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到家,不問路也
建甯(今福建境內)雙峰 ─ 古音.淨琴禪師,
壽堂松禪師之法嗣,俗姓蔡,本郡建陽人。
淨琴禪師自幼卓犖不羈,厭於俗務,經常感歎道:
「世間有求皆苦,不如早覓個出身之處。」
淨琴禪師二十五歲從東峰禪師落發,受具足戒後,
即開始游方參學。初禮大闡禪師,無所省發,
後投性空關主座下請益。
壽堂松禪師之法嗣,俗姓蔡,本郡建陽人。
淨琴禪師自幼卓犖不羈,厭於俗務,經常感歎道:
「世間有求皆苦,不如早覓個出身之處。」
淨琴禪師二十五歲從東峰禪師落發,受具足戒後,
即開始游方參學。初禮大闡禪師,無所省發,
後投性空關主座下請益。
一日,淨琴禪師偶然遇見性空關主,
其座下有一尊宿 ─ 靜晃禪師,
其座下有一尊宿 ─ 靜晃禪師,
在閱讀古梅語錄,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
有僧入丈室外,告訴古梅禪師說:
「某甲有個入處。」
古梅禪師一聽,便拈拄杖,將他打出丈室。
過了一會兒,那僧又走進丈室,古梅禪師又將他打出。
「某甲有個入處。」
古梅禪師一聽,便拈拄杖,將他打出丈室。
過了一會兒,那僧又走進丈室,古梅禪師又將他打出。
讀到這裏,靜晃禪師笑道:
「者僧實有悟處,只是大法未明耳!」
淨琴禪師聽了靜晃禪師的評語,遂起身作禮,
請求靜晃禪師為他開示入道要門。
請求靜晃禪師為他開示入道要門。
靜晃禪師道:
「佛性雖人人本有,若不以智慧攻化,只名凡夫。
今欲成辦此事,直須盡掃葛藤枝蔓,
只將一句無義味話頭,自疑自問,自逼自拶,
不肯求人說破,不肯依義穿鑿,決要命根頓斷,親證親悟。
如此晝三夜三,迫勒將去,年深月久,
忽然心華發明,如雲開見日,古人公案,一一洞了,
始知:
無禪可參,無佛可做,
頭頭上了,物物上通,
無禪可參,無佛可做,
頭頭上了,物物上通,
如人到家,不問路也。」
聽了靜晃禪師的開示,淨琴禪師於是奮志用功,
死心參究,專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
後前往滇南,準備參禮壽堂松禪師,
死心參究,專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
後前往滇南,準備參禮壽堂松禪師,
途中經過雞鳴灘的時候,淨琴禪師忽然大悟。
及見壽堂禪師,遂蒙印可。
及見壽堂禪師,遂蒙印可。
淨琴禪師得法後,尋歸故里,出世於雙峰。
大明正德壬申(1512),又移住瑞岩。
曾有示眾法語云:
「學道人當截斷諸緣,摒息雜念,單提本參話頭。
於行住坐臥,苦樂逆順,一切時中,不得忘失。
凡靜中所見,善惡境緣,皆由不正思惟,
但只瞑目靜坐,心不精采(用心散亂,不猛利),
意順境流,半夢半醒,或貪靜境,致見種種境界。
若是正因衲子做功夫,當睡便睡,
一覺便醒,起來抖擻精神,
一覺便醒,起來抖擻精神,
摩沙兩眼,咬定牙關,捏緊拳頭,
專心正念,切切偲偲(互相勉勵督促),
專心正念,切切偲偲(互相勉勵督促),
疑來疑去,到水窮山盡時節,忽然疑團迸散,
頓見自己一段本地風光,非從外得。
到這時節,才名入門得地。
更要求明眼宗匠抉擇,不可便休。
一法不明,直須辯明,一理不通,直須通透。
假使悟後不能通達化門,古人謂之坐在百尺竿頭,
不能至於一切智海。
懸崖撒手,自肯承當,
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珍重。」
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珍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