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一種時空形式,生時必定佔有一個空間;
死後軀殼不存在了,就失去生前所佔有的空間。

由生到死的一段距離,便是時間。
最足以說明無常的生滅的,莫過於生死了。

       誰都希望自己的空間佔得很大,時間佔得很長。
       由這種時空觀念又產生了我、人、眾生、壽者的四相,
乃至一切對待觀念。

       所以生死觀念,是一切時空觀念中最重要的一環。
       也是人們意識中最難處理和最難遣除的問題。
 
       達摩祖師示寂後三年,魏使宋雲至西域,歸途中遇達摩於蔥嶺。
       見其手提一隻鞋子,宋雲問他到那裡去,他說回西天去。
       宋雲回到魏闕,將此事告知魏帝,帝命其將達摩的墳墓挖開,
       赫然只見遺留下來一隻鞋子,別無所有,遂留下隻履西歸的公案。
       達摩究竟是生或死,任何人無法肯定。
       此種遊戲神通,和他的始祖迦葉尊者在雞足山入定,同樣是不可思議!
 
       禪家是以真我為主體,真我是不受軀殼的限制的。
       但人情上總覺得死是永恆的離開塵世,免不了悲慟。
       感情脆弱者,往往承受不了此種打擊。
       六祖臨終時,徒眾痛哭。他告訴大家:

         
「我是另有去處,你們不必悲哀。」

       六祖是生死等同看待,死不過是等於旅行途中換一個旅舍而已。
       自己既然知道了去處,自可處之泰然

       常見有虔誠的佛教徒,死前預知時至,含笑離去。
       人生不過數十年一切名利,皆夢幻空花,實無可留戀之處。
       但能善其生,則不愁不能善死。
 
       馬祖道一禪師臨終時,有人問他的病情,他說:「日面佛,月面佛。」
       這兩句話,是當時禪家的術語。
     
  日面佛是說只活一天一夜月面佛活得很長久
       把兩句連在一起,即是說活得長又活得短。這是兩句很矛盾的話。
       其實並不矛盾,很長是指法身而言,很短是指色身而言。

       這正是蘇東坡

「自其變者而觀之,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吾與汝皆無盡也。」


      
莊子:   「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涅槃經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以上所言都是同樣的思想,生命在時間上的價值也是如此。
 
       趙州從稔禪師參加一個和尚的送葬行列,感慨的說

    
「許多的死人送一個活漢!」

       真我是不需要軀殼的,有了軀殼,就是把一個真我包裹起來,傀儡登場,
       戴上一副假面具。從真我的角度看來,失去了本來的面目,
       就是等於真我死了一樣。六道輪迴中的眾生,何曾認識本來面目。
       趙州之言,並無奇異之處,只是眾生沒有證得此境,猝聞其說,
       猛然有驚奇之感!
 
       拾得因為是豐干禪師於山中拾歸,因以得名。
       一日僧問拾得何姓?
       拾得放下苕菷,叉手而立,寺中罔測;
       寒山:「蒼天!蒼天!」。
       拾得問:「汝作什麼?」
       寒山曰
:「不見東家人死,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哭笑而去。

       拾得不答僧問,表示自性不可得寒山蒼天,也是代表空性
       既無體性,自無生死,惟眾生不悟此理,故不免為死人助哀,
       此是二人的語脈所在。之後,閭邱到寒巖禮謁寒山與拾得二人,
       但只見其縮身隱入巖石縫中,石縫忽然而合。
       究竟寒山、拾得二人是生或死,不得而知。
       不過他們的超越生死,是可想而知的。
 
       洞山良价禪師臨終時,沐浴更衣,敲鐘向大眾告別,端坐不再呼吸。
       大眾大哭不止,此時,洞山突然張開眼睛說:

          
「出家人要心不為物染,才是真修行;
              勞生勞死,是人之常情,悲有何益?」

       他便命主事者辦「愚痴齋」僧眾知道齋後離,遂遲遲不辦,
       拖了七天才辦好,洞山和他們共食。又說:

         
「清淨一點!不要吵我!
             做為一個僧徒,當別人臨終時,千萬不要喧動!」
       
       說完,回到方丈室,端坐而逝。

                 
上文取材自 周中一佛學叢書【禪 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