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山  理  論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Austria 1856-1939)最著名的主張是「冰山理論」,
        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意識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是露出水面上的尖頂,
        而人的心理行為中,最大部分是沉潛在水面下巨大的底部,是肉眼看不見的。
        正因為這個隱藏部分是看不見的,所以決定人的非理性行為
 
        冰山的一角 ─ 意識 (consciousness)前意識 (preconsciousness)
                               和潛意識 (
subconsciousness)
 
        佛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領域時運用了決定論的原則,認為事出必有因
        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夢、口誤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
        只不過是以一種偽裝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由此,佛洛伊德提出了關於潛意識精神狀態的假設,將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
        前意識、意識潛意識
 
        「前意識」是能夠變成意識的東西,
        比如我們對特定經歷特定事實的記憶,
        我們不會一直意識到這些記憶,
        但是一旦有必要時就能突然回憶起來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早晨醒來對做過的夢全然不知,
        接下來的一件事或一樣東西與夢中的情境似乎有關聯,
        受此觸動你馬上就會想起你的夢境來。
        這個過程很像心理學中的啟動效應
 
        「潛意識」是指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變為意識的東西,
        比如人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
        這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謂「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

        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 (意識),
        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 (潛意識)。
        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行為施加壓力影響
        譬如,潛意識的欲望能使一個人做出他自己也無法合理解釋的事情來。
 
        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意識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佛洛伊德的觀念):
        「潛意識」像一棟公寓或大樓的大門口,各種衝動擁擠在此,
        都想闖進「前意識」掌管的一個警衛室或接待室,
        以引起公寓內或大樓內那位「意識」先生的注意。

        可是警衛室或接待室的門口(意識閾)站了個管理員或看門人,
        「壓抑」一些看不順眼的衝動,拒之門外。
        被壓回「潛意識」大門口的衝動並不死心,
        如果不能偽裝改容混入「意識」,就會鬱積在心,導致變態心理



 
轉載自 http://blog.udn.com/memorialsoren/22418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