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覺知 vs. 佛性
傳 布 老和尚
問: 《六祖壇經‧定慧品》: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不染萬境。」
這是何義?
傳布老和尚:
見聞覺知儘管見聞覺知,
但見性充虛空遍法界,
聞性也充虛空遍法界,二者是一樣的,
見性即是聞性,聞性即是見性。
其它舌知味之舌性,鼻知香之嗅性,
身體接觸之觸性等六根之性,
身體接觸之觸性等六根之性,
也都是一個性。
如此,你見可以不用眼見,而用耳見,
如此,你見可以不用眼見,而用耳見,
聞聲可以不用耳聞,而用眼聞,
這叫六根互用,六根變成一根。
這叫六根互用,六根變成一根。
所以唯識上說:
「五識同一淨色根」
黃檗禪師也說:
「只此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就是這一精明心性。
就是這一精明心性。
但在凡夫身上,你就分別成六根。
你要是好好用功,悟到六根本來是一根,
這叫「還源」。如此,見聞覺知是一個,
這叫「六根互用」。
見也好,聞也好,感覺也好,知也好,
見也好,聞也好,感覺也好,知也好,
見不需用眼見,聞不需耳聞,
覺不需身體的接觸。
覺不需身體的接觸。
就是說見聞覺知成一個,
舌能見聞覺知,
眼耳鼻舌身也能見聞覺知,
眼耳鼻舌身也能見聞覺知,
因變成一根了。
而凡夫的見只能用眼見,耳不能替眼見,
而凡夫的見只能用眼見,耳不能替眼見,
聞是耳聞,眼不能替耳聞,
就是說凡夫把一根分成六根,
就是說凡夫把一根分成六根,
各有各的責任了。
而佛菩薩是一個,
而佛菩薩是一個,
見聞覺知統統六根互用,
這一個就是佛性,
佛性本來就是一個,沒有二個。
佛性本來就是一個,沒有二個。
我們這佛性充虛空遍法界,
聞是佛性聞,見也是佛性見,
聞是佛性聞,見也是佛性見,
佛性並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去見去聞等,都是這一個佛性見聞的。
我們佛性是清淨的,
去見去聞等,都是這一個佛性見聞的。
我們佛性是清淨的,
它不受外境任何的污染。
這就是說,「一切法不作二觀」,
這就是說,「一切法不作二觀」,
本來就是一個,
這一個是拿不著看不見的空性,
這一個是拿不著看不見的空性,
你要拿什麼境污染它呢?
所以任何東西不能污染它。
《心經》裡觀音菩薩說五蘊皆空,
所以任何東西不能污染它。
《心經》裡觀音菩薩說五蘊皆空,
他並不是說五蘊空沒有,
而是見而無見,聞而未聞,
而是見而無見,聞而未聞,
他是六根互用,他那心是個空性,
空性不受污染,因不著境就是不受污染,
空性不受污染,因不著境就是不受污染,
著境就受污染。
所以不是說東西完全空沒有了,
所以不是說東西完全空沒有了,
而是雖統統存在但是空,
所以佛菩薩見而不見,聞而未聞,
所以佛菩薩見而不見,聞而未聞,
不受境的污染。
我們這佛性如如不動,充虛空遍法界,
「聲」外邊來的,「見」也是外面來的,
這佛性根本不動。
比如我在屋內見到這桌子,
比如我在屋內見到這桌子,
你把桌子搬到外面,
能見的本性還在這裏,
能見的本性還在這裏,
並沒有隨桌子到外面去。
你跟我說話的聲音我聞了,你不說話,
我這聞性還在這地方,不是你說話,
你跟我說話的聲音我聞了,你不說話,
我這聞性還在這地方,不是你說話,
我這聞性才起作用,
你不說話,我這聞性就不起作用,
你不說話,我這聞性就不起作用,
不是這樣的。
你說話我聞到,你不說話我也聞到,
我這佛性永遠萬世充虛空遍法界,
你說話我聞到,你不說話我也聞到,
我這佛性永遠萬世充虛空遍法界,
都沒有動,不受境染。
這就是你那聞性、見性不隨境去。
你心動就隨境染,你見到色好,
這就是你那聞性、見性不隨境去。
你心動就隨境染,你見到色好,
心裡就高興分別是好,
你心就有好,就隨好走了。
你心就有好,就隨好走了。
你聽到別人罵你,你起煩惱,
你心就隨境轉,就隨煩惱去。
你要知道我們這性是不動的,
你心就隨境轉,就隨煩惱去。
你要知道我們這性是不動的,
不論是見或聞,境界都是外來的。
而我們這心這見聞覺知的性是充虛空遍法界,
所以不是說有這個境,我才有見聞覺知,
沒有境,我這見聞覺知的性也統統充虛空遍法界,
一點沒有動。
一點沒有動。
你想叫我心隨你境去,我心是充虛空遍法界,
它不動它不隨你去。你要是隨境去就是生,
境滅了你這個心也就隨著滅,
這樣你就是有生死。
這樣你就是有生死。
問: 剛才師父說,說話也聞到,不說話也聞到。
不說時又是聞到什麼呢?
不說時又是聞到什麼呢?
師: 說充虛空遍法界,是什麼充虛空遍法界的?
弟子: 是心充虛空遍法界。
師: 既然知道這心充虛空遍法界,
則眼耳鼻舌身見聞覺知都是這個心。
凡夫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只此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了。
聖人只有一心,這一心充虛空遍法界。
但凡夫把這一心分成眼耳鼻舌身意,你這眼就變成凡夫眼,
必須有東西時,你才能看見,沒有東西,你這眼就不起作用。
同樣的,必須有聲音,你耳才能聞到,沒聲音,你這耳就沒聞到。
而聖人聞性充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他的聞性。
同樣的,沒有一處不是他的見性,他的嗅性,他舌知味的味性,
他的觸性等。他的六根變成一根,這一根就是心性,
心性充虛空遍法界,有了聲音,聞性在這地方,沒有聲音,
聞性也在這地方,聞性還是這樣,根本就沒有動。
而凡夫必須有聲音,才有聞性,沒有聲音,就沒有聞性。
聖人的聞性根本就沒有動,只有聲音到這聞性裡來,
聞性根本就沒有到聲音那邊去,所以聲音沒有了,
這聞性還在這地方,就是說,你屏東人到我這茅蓬來,
你來了,我這茅蓬在這地方,你走了,這茅蓬沒有跟你走,
這茅蓬還在這地方。而依凡夫眼,來時就有這茅蓬,
走時,這茅蓬就滅了,這境就隨你走了。
聖人只有一心,這一心充虛空遍法界。
但凡夫把這一心分成眼耳鼻舌身意,你這眼就變成凡夫眼,
必須有東西時,你才能看見,沒有東西,你這眼就不起作用。
同樣的,必須有聲音,你耳才能聞到,沒聲音,你這耳就沒聞到。
而聖人聞性充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他的聞性。
同樣的,沒有一處不是他的見性,他的嗅性,他舌知味的味性,
他的觸性等。他的六根變成一根,這一根就是心性,
心性充虛空遍法界,有了聲音,聞性在這地方,沒有聲音,
聞性也在這地方,聞性還是這樣,根本就沒有動。
而凡夫必須有聲音,才有聞性,沒有聲音,就沒有聞性。
聖人的聞性根本就沒有動,只有聲音到這聞性裡來,
聞性根本就沒有到聲音那邊去,所以聲音沒有了,
這聞性還在這地方,就是說,你屏東人到我這茅蓬來,
你來了,我這茅蓬在這地方,你走了,這茅蓬沒有跟你走,
這茅蓬還在這地方。而依凡夫眼,來時就有這茅蓬,
走時,這茅蓬就滅了,這境就隨你走了。
問: 聖人只認定充虛空遍法界的心,六塵的來去皆不著?
師: 聞性也好,見性也好,性只有一個,凡夫就把這一個性分成六個。
本來就只有一個,這一個性充虛空遍法界,
這虛空就是我,我就是虛空。
境是外來的,如有聲音,聞性是充虛空遍法界,沒有聲音,
這聞性還是充虛空遍法界,不是說有聲音時才有聞性,
沒有聲音時,這聞性還在,還是一樣。
《楞嚴經》裡,佛對阿難尊者七處徵心,
佛就逼問阿難尊者,
敲鐘時:
是鐘聲到你耳裏去,
還是你耳到鐘聲裏去?
佛就是告訴阿難尊者,聞性是充虛空遍法界,
永遠不變,不受聲音有無生滅的污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