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 提 在 世 間
 
撰文: 果  煜 法師




菩提在世間

現首先說明「菩提在世間」的道理:
從現象而覺悟真理,我們常說「求真理」,
但真理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真理不當是因已有某位先知先覺,曾告訴你說:
這是真理。因此相信此是真理』─

就像傳說中的摩西,
既從西納山下來,便要大眾奉行神意而遵守十戒。
這雖是神教的信仰方式,至於佛教則不然。

以佛教乃必透過對世間種種現象的深入觀察、分析、
歸納、綜合
,才能覺悟到所謂的真理

所以佛法乃與傳統的神話大不一樣,因很多神話、傳奇,
都未有現實作根據故;所以不只不堪驗證,甚至經不起深度的思惟。
而佛法卻不只應如理思惟,且更當修行驗證。
 
故如一個文明越進展,
則其諸般說法,
必然跟佛法越來越相應。

譬如西洋文明發展到今天:
從牛頓的古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相對論便已更接近佛法。

像心理學最初只論究意識,
而到佛洛伊德後便有潛意識、集體意識的發現。

這雖不及佛教唯識學的精深細緻,但已越來越接近了。
同樣若從社會學、經濟學等去觀察,我們都將發覺有
越來越傾向佛法的趨勢。所以從這點,我非常肯定:
佛法在未來,必隨整個文明的進展,而更發揚光大。
 
其次,就個人而言,在佛法裡有所謂的「獨覺」,
因看到花開、花落等種種現象,故能覺悟到真理。

如退而求其次,一個人即使不能自覺,
但若知識閱歷愈廣的話,也將越容易接受佛教。
像一個人到了五、六十歲,七、八十歲後,
他很多想法就自然漸傾向於佛教。

所以我們雖沒必要去尋找那個人是真理的代言人,
但由透過種種現象的觀察、分析,最後我能確認,
誰講的較接近於事實、真象。
 
因此在《中觀論頌》裡有曰:

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所謂第一義,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真理。
如果我們不先具備世間的學問、知識,就想直求真理,
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必從種種現象裡,去歸納再歸納,
歸納到最後,才覺悟得那統攝一切、貫穿一切的大原則,
而稱為第一義也。
 
反過來說,若很多人寧可閉著眼睛說瞎話
而不願去面對真正的現實,這才沒辦法接受佛法。
因此即使其他的宗教還停留於權威迷信,而佛教卻從非如此。
因為佛教本更尊重對現象的觀察、分析、了解。

釋迦牟尼佛不也說過:
你們不要先入為主地相信我所說的話,
而是要透過對現象的觀察、分析,再來肯定我講的有道理。
 
所以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其實都是從現象裡觀察出的結論。

如無常,我們每天看著太陽的運行,以看久了,
就會得到一種軌跡「太陽從東邊而出,由西邊而落。」
如果我們更仔細觀察,必將發覺:
其實夏天的太陽,乃偏東北而出;
冬天的太陽,卻偏東南而出。

或者我們看人從出生、長大,到最後衰老、死亡。
以所有的人都必經過這樣的歷程,故得於「有生必有死」的結論。
這皆是從種種現象裡觀察,而確認得「諸行無常」的道理。
 
同樣,「諸法無我」的法印亦然。
我們都知道,在生命的過程裡,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數。
即使現代人已注意到「規劃人生」的需求,但即使細心規劃,
我們能夠掌握的因緣,其實還是非常有限的。

對於自己的身體,冷的時候我們不能叫它不冷;
熱的時候不能叫它不熱;甚至心情不好的時候,
也不可能叫它馬上變好。以生命都必與外界有互動的現象,
所以從「對應變化,不能主宰」的生命本質中,
我們乃更可體會到「諸法無我」之理。
 
現代的心裡學,也慢慢說到:其實「自我」,
也只是從互動的過程中而呈現出來的狀態。
所以最初的心裡學既以「自我為中心」而開展出來的理論架構,
似乎全然不能接受無我的理論。

可是到目前為止,他們的說法和無我之理,也只是半步之隔而已。
所以愈對種種現象的觀察、了解,才愈能覺悟「什麼是真理?」
故曰「菩提在世間」。這是第一點。 

其次,有謂『煩惱即菩提』者,這雖不當說:
煩惱就是菩提也!但我乃將之解釋為:
即者,近也 ─ 從煩惱而接近於菩提。

為什麼能從煩惱而接近菩提呢?
以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而覺悟若從禪宗來修,
則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要有疑情才能開悟。
那疑情從那裡來呢?疑情從對世間種種的煩惱、迷惑而來。
故從煩惱迷惑而起疑情;因疑情而參禪覺悟也。
 
所以煩惱.迷惑之所在,即是疑情.道心之所以。
在越煩惱、愈迷惑的地方,反而才能激起堅固的道心。
所以佛經上有謂「富貴學道難」,如一生太平順了,
反不容易起道心。

同樣一個人若住山太久了,也可能會讓道心衰竭。
同樣,所謂學佛「八難」裡有長壽天。
如一個人往生到越高層次的天,則在享天福的當下,
必根本不覺得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迷惑。

甚至禪定天,一念就是八萬四千大劫,
怎麼可能起煩惱、迷惑和道心呢?
所以長壽天雖就世間人來看,是求之不得的福報;
但對修行而言,卻成為學佛、修道的大障礙。
 
如上所說,既長壽天是八難之一。
則我將懷疑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同樣的隱憂,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日子過得太安逸了,反不容易激起道心。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即使說能「不退轉」,
但就進步而言卻是非常地緩慢。

故要在西方極樂世界修成正果,
要比在娑婆世界慢得太多了。

比如說,要修布施,卻沒有貧窮的人;
想修忍辱,連讓你生氣的因緣都沒有。

所以經典上才說,
必淤泥中才生蓮花。必於煩惱的世間,才能激起疑情、
道心和覺悟的因緣。

反之,離開煩惱.迷惑的世間,即無覺悟可言。
所以昇天、住山.往生極樂世界等不見得有助於修行。
甚至有人說,剃度出家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出家後的環境太單純了,反激不起奮發振作的道心。

 
菩提異世間

但如果我們把話,只講到這裡,反會產生一種蠻大的誤導:
既「菩提在世間」,那我們就安心在世間好了,而不必學佛,
更不必專精修行。故遺世獨立的修行反將淪為異類、極端。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口口聲聲「生活禪」,
即緣此誤導而有的渲染、偏差。
 
因此我今天欲強調的,反是:
「菩提異世間,必離世間覺;
在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菩提何以不在世間呢?
我們前面雖講到觀察世間,然眾生即使從早看到晚,
從春看到冬,從生看到死,竟有幾個已覺悟真理呢?

雖經典上有「獨覺」這名稱,可是歷史上曾無師自悟者,
卻只有釋迦牟尼佛而已!而其他上億的眾生呢?
有的不只不能自悟,甚至連為之開示佛法都不能信受。
所以不光是觀察世間,就能覺悟真理的。 
同樣如說:從迷惑而起疑情、道心,因疑情、
道心而參禪、開悟。那曾由迷惑而覺悟者,又有幾人呢?
我相信迷惑,不當只少數人的專利而已;很多人一樣有迷惑呀!
但何以雖迷惑,而不能覺悟呢?

所以如只謂「菩提在世間」,則已覺悟的眾生必然很多。
因為我們從來都在世間地呀!但事實上卻是,
不只覺悟的眾生非常地少。並且欲求覺悟,也不是劍及履及,
心想事成的;而是得經過一番剋苦嚴謹的修行,
始有覺悟的可能。何以故? 

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即帶有很深厚的邪見跟業障,
所以我們一向在纏中,就像蜘蛛網一樣牽牽掛掛,攪繞不清。
我們不是那隻蜘蛛,而是被蜘蛛網網住的那些可憐蟲。
故雖觀察世間而見不到實相,雖滿懷疑惑而不可能開悟。
 
這種情況:就像眼眚未除,何以見實相?
或者說既戴著一個有色的眼鏡,則即使再怎麼認真觀察世間,
然所看到的卻仍只是變態的世界。以眾生從來就帶有邪見─這邪見,
既可說是「常樂我淨」四種顛倒; 亦可說是「我見、自性見」。
於是為邪見纏綿故,即使窮一生的努力想要瞭解諸法實相,
卻還鑽不出無明的梵網外。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學佛人,才有道心。
那些科學家整天忙著作實驗,不也為瞭解世間實相嗎?
然因種種的執著、邪見在。像古鏡上沾滿了塵埃,
故根本沒辦法照耀出光明來。前眼病未除,
是引喻眾生有邪見;此古鏡未磨,是影射我們有業障。

故若邪見深厚、業障纏綿。
則雖有迷惑,而不可能開悟;
雖觀察世間,而見不到實相。
 
所以我們首要聽聞佛法─聽聞,
不是就直相信佛所說的絕對是真理。
但我們能調整角度─從佛所指示的方向,去觀察世間。
而待觀察之後,才確定佛所說的,乃更與實相相應。

所以須從聞法裡,去破除邪見,這是第一點。
比如先把那有色的眼鏡拿下來,再去觀察世間,
才可能看到真實的面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