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心 是 道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
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
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採常春藤,因造丈室。
禮問曰:「弟子慕道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
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
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
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
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義云何?」
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曰:「云何即心是佛?」
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佛亦不有。」
曰:「云何無心是道?」
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無心即道。」
光庭作禮,信受。
光庭作禮,信受。
既回闕庭,具以山中所遇奏聞。
即敕光庭詔師到京,敕住白蓮亭。
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兩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
與師闡揚佛理。
與師闡揚佛理。
時有遠禪師者,抗聲謂師曰:
「今對聖上,校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辭。
只如禪師所見,以何為道?」
師曰:「無心是道。」
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
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
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
遠曰:「禪師見有身心,是道已否?」
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
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豈不相違?」
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
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
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
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
遠曰:「觀禪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
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其道。
若以相為實,窮劫不能見道。」
若以相為實,窮劫不能見道。」
遠曰:「今請禪師於相上說於無相。」
師曰:「淨名經云:『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無我所見,與道相應。』
無我所見,與道相應。』
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
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
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
遠聞語失色,逡巡避席。
師有偈曰:
「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
淨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
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
復云:
「一大如是,四大亦然。
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
若了無心,自然契道。」
志明禪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
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
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
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
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
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同於草木瓦礫。」
明杜口而退。
師有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志明禪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
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
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
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
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
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同於草木瓦礫。」
明杜口而退。
師有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