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性

 
文:  唐 岐
 
  

 
佛     性

一切眾生皆具有圓滿佛性,這「佛性」有許多異名,
如「真如」、「法性」、「清淨本心」、「本來面目」、
本際」、「實相」 、「菩提」。 

為了描述它自在無礙的本來面目,
又叫它為「本地風光」;
 
 
真如具足十方佛的覺性,
所以又稱為「佛性」;

又為萬法之本,故名「法身」;
亦為萬法之性,故名「法性」;
此心之體不變昜,故稱它為「真如」;
此心覺性圓滿本具,故名「本覺」;
法性非虛妄不實,故名「實相」;
具足清涼、寂靜,謂之「涅槃」。

 法義的闡釋方式,最常看到的是「體用」二說,
也是現今常說的「本体論」與「現象論」。
真如是心的「本體論」描述,
生滅現象是心識所起的「現象論」。

本體論現象論一體兩面
本體論在闡述心的靜態本質、本有的特質;
現象是心的作用所產生的外相。
不論由本體論出發或由現象論角度看,
都是心的一種描述。

 
 一切法從本以來,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假名為「真如」。

真如自體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眾生帶著真如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也不會消失;
証聖成佛,真如體性也不會增加什麼;
法性本來如如,只因眾生有著妄想攀緣,
才無法証得清淨的真如。

若離了妄想心,真如就自然的法爾顯露,
就止息凡聖、迷悟、空有、生死涅槃、
煩惱菩提種種法相差別。

六祖惠能大師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就是在描述真如的體用二面。
 

真如如何總攝一切法?

真如有「如實空」的一面,也有「如實不空」的一面。
如實空者,是說從本已來,不受一切煩惱所污染;
不論你的心是悲傷或快樂,生氣或慈祥,
都如虛空中的雲霧,任它變化萬千,亦不染真如半分毫;
因為一切虛妄之念與真如不相應。

《入佛境界經》說:

「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念諸法,
不知諸法,不覺諸法,不說一法,不示諸法。」
乃描述諸佛「真如」離名言相,離覺觀、離分別意識,
離見聞覺知,如如寂靜。

 「如實不空」者:

乃其體性雖然常恆不變,但自體具有無漏功德,
能隨眾生心,起無量妙用,猶如虛空之無礙性,
才有風雷雲雨無量氣象,此即是「真空不礙妙有」。
 
《中論》說:
「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
在說明理體與妙用乃不一不異。於理,法性平等;
於妙用,能顯無量義。似水生一切波,全波本是水。
我們也能說「即體之用是妙智,即用之體是真如。」

 《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八還辦見,
引導我們去認明心性的本質。
比如我們見物,能見的不是肉眼,因為死人也有肉眼,
能見的也不是光線,光只是能見的因緣之一,
在八還辦見的一路剖析下,能理清出不生不滅的心性。
就心相而言,一切相都是生滅的,有相即可以遣,
而真如無相可遣,由此方向來領悟「真如」。

若由諸法的現象來看,一切生存的、生起的,都是無常無我;
一切法的成立,都依於妄念而有;而真如本來清淨,一法不立。

 
明心
 
所謂「明心見性」,是先「明心」而後「見心性」。
「明心」是先了知萬法不離唯心所造,佛與眾生皆同此心,
如《達摩血脈論》說:「前佛後佛,只言其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佛與眾生的心性本來無別,若直下認取此一平等心性,
當下心佛平等不二,即心即佛。若不能當下認取即心即佛,
就會心外求法,以心求佛。

若是如是,將猶如「佛在覓佛」,終是戲論。
若能歇了外求之心,「法性佛」法爾現前,
當下本來具足,無欠無餘;猶如日正當中,虛空不曾明;
日落黑夜,虛空亦不曾暗;明暗只是因緣所生的現象,
虛空性如如不動。

法性也如是這樣,離一切相,不被名言所障礙;
正如古德說:「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
及一念証時,只証原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修行只是覺醒,覺醒了什麼呢?
覺醒了真如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是無法可修,
所以令心只是莫要污染,不須刻意去修持;
覺醒真如無定無亂,無悟亦無迷,無法可証,不証自証;
覺醒真如非因緣生,故不生,不生故不滅。

覺醒三界眾生帶著它輪迴,卻一點也不會染污真如的清淨;
覺醒即使通達三藏諸經,真如依然不曾有增長;
覺醒真如在日用中當下具足,實在不必再向外去追尋,
只在於我們是否當下覺醒而已。

心外求法,就是將心覓心,著相求境;
一有著相,就與大道背馳了。

當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心自無心,隨處清淨,入一切差別境時,心亦無染無別。
但是切莫要「將心無心」,否則,無心卻成有心,
心念一有作意,即落在有「能所分別」,
但能泯絕分別,心、佛、眾生同源。


何謂見性

明白心的空性,不一定就能感觸菩提的妙用。
見性不同於明心之最大差異,在於見性者能在舉手投足,
揚眉瞬目中能「自受用」本覺的無量功德;
自受用是由理悟進而不經意念,不經思惟的去親切感觸它,
於日用中領受它。

「明心」是對「心性」的體用本質,在理上無疑無惑。

 諸論常說:「法性如虛空相,無形無相無色」。
無相無色無味,非見聞覺知之所及;
既然真如非見聞覺知所能觸及,為什麼說能見性呢?
此「見」非以眼見物的「見」,是以心能現觀諸法本空,
明覺法性具足一切妙用功能,在生活中領受這妙用功德,
假名為「見」。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即是見諸相如如畢竟空;
因此,以見諸法空性時,心的本來面目就在當下,
名「見如來」;又以諸法無生性是諸佛第一諦身,
故名「見佛身」。

我們來看一段聖者對見性的對話,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在舌談論、
           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大集經》中,梵天問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否?,

海慧菩薩言:
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
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王問海慧菩薩說:
「你對佛法是否已經了了見?」

菩薩答說:「佛法不是色法,那能用眼來見。」


一切法當中,並沒能見、所見,
因為「了了」的當下就是佛法,
佛法即了了,無有二相。

所言法「了了」者,
是覺性湛然的另一角度描述。

覺性不依作意,卻明明不昧,
了了常覺,出之無方,緣盡入之無所,猶如明鏡懸空,
隨緣影現萬像森羅,月來現月,月去不留,
了了明明,是千聖所歸,真如法身。




http://tw.myblog.yahoo.com/yu-er/article?mid=142&prev=160&next=106&l=f&fid=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