說了一首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禪悟的世界:
是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高高山頂立,天地獨尊的絕對孤獨。
這種卓然獨立的經驗世界,
是老師不能傳授,言語文字所不能詮釋的。
這就如平時,我們一個人走進自然風光中,尋幽攬勝,
此時的情緒,不能說是樂,不能說是喜,只是心曠神怡,
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忘了一切,
乃至大自然的好處在哪裡,也講不出來。
因為這種由體會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識心中的知見能揣測到的,
更不是用文字語言所能描畫出來。
是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高高山頂立,天地獨尊的絕對孤獨。
這種卓然獨立的經驗世界,
是老師不能傳授,言語文字所不能詮釋的。
這就如平時,我們一個人走進自然風光中,尋幽攬勝,
此時的情緒,不能說是樂,不能說是喜,只是心曠神怡,
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忘了一切,
乃至大自然的好處在哪裡,也講不出來。
因為這種由體會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識心中的知見能揣測到的,
更不是用文字語言所能描畫出來。
三、離諸分別入絕待
佛法稱世間事物為「法」,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屬性,
有了屬性,便變成心識中的事物。任何人都不免隨俗浮沉,
一方面執著自己的主觀,對一切事物,就個人得失利害的觀念,
而作衡量的標準;另一方面是根據客觀的經驗,
和自然界的種種法則,產生大眾所共同認定的概念。
前者偏於我執,後者偏於法執。
有了屬性,便變成心識中的事物。任何人都不免隨俗浮沉,
一方面執著自己的主觀,對一切事物,就個人得失利害的觀念,
而作衡量的標準;另一方面是根據客觀的經驗,
和自然界的種種法則,產生大眾所共同認定的概念。
前者偏於我執,後者偏於法執。
所以觀念上的是非,比較容易破除;概念上的是非最難破除,
荀子說:「約定俗成謂之宜,益於俗則不宜。」
任何人不能違反概念中的規律。
佛法認為一切世法,都是有對待的,
因對待而產生是非,如「圓」與「方」的概念,
假如宇宙間只有一個圓形或方形的東西,
並無第二件東西與之相比較,我們將無法指定這一件獨有的東西,
是方或是圓的,乃至圓與方的概念與名相,也無法產生。
荀子說:「約定俗成謂之宜,益於俗則不宜。」
任何人不能違反概念中的規律。
佛法認為一切世法,都是有對待的,
因對待而產生是非,如「圓」與「方」的概念,
假如宇宙間只有一個圓形或方形的東西,
並無第二件東西與之相比較,我們將無法指定這一件獨有的東西,
是方或是圓的,乃至圓與方的概念與名相,也無法產生。
所以: 自性是絕對待,離諸分別。
在《壇經》中,慧能大師開示惠明: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因為一切世間善惡、美醜、冤親等之所以生起,
是由於不了此心本來無住而念念執著,自加系縛,故與道相隔。
學人一念若能離一切限量分別,當下即是道,因為無內外、主客、
人我之分別,則一切無非如如之境。
在《壇經》中,慧能大師開示惠明: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因為一切世間善惡、美醜、冤親等之所以生起,
是由於不了此心本來無住而念念執著,自加系縛,故與道相隔。
學人一念若能離一切限量分別,當下即是道,因為無內外、主客、
人我之分別,則一切無非如如之境。
《傳燈錄》卷十五記載德山悟道因緣:
一天晚上,德山在室外默坐,龍潭問:「為什麼不回來?」
德山回答說:「天太黑。」龍潭於是點了一根蠟燭給他,
德山剛要接,龍潭便馬上吹滅,德山於此大悟,便禮拜謝恩。
燭光的熄滅刹那使德山大悟,其原因在於,
明暗本是一種理智的分別作用,原是虛妄不實,
故在燭光熄滅的刹那,突然醒悟:
道是超越明暗之相對,
而截然絕待。
一天晚上,德山在室外默坐,龍潭問:「為什麼不回來?」
德山回答說:「天太黑。」龍潭於是點了一根蠟燭給他,
德山剛要接,龍潭便馬上吹滅,德山於此大悟,便禮拜謝恩。
燭光的熄滅刹那使德山大悟,其原因在於,
明暗本是一種理智的分別作用,原是虛妄不實,
故在燭光熄滅的刹那,突然醒悟:
道是超越明暗之相對,
而截然絕待。
禪宗不僅泯除世間諸差別,而且亦無凡聖的分別,
在自性中是平等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如行思初參六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曰:「汝曾做什麼來?」答曰:「聖諦亦不為。」
六祖曰:「落何階級?」答曰:「聖諦亦不為,何階級之有?」
六祖深器之(《五燈會元》卷五)。
平常修行次第有四禪、八定、十地等位次,
宗門禪主張頓悟成佛,
當然不採用這些有層次的修持方法,故行思一概加以否定。
他不承認有一個聖諦的存在,因為聖凡是對待的名相,
有聖一定有凡。他既不承認聖,當然也就沒有凡。
只有凡聖兩忘,才能情識盡棄,體露真常。
在自性中是平等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如行思初參六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曰:「汝曾做什麼來?」答曰:「聖諦亦不為。」
六祖曰:「落何階級?」答曰:「聖諦亦不為,何階級之有?」
六祖深器之(《五燈會元》卷五)。
平常修行次第有四禪、八定、十地等位次,
宗門禪主張頓悟成佛,
當然不採用這些有層次的修持方法,故行思一概加以否定。
他不承認有一個聖諦的存在,因為聖凡是對待的名相,
有聖一定有凡。他既不承認聖,當然也就沒有凡。
只有凡聖兩忘,才能情識盡棄,體露真常。
四、四面楚歌破玄關
迷人之所以不悟的原因,
是因為執此父母所生之身為我,而有我執;
又認定一切外物皆有獨立自性,眷戀不捨而有法執;
我法二執不能勘破,所以終迷而不悟。
然而,一旦為勘破生死疑團,而作出抉擇,甚至可能為求道,
而不惜以身殉道時,則當下的疑團也可以盡解,豁然開悟,
而無所不徹。從禪者來說,這是大死之後的大活。
是因為執此父母所生之身為我,而有我執;
又認定一切外物皆有獨立自性,眷戀不捨而有法執;
我法二執不能勘破,所以終迷而不悟。
然而,一旦為勘破生死疑團,而作出抉擇,甚至可能為求道,
而不惜以身殉道時,則當下的疑團也可以盡解,豁然開悟,
而無所不徹。從禪者來說,這是大死之後的大活。
當然,要勘破此生死玄關,談何容易?
人的執著又如是之多,總是放捨不下。
這就需要如臨濟禪師所說:「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
務必使其一無所依,四面楚歌,進退無路,然後有所覺醒。
這種景況,如《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中,香嚴所說:
人的執著又如是之多,總是放捨不下。
這就需要如臨濟禪師所說:「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
務必使其一無所依,四面楚歌,進退無路,然後有所覺醒。
這種景況,如《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中,香嚴所說:
如人在千尺懸崖,口銜樹枝,腳無所踏,手無所攀,
忽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若開口答,即喪身命;
若不答,又違他所問,當恁麼時,作麼生?
忽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若開口答,即喪身命;
若不答,又違他所問,當恁麼時,作麼生?
從上面可以知道,如開口回答,則喪失身;
如果不回答,則終不能打開此人生真諦的疑團,
處此生死存亡之際,唯有發大憤志而後當有所為。
學人如果沒有舍生求道的決心,則靈感不露,
如果不回答,則終不能打開此人生真諦的疑團,
處此生死存亡之際,唯有發大憤志而後當有所為。
學人如果沒有舍生求道的決心,則靈感不露,
而疑團也不易解開。《景德傳燈錄》卷十有長沙景嶺的詩偈:
「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丈竿頭再進一步,則是淩空的虛無境界,如果以凡情計度,
這正是粉身碎骨的所在。但是,求道者如果沒有這樣殉道之心,
稍有貪戀,愛惜身命,即與道乖隔。必須大死一次,
才有大活之時,所謂「非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如非勘破此生死玄關,亦無其後大徹大悟之樂事。
「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丈竿頭再進一步,則是淩空的虛無境界,如果以凡情計度,
這正是粉身碎骨的所在。但是,求道者如果沒有這樣殉道之心,
稍有貪戀,愛惜身命,即與道乖隔。必須大死一次,
才有大活之時,所謂「非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如非勘破此生死玄關,亦無其後大徹大悟之樂事。
從以上的一點點介紹,可以看到禪宗,
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
禪宗的教學方法,是對佛教修行方法的重大發展。
其證悟之道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新穎卓異,
能迅速有效地啟人開悟,
這是禪宗大師卓越的創造,高度智慧的結晶。
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
禪宗的教學方法,是對佛教修行方法的重大發展。
其證悟之道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新穎卓異,
能迅速有效地啟人開悟,
這是禪宗大師卓越的創造,高度智慧的結晶。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