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佛法要訣
禪宗是中國漢族佛教獨有的特色,雖然現代的中國佛教,
禪宗早已是徒有其名而無其實……現在中國的禪宗寺院,牌子掛的是XX禪寺,
實際上自明朝以來……早已改修【淨土】,都不是禪宗而是淨土宗了。
禪宗早已是徒有其名而無其實……現在中國的禪宗寺院,牌子掛的是XX禪寺,
實際上自明朝以來……早已改修【淨土】,都不是禪宗而是淨土宗了。
中國禪宗……按修持方法的不同分為南禪和北禪。
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是【達摩】,從他的傳承上看:
釋迦牟尼 → 大迦葉 → 達摩 → 中國,此一脈即是【教外別傳】。
當年釋迦佛祖拈花一笑……眾弟子不解其意,唯釋迦的一號大弟子
大迦葉悟得其法……只可意傳,不能言教,是為教外別傳。
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是【達摩】,從他的傳承上看:
釋迦牟尼 → 大迦葉 → 達摩 → 中國,此一脈即是【教外別傳】。
當年釋迦佛祖拈花一笑……眾弟子不解其意,唯釋迦的一號大弟子
大迦葉悟得其法……只可意傳,不能言教,是為教外別傳。
以佛教教義修習的禪叫做【如來禪】,其修法名之為【斷惑證真】,
是為釋迦佛之正宗所傳。
是為釋迦佛之正宗所傳。
大迦葉會心一笑,深得祖師釋迦佛之意,不以佛教教義,
而是以意傳修習的禪……叫做【祖師禪】,
其與教對立,其修法名之為【明心見性】,是為釋迦佛之教外別傳。
此禪難度較大,靠書本文字唸經……沒用!全憑悟性。
而是以意傳修習的禪……叫做【祖師禪】,
其與教對立,其修法名之為【明心見性】,是為釋迦佛之教外別傳。
此禪難度較大,靠書本文字唸經……沒用!全憑悟性。
如來禪、祖師禪……二者的關係?
如來禪是祖師禪之顯,祖師禪是如來禪之密。
如來禪是為禪宗之外法,祖師禪為內法。
如來禪是祖師禪之顯,祖師禪是如來禪之密。
如來禪是為禪宗之外法,祖師禪為內法。
禪,並不是佛教特有的。
在佛教創立以前,【禪】作為一種獨特的修持方法,早已存在。
以禪定分類:
在佛教創立以前,【禪】作為一種獨特的修持方法,早已存在。
以禪定分類:
非佛教禪:1、原始禪 2、瑜伽禪 3、外教禪 4、外道禪
佛教禪:1、如來禪 2、祖師禪 3、秘密禪
達摩是中國禪宗初祖,傳至五祖以後就遍地開花了……
五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接傳如來禪,是為禪門之北宗。
五祖內心的承傳弟子【慧能】,接了五祖密傳的衣缽……潛逃嶺南,
佛門稱之為禪宗六祖,是為禪門南宗,其修法是: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門稱之為【悟心成佛禪】。
佛門將禪宗在中國創建以前,在佛教裡以經典修習的禪,
稱之為【依教修心禪】。中國佛教把【六祖慧能】一脈的禪宗,
視為與教對立的【宗門禪】、教外別傳之禪。
五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接傳如來禪,是為禪門之北宗。
五祖內心的承傳弟子【慧能】,接了五祖密傳的衣缽……潛逃嶺南,
佛門稱之為禪宗六祖,是為禪門南宗,其修法是: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門稱之為【悟心成佛禪】。
佛門將禪宗在中國創建以前,在佛教裡以經典修習的禪,
稱之為【依教修心禪】。中國佛教把【六祖慧能】一脈的禪宗,
視為與教對立的【宗門禪】、教外別傳之禪。
六祖慧能,終止衣法再傳。六祖一脈的【石頭希遷】專修僅參【祖師意】,
佛門稱之為【祖師禪】。【石頭】的弟子【大顛】、【藥山】承接此脈,
其中尤以【大顛】為甚。
佛門稱之為【祖師禪】。【石頭】的弟子【大顛】、【藥山】承接此脈,
其中尤以【大顛】為甚。
以後,慧能的南禪又分立為五個宗門,此五宗分傳禪燈,不在以祖師意為意,
各自稱尊,極盡呵佛罵祖,佛門稱之為【越祖分燈禪】。
宋朝以後,五宗禪相繼敗落,自明清以來,
禪、淨合修,宗與教合,禪歸淨土。
各自稱尊,極盡呵佛罵祖,佛門稱之為【越祖分燈禪】。
宋朝以後,五宗禪相繼敗落,自明清以來,
禪、淨合修,宗與教合,禪歸淨土。
中國禪宗的鼎盛時期是在大唐的武則天時代。
中國佛教最引人注目的是慧能法系的南嶽.懷讓-【馬祖】禪系和
【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禪系,禪宗的傳播形成一套獨特的傳法方式。
從整體上看,南宗從慧能到他的弟子神會、懷讓、行思、慧忠等二代,
主要是用正面的說法和引導來傳授禪法。
【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禪系,禪宗的傳播形成一套獨特的傳法方式。
從整體上看,南宗從慧能到他的弟子神會、懷讓、行思、慧忠等二代,
主要是用正面的說法和引導來傳授禪法。
然而到了馬祖、石頭等第三代之後,採取暗示、反詰語句、動作乃至棒喝
的方式傳授禪法和接引弟子的現象逐漸增多。
的方式傳授禪法和接引弟子的現象逐漸增多。
青原行思法嗣【石頭希遷】禪師,
青原下二世 【藥山惟儼禪師】、【大顛寶通禪師】
青原下二世 【藥山惟儼禪師】、【大顛寶通禪師】
由於大顛和與韓愈不同尋常的關係,而成為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靈山寺創建於唐代貞元七年(791年),創建人是大顛禪師。
大顛,俗名陳寶通,原是河南穎川人,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當時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任剌史。
大顛,俗名陳寶通,原是河南穎川人,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當時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任剌史。
韓愈向大顛辭行到寺院門外的小橋邊,時年大顛88歲,韓愈51歲。
韓愈深為感動,隨手脫下官袍,送給大顛作留念。
後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紀念倆人的友誼。
韓愈深為感動,隨手脫下官袍,送給大顛作留念。
後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紀念倆人的友誼。
這位「百世師」韓愈,本來是因為冒死勸皇帝,不要沉迷於佛教而受貶。
為什麼反而與佛門高僧大顛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鎮?文人官宦都議論紛紛。
這是歷史上一段頗為微妙的儒釋交往的故事,以致引發文人的多次論爭。
為什麼反而與佛門高僧大顛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鎮?文人官宦都議論紛紛。
這是歷史上一段頗為微妙的儒釋交往的故事,以致引發文人的多次論爭。
大顛禪師接受了鄭重三請的盛意,會見韓愈。
他們對各自崇仰的學說展開了熱烈的爭論。
談經論道,好幾天之後,才送大顛返回。
他們對各自崇仰的學說展開了熱烈的爭論。
談經論道,好幾天之後,才送大顛返回。
不久,韓愈來到靈山寺,拜訪大顛禪師。
大顛禪師用佛門的禮節款待韓刺史一行,當晚把他們留在寺內安歇。
韓愈誠懇地請教大顛和尚:「下官公務繁忙,無暇觀閱佛經,為了廣增見聞,
禪師何妨將你事佛的要領告訴我!」
大顛禪師用佛門的禮節款待韓刺史一行,當晚把他們留在寺內安歇。
韓愈誠懇地請教大顛和尚:「下官公務繁忙,無暇觀閱佛經,為了廣增見聞,
禪師何妨將你事佛的要領告訴我!」
大顛和尚便「入定」良久而不答,反而問韓愈:
「你懂得其中的奧秘了嗎?」韓愈莫名其妙,沉吟不語。
其門徒三平見狀,故意敲禪床三下。
「你懂得其中的奧秘了嗎?」韓愈莫名其妙,沉吟不語。
其門徒三平見狀,故意敲禪床三下。
大顛說:「你敲床做什麼?」三平急忙跪下叩道:
「師父之意,乃告韓公『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思是:
先以定力平息雜慮,然後依佛理進行修煉,以期達到超脫塵世的境界。
「師父之意,乃告韓公『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思是:
先以定力平息雜慮,然後依佛理進行修煉,以期達到超脫塵世的境界。
韓愈聞言,若有所悟地說:
「和尚門風高峻,下官領會令高徒的啟示,明白了你們佛法的要訣了!」
「和尚門風高峻,下官領會令高徒的啟示,明白了你們佛法的要訣了!」
【公案】1
唐代,楊庭光在司空山會見了本淨禪師,問道: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一心一意的求道,請禪師慈悲開示我吧!」
唐代,楊庭光在司空山會見了本淨禪師,問道: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一心一意的求道,請禪師慈悲開示我吧!」
本淨禪師:
「你是從京城來的,帝王所在之地有很多禪者,你就在那裡問道好了,
我對你所說的『道』一概不知。」
「你是從京城來的,帝王所在之地有很多禪者,你就在那裡問道好了,
我對你所說的『道』一概不知。」
當楊庭光再作發問時,本淨禪師說:
「你到底是要求佛還是要問道?求佛的話,即心是佛;
問道的話,無心是道。」但楊庭光並不懂話中含意,於是再度求教。
「你到底是要求佛還是要問道?求佛的話,即心是佛;
問道的話,無心是道。」但楊庭光並不懂話中含意,於是再度求教。
本淨禪師:
「所謂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無心的話,便連佛也沒有了,
而無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
「所謂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無心的話,便連佛也沒有了,
而無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
聽了這句話的楊庭光便說:
「都城的大德們多說以佈施、持戒、忍辱、苦行等來求佛,
但是禪師你卻說無穢的般若之智能本來就具備著,不須經由修行來獲得。
若果如此,則以前我所作的佈施、持戒等修行,原來都是白費的。」
「都城的大德們多說以佈施、持戒、忍辱、苦行等來求佛,
但是禪師你卻說無穢的般若之智能本來就具備著,不須經由修行來獲得。
若果如此,則以前我所作的佈施、持戒等修行,原來都是白費的。」
淨禪師斬釘削鐵的說道:「白費的!」
禪門達摩祖師初來中國,梁武帝問曰:
「朕建寺安僧,宣揚佛法,功德多少?」答曰:「並無功德。」
「朕建寺安僧,宣揚佛法,功德多少?」答曰:「並無功德。」
實則並非無功德,只是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世求,故曰無功德。
但吾人如何見性成佛?彼岸雖有,如無實筏,焉能得度?
但吾人如何見性成佛?彼岸雖有,如無實筏,焉能得度?
【公案】2
雪峰禪師和巖頭禪師同行至湖南鰲山時,遇雪不能前進。
巖頭整天不是閒散,便是睡覺。
雪峰總是坐禪,他責備巖頭不該只管睡覺,巖頭責備他不該每天只管坐禪。
雪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這裡還不夠穩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巖頭整天不是閒散,便是睡覺。
雪峰總是坐禪,他責備巖頭不該只管睡覺,巖頭責備他不該每天只管坐禪。
雪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這裡還不夠穩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巖頭很是驚奇,兩眼一直注視著雪峰。
雪峰道:「實在說,參禪以來,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巖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慈悲地指導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
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果真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
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經過說了一遍。
巖頭聽了雪峰的話後,便喝道:「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巖頭聽了雪峰的話後,便喝道:「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說:「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巖頭禪師又再放低聲音道:
「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
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
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聞言,當即徹悟。
世間的知識,甚至科學,都是從外界現象上去瞭解的,
而佛法,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的。
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羅萬象,在心上還沒有獲得統一平等,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
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而佛法,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的。
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羅萬象,在心上還沒有獲得統一平等,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
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公案】3
洞山.良价禪師,當他初次見雲巖禪師的時候,問道:
「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雲巖:「有情聽!」
洞山:「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
雲巖:「無情能聽到。」
洞山:「你能聽到嗎?」
雲巖:「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為什麼呢?」
這時雲巖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聽不到。」
雲巖:「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雲巖回答說:「《彌陀經》不是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
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洞山聽後,不禁失聲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終於心有所得,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所謂無情說法,見到天空的明月,忽然興起思鄉之念;
看到花落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巍巍乎,山高願大;
浩浩乎,海寬智遠。這不是無情跟我們說法嗎?
因此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看到花落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巍巍乎,山高願大;
浩浩乎,海寬智遠。這不是無情跟我們說法嗎?
因此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