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撰文: 元音老人

  


     宗下所謂:「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終日忙碌,而心中無事;
     心中無事,而不妨終日忙碌是也。

    假如做事時被事做了去,那就不行,要趕快拉回來,放下來,
    勤於覺照,精於鍛煉;假如自覺力量不夠,那就要多打坐。
    為什麼呢?

    因為打坐能培養定力,使你在境界之中有主宰,有力量。
    你不打坐,定力不夠,在境界中鍛煉的時候,一渾就渾掉了,
    被境界拖著走了,落於悟後迷,就不行了,這是最重要的關鍵。
 
    復次,剛剛打開本來時,是沒有什麼奇特的。

    修行人往往不識,以為沒有什麼神奇,不是自性,而忽略錯過,
    哪知這靈妙真心是一絲不掛、一法不立的絕相妙體。

    初見性時,習染尚在,只是素法身,一無所有。

    須待修者於識得後,勤於磨練,將無始曠劫的妄習消盡,方能顯發神用。
    故修行人須弄清修行的次第,千萬不要因暫時未發神通,不敢承當而
    錯過開悟的良機,更不要因自己不識而以訛傳訛,貽害他人。

    其實開悟見性並非難事,因為這妙明真心不在別處,鎮日在各人自己面門放光,
    無有絲毫離異,只是人們迷相著境忽略不識罷了。
 
    傅大士《傳心頌》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你看說得多少明白清楚,從這裏悟去,多少慶快。
    再向別處去尋,找到彌勒佛降生,也無有是處。
 
    或有人說,保甯勇禪師昔曾說過:「從此偈瞥地者固多,但錯會者也不少。」
    還有玄沙禪師也曾評論此偈說:「大小傅大士只識個昭昭靈靈。」
    恐怕此偈有毛病,不確切吧?
 
    我不禁笑答道:此偈說得如此親切明白,雖下根人亦能聞之悟得。
    既能從此會得,為什麼有錯誤呢?又錯在哪裡呢?
    保寧勇未曾指出,使後來人疑竇不少,我今不妨補敘出來,
    為諸君祛疑。

    蓋錯者不在此偈,而在會的人魯莽,以為即此能言會道、
    舉手投足的,便是自己天真佛。

    猶如有人錯解了《圓覺經》那段精闢經文
    「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樣,
    以為覺了便成佛,不須再用功精修,勤除妄習,保護本真,
    以達不動究竟之地。

    哪知這才是始覺,不是本覺,尚須依於本覺,勤苦修習,
    如子依母,子母相合,融為一體,始成大覺。

    豈可得少為足,自以為是,不改舊習任性非為,著境住相,
    將一尊大好的天真佛,仍舊墮落在六道輪迴裏,豈不大錯,豈不冤屈?!

    而玄沙禪師說的昭昭靈靈呢? 
    這妙明真心原本昭昭靈靈,不是起心動念有意地去昭昭靈靈。
    假使有一點著意就不對了,比如明境高懸,自然朗照,
    不是用力不用力,有意不有意而照。

    只在你自然而然,不費絲毫力,現現成成,任運而用,
    既不住執它,也不認著它便是。不是硬要把這昭昭靈靈打殺、磨滅才是。
    而且這昭昭靈靈任你怎樣用力打,用力磨,也打殺不得,磨滅不得,
    而且愈打磨愈昭昭靈靈,更不是離此昭昭靈靈別求一個道理才是。
 
    有人雖修行多年而不悟者,都是為自己所瞞,以為發神通才是,
    而不知所謂神通者,就是日常動用。

    若不是神通怎會說話、工作?怎會穿衣吃飯? 又怎會嬉笑怒罵? 
    在在處處都是它的神用而不自知,偏偏要個奇特,自遭敗屈,豈不冤苦? 
    有些人自己不識,甘願在苦海中頭出頭沒也只罷了,還要貽害別人,
    說未發神通為未開悟,開悟的人是六通俱全的。

    他哪裡知道悟道在先,發通在後的序次。
    《大日經》云:「菩薩住此(即見道位) 勤苦修習,不久即五通齊發。」
    悟道後還需經過一番打磨,將歷劫多生的妄習消盡,方能顯發神通。
 
    所以我們修行人,不要自暴自棄,于初打開時,識得它,當仁不讓,敢於承當。
    不為神通奇特所淆惑,然後勤於保養,盡除妄習,不久將來,自然神通大發。

    又因修行人根機各各不同,也有先通後悟的,但現在這種人並不多見。
    現在有些特異功能的人,也沒有經過修行,就有了神通,
    這是報得的神通,是暫時性的,過後就慢慢地消失了。

    我們佛教所說的神通有好幾種:

       有報得的、修得的、證得的與依得的種種不同。

    修得的,是用一種法專修一種通,密宗修神通的法就很多;
    依得的是依靠外來的助力,如神、鬼、妖等而得的通。
    但這些都不究竟,一口氣不來就沒有了,沒用處,還是在生死輪迴中,
    不出苦海。

    只有證得的通才是真正的通,那是我們見性人經過事上的磨練,消盡了習氣,
    恢復了本性的功能,煥發出來的無窮無盡的神通,它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而且儘管妙用無邊而不著神用,鎮日如癡如呆相似,誠所謂大智若愚者也。
 
    後來雪竇禪師就此公案頌云:

       「聖諦廓然,何當辨的?對朕者誰? 還云不識! 
          因茲暗渡江,豈免生荊棘? 闔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
          休相憶,匝地清風有何極? 」

    師顧視左右云:「這裏還有祖師麼? 」
    自云:「有!喚來與老僧洗腳。」
 
    圜悟勤禪師云:
       「大凡頌古,只是繞路說禪,拈古大綱,據款結案。」

    雪竇頌此公案,劈頭便道「聖諦廓然,何當辨的?」
    這就說明:寥廓如萬里無雲、晴空一般底一真法界 — 聖諦,
    是一絲不掛、一法不立的絕對真心,如何容你計較思量,
    分是分非,辨得辨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