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始 佛 法
慧 廣 法師
﹝一﹞
近日,有幾位居士來山,席間談及佛教的種種;其中,談到了南傳佛
法在台灣的流傳....。事後,心中不覺生起些許愁思──
這幾年來,南傳佛法在台灣非常流行,國內佛教徒接受者,
稱為原始佛法。
南傳佛法以較單純、切實,注重實踐的方式﹝有別於大乘佛法的超高
理想及玄思﹞,在台灣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輕佛教徒。談到佛法修
行,不少人以南傳為依歸,似乎大乘佛教已無修法可談。更甚者,有些接
受南傳佛法者,則強烈排斥大乘佛教,不以大乘為佛法....。
這些種種,往好的方面來說,自然可以刺激大乘佛教徒的反省:在歷
經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之下,免不了應機制宜的
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的地方?或者,大乘佛法是否太過於理想化、哲學
化或學問化?造成高談理論,而缺乏實際修證....?
當然,這些只是諮疑,不一定是事實。
經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之下,免不了應機制宜的
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的地方?或者,大乘佛法是否太過於理想化、哲學
化或學問化?造成高談理論,而缺乏實際修證....?
當然,這些只是諮疑,不一定是事實。
大乘自然有其修行方法,有不少應不輸於南傳佛教。但在淨土宗念佛
,幾乎概括了所有佛教修行的台灣,有時候,是會令人覺得大乘佛教沒有
修行方法。相信有不少念佛者,念了許久,卻感覺不出有修行的作用。
佛是唸了,但貪瞋痴、煩惱慾念,並未真正減少,戒定慧也沒有增長多少。
,幾乎概括了所有佛教修行的台灣,有時候,是會令人覺得大乘佛教沒有
修行方法。相信有不少念佛者,念了許久,卻感覺不出有修行的作用。
佛是唸了,但貪瞋痴、煩惱慾念,並未真正減少,戒定慧也沒有增長多少。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它可以培養慈悲心、減少世間殺孽,自是功
德一件,不應該反對人們素食。但素食是否就是修行呢?這是有疑義的。
但對一些大乘佛教徒來說,只要他有唸佛、有素食,
便自以為有修行了,別人也這樣認為。
德一件,不應該反對人們素食。但素食是否就是修行呢?這是有疑義的。
但對一些大乘佛教徒來說,只要他有唸佛、有素食,
便自以為有修行了,別人也這樣認為。
可是,如此修了許久,內心未必能感受到法悅、一些煩惱也未必得解
決。於是,有些人在某些機緣之下,遇上南傳佛法比較細緻的修持,身心
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覺受。這是以往唸佛、素食那麼久,都不曾有過的。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要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更別談到融會貫通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不奉南傳佛法為寶?進而排斥大乘佛法,
也就不足為奇了。
決。於是,有些人在某些機緣之下,遇上南傳佛法比較細緻的修持,身心
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覺受。這是以往唸佛、素食那麼久,都不曾有過的。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要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更別談到融會貫通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不奉南傳佛法為寶?進而排斥大乘佛法,
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佛教徒學習教外法門,如氣功等。一旦他在
那裡修學得身心有所變化、或起覺受,以之比較在佛門唸佛、素食那麼久
,卻都無感覺。你說,他怎能不捨佛法,而就外法呢?
問題是、關鍵是:佛法或大乘佛法,真的是像他所了解的那樣嗎?唸
佛素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嗎?如果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麼?
希望大家談談,我也會陸續談出所知。
佛素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嗎?如果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麼?
希望大家談談,我也會陸續談出所知。
﹝二﹞
「南傳佛法」是指流傳於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區的佛教,以往
中國佛教徒都稱他們是小乘佛教。這種稱呼含有瞧不起他們的意味;
稱呼自己的佛教則叫大乘。
「南傳佛法」是指流傳於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區的佛教,以往
中國佛教徒都稱他們是小乘佛教。這種稱呼含有瞧不起他們的意味;
稱呼自己的佛教則叫大乘。
「南傳佛教」源於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上座部」多長老,所以言論
、行事作風,顯得老成持重,思想自然也就比較保守;「大乘佛教」則演
變自部派佛教的大眾部。「大眾部」多年輕比丘,行事比較活潑,勇於創
新弘法,將原始佛法,適應於不同的時代、環境,作各種不同的開演。
、行事作風,顯得老成持重,思想自然也就比較保守;「大乘佛教」則演
變自部派佛教的大眾部。「大眾部」多年輕比丘,行事比較活潑,勇於創
新弘法,將原始佛法,適應於不同的時代、環境,作各種不同的開演。
從某方面來說,「南傳佛法」是可貴的,他們盡量保留著佛法的原貌
,包括經書義理、僧團型態等等,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的時空變化,今人還
能從他們那裡看到佛教的原貌。單是這點,就值得令人肅然起敬!
,包括經書義理、僧團型態等等,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的時空變化,今人還
能從他們那裡看到佛教的原貌。單是這點,就值得令人肅然起敬!
當然,經過了那麼久的時空變化,如果說如今的南傳佛法,就是佛陀
在世時的原始佛法,也是不對的。不管是佛法義理、修持方式,或僧人的
生活型態,多少有了不同。所以,正確的說,
南傳佛法只是比較接近原始佛法而已。
南傳佛教以遵隨佛制為要,不會增添佛法經典、不會融合其他修行;
北傳的大乘佛教則相反,思想是活潑的、行事是積極的。當佛法傳到某個
地區時,他會融合當地的文化風俗,讓佛法容易被當地人接受,
以便度化更多的人。
北傳的大乘佛教則相反,思想是活潑的、行事是積極的。當佛法傳到某個
地區時,他會融合當地的文化風俗,讓佛法容易被當地人接受,
以便度化更多的人。
大乘佛教的修行,也會採取其他宗教不錯的修法,將之融會於佛教修
法中,讓某個地區的人,更容易接受佛法。這就是:為什麼大乘佛教的修
持方法中,有許多是原始佛教所沒有的。包括咒語、誦經超渡、
命終助唸,以及多佛、多菩薩的信仰,等等。
在教理上,更開發了一些泛外道化的佛學名詞,如說眾生皆有佛性、
有如來藏、真如、阿賴耶識,及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等。這以
原始佛教的觀點來說,簡直是外道了。外道也講神我、大我、梵我,
大乘佛法的佛性等,與之何異!
這些種種,就是導致南傳佛教排斥大乘佛教非佛法之所在。
確實,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法中加入了太多的東西,把印度的佛教幾乎
全變成了中國式的佛教。供奉的佛像是中國人的臉型,佛像所在的寺院,
也是中國古代的官邸;中國人喜歡具體、不善思維抽象,也把佛法的抽象
名詞改成具象的。像涅槃、空之類的東西,國人是不大懂的,
把它改成佛性、明心見性、開悟,就容易懂多了。
站在弘法度眾上,你能說這樣不對嗎?
佛法是可證的,覺悟並非教主的專利,只要佛弟子依法修持,
證得了佛陀所證的,他就能演說正法。
證得了佛陀所證的,他就能演說正法。
佛陀入滅後,二千五百多年來,相信有不少佛弟子依法修行,
證得了佛陀所證。他們因時代環境的不同,可能被稱為菩薩、或阿羅漢,
以及禪師、上師。也因時代、環境、文化語言的不同,每個佛弟子表達佛法的方
式會有不同。但所說的與佛陀正法無異。
證得了佛陀所證。他們因時代環境的不同,可能被稱為菩薩、或阿羅漢,
以及禪師、上師。也因時代、環境、文化語言的不同,每個佛弟子表達佛法的方
式會有不同。但所說的與佛陀正法無異。
所以,一些信仰南傳佛教者,一味排斥大乘非佛法,等於否定了佛法
的可證性。佛經中尚說,無佛無法之世,尚有人能自行修行而得正覺,
稱為圓覺、辟支佛。如今,佛法尚在,就算大乘佛法摻雜了許多外道法、
方便法,也不能否定其中還有許多佛法。既然大乘佛教中還有許多佛法,
也就不能否認,有人會依而修證,證得了佛陀所證。
那麼,他所說的怎會不是佛法呢?大乘佛教怎會不是佛法呢?
經中也沒有說,只有佛才能說佛法。《十誦律》載:佛法有五人說,
除了佛陀之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都可能演說佛法,
只要所說符合布施、持戒、生天、涅槃的道理,就是佛法。
除了佛陀之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都可能演說佛法,
只要所說符合布施、持戒、生天、涅槃的道理,就是佛法。
經中佛也說,他所說法如掌中沙,未說者如大地土。
這是排斥大乘非佛法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是排斥大乘非佛法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再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認為佛陀所說的原始佛教才是佛法,
後代佛弟子所說的,如大乘佛教裡面的,都不是佛法;或者,
認為佛法只能保持原貌,不可以增減變化,
那等於否定了人類文化向上進化的可能性 ........。
根據人類的歷史記載來看,人類是不斷向上進展的。
這是生命的特質──生生不息。所以,在物質文明上,後代的會比前代好。
因為,後代有了前人的經驗,可以少掉一些摸索,自然要比前代有成就囉。
這是生命的特質──生生不息。所以,在物質文明上,後代的會比前代好。
因為,後代有了前人的經驗,可以少掉一些摸索,自然要比前代有成就囉。
在精神文化上,後代的也會比原始的好。「原始」畢竟只是個開始,
許多方面只是草創,談不上成熟,不論是思想學術、或宗教文化,
可能都要經過兩三代、或四五代,才能有其大成。
許多方面只是草創,談不上成熟,不論是思想學術、或宗教文化,
可能都要經過兩三代、或四五代,才能有其大成。
宗教是人類的活動之一,也是依附於人類生命而存在的。
生命的特質既是生生不息,那麼,人所信仰的宗教,
怎能老保持在教主初創的時候呢?當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古今中外,任何傳上一百年以上的宗教,
無不經過了幾次的演變。佛教流傳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
怎能沒有演變,還保留在原始佛教中呢?
生命的特質既是生生不息,那麼,人所信仰的宗教,
怎能老保持在教主初創的時候呢?當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古今中外,任何傳上一百年以上的宗教,
無不經過了幾次的演變。佛教流傳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
怎能沒有演變,還保留在原始佛教中呢?
演變是必然的,演變也是好的──後代會比前代好。
舉自然界的的事物來說。
舉自然界的的事物來說。
原始的番石榴,小而無肉,也不大好吃,如今改良過的泰國石榴、
珍珠石榴、無子石榴,則大又好吃。如今,你還會去吃原始石榴嗎?
除了有糖尿病者,吃吃原始紅心石榴,用以治病外,不會有人去吃原始番石榴。
奇怪的是:有些佛教徒卻寧捨現代的優良,而就古代的方便。
當佛教的飲食觀,已從佛世的食三淨肉,向上進展到素食時,
台灣卻有一些信奉南傳佛法者,不認同素食,似在鼓吹肉食。
珍珠石榴、無子石榴,則大又好吃。如今,你還會去吃原始石榴嗎?
除了有糖尿病者,吃吃原始紅心石榴,用以治病外,不會有人去吃原始番石榴。
奇怪的是:有些佛教徒卻寧捨現代的優良,而就古代的方便。
當佛教的飲食觀,已從佛世的食三淨肉,向上進展到素食時,
台灣卻有一些信奉南傳佛法者,不認同素食,似在鼓吹肉食。
請想想,佛教的在家五戒,排在首位的是什麼?就是「不殺生」。
不殺生當然不等於就要素食。我從沒有叫人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
對某些人強調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我說那不是正確的佛教說法。
然而請想想,如果一個受五戒的人,他能進而發心素食,
不是很好嗎?他所守持的不殺生,不是更圓滿嗎?
畢竟,你雖不親手殺生,但因為你食肉,就會有人殺、雞、鴨、豬、
羊等動物來賣你。那不等於你在間接殺生嗎?
不殺生當然不等於就要素食。我從沒有叫人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
對某些人強調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我說那不是正確的佛教說法。
然而請想想,如果一個受五戒的人,他能進而發心素食,
不是很好嗎?他所守持的不殺生,不是更圓滿嗎?
畢竟,你雖不親手殺生,但因為你食肉,就會有人殺、雞、鴨、豬、
羊等動物來賣你。那不等於你在間接殺生嗎?
有一人食素,世間就會少殺一些動物;多一人食肉,世間就會多殺一
些動物。誰說素食不會減少世間殺孽?誰說素食不是功德一件?
不會培養慈悲心?一個守持五戒同時素食者,難道不比守持五戒還食肉者圓滿嗎?
同樣的,以人類交通來說,幾十年前,有部腳踏車,就神氣的不得了。
如今,有機車、汽車,已是很普遍的事了。更快的火車、飛機,一般人
也都搭乘的起。試問:現在有人出遠門,不開汽車、不搭火車飛機,
而騎腳踏車的嗎?沒有!
些動物。誰說素食不會減少世間殺孽?誰說素食不是功德一件?
不會培養慈悲心?一個守持五戒同時素食者,難道不比守持五戒還食肉者圓滿嗎?
同樣的,以人類交通來說,幾十年前,有部腳踏車,就神氣的不得了。
如今,有機車、汽車,已是很普遍的事了。更快的火車、飛機,一般人
也都搭乘的起。試問:現在有人出遠門,不開汽車、不搭火車飛機,
而騎腳踏車的嗎?沒有!
但我們一些原始佛法奉行者,卻要求我們的出家眾,應該捨現在方便
的交通工具,回復到古代,連腳踏車都不要騎,用腳走路就好──要二十
世紀末的台灣出家眾,完全遵守二千五百多年前,
佛陀在印度所制的戒律,不就像這樣嗎?
基於人類是不斷的向上進展,我們可以說,大乘佛法在某方面,是要
比原始佛法好。原始佛法只是一個開始,大乘佛法則是接續開展──經過
許多菩薩、祖師灌溉之後的結果。而且,還在不斷的開展中。
反觀自認正統的南傳佛教,保守著佛法的開始,不敢向外擴充,自然
其格局便小,只好被稱為小乘佛教了。
佛所說法,當然是最好的佛法,佛教徒不應該忘本。但如果以佛說的
才是佛法,後代的大乘佛弟子所說,都不是佛法,這連佛陀也不會同意吧
。這更否定了人類向上進展的可能性,違反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事實。
更可惜的是:把大乘佛教中,古來多少佛弟子的寶貴智慧抹殺掉。
誰說後代佛弟子說的法,就不如佛陀呢?在人類是不斷向上進展的法
則上,有時是會青出於藍的。所以,原始佛教的修法:四念處觀、數息觀
、不淨觀,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聖者,但中國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參禪、參公案,不也成就了許多明心見性、斷生死煩惱的出格高人!
則上,有時是會青出於藍的。所以,原始佛教的修法:四念處觀、數息觀
、不淨觀,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聖者,但中國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參禪、參公案,不也成就了許多明心見性、斷生死煩惱的出格高人!
所以,大乘佛教是不可以否定的,它包含了許多人類可貴的智慧財產。
只是方法不同、說法不同,同樣能令修習者證悟佛法。有不少地方,
大乘佛法是勝過南傳佛法的﹝希望沒有人叫我拿出證據來,因為,
那很浪費時間呢。不過,可以相信我,我受過三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
也略有學術基礎,不會信口開河。﹞
只是方法不同、說法不同,同樣能令修習者證悟佛法。有不少地方,
大乘佛法是勝過南傳佛法的﹝希望沒有人叫我拿出證據來,因為,
那很浪費時間呢。不過,可以相信我,我受過三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
也略有學術基礎,不會信口開河。﹞
坦白說,我個人滿喜歡某些原始佛法,包括其理念與修行。
在距今將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時,第一次看到《雜阿含經》。看了幾篇,
心理覺得很喜歡。於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個月吧,
整部《雜阿含經》就被我看完了。心裡想:這麼好的經典,
怎麼被佛教徒說是小乘經典,而不屑看呢?太可惜了。
在距今將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時,第一次看到《雜阿含經》。看了幾篇,
心理覺得很喜歡。於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個月吧,
整部《雜阿含經》就被我看完了。心裡想:這麼好的經典,
怎麼被佛教徒說是小乘經典,而不屑看呢?太可惜了。
當時,南傳佛法尚未在台灣流傳,原始佛教的研究也未普遍,
我便常向人推介《阿含經》、說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沒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
事隔十餘年後,南傳佛法大行於台灣,國人有些信奉了南傳佛法後,
便否定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說得一文不值。我覺得訝異,
反而要轉過來肯定大乘佛法了。
我便常向人推介《阿含經》、說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沒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
事隔十餘年後,南傳佛法大行於台灣,國人有些信奉了南傳佛法後,
便否定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說得一文不值。我覺得訝異,
反而要轉過來肯定大乘佛法了。
人類宗教文化的產生,和它的居住環境,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不同的
居住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宗教。古代猶太人受到其他民族的迫害,便產生
了他們的民族宗教──猶太教。猶太教創造出了他們的民族保護神──耶
和華,以保護猶太民族為主,不惜殘忍的殺害其他民族。
印度環境炙熱、生存困難,人們對苦的感受非常深,便產生了他們厭
離世間、追求解脫的宗教。人們害怕下輩子再來出生為人,希望透過今生
的修行,下一生能轉生到天上、或不再出生。於是,
有了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印度宗教文化。
中國的環境則不同,多數地區物產豐富,只要不戰亂,
人們都能安居樂業。於是,中國民族注重生過於注重死,
人們講究的是現實生活的一切,不喜歡追究那些虛無飄渺的未知之境。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中國產生不出宗教來,
有的是講究現實人生學問的儒家、和略帶隱士思想的道家。
直到佛教傳入國內,才刺激而由道家衍生了道教,
以及白蓮教、一貫道等。但和印度的佛教、西洋的耶教、回教相比,
其宗教意境差得遠了。
由不同的生存環境所產生的宗教,自然帶有其地區色彩,
回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視牛為聖,以及各宗教主要信徒所特有的生活方式,
如佛教的出家制度。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其他地區的人。
因此,印度佛教三衣一缽的出家方式,無法生存於中國。為什麼呢?
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因為民俗文化的不同。無論你怎樣說,
國內的出家人,就是難以像印度那樣三衣一缽;甚至你可以說,國內的出家人,
不能如法如律,乾脆還俗算了!但我們的出家人,再怎樣改變,
還是不能完全像印度出家沙門那樣。
回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視牛為聖,以及各宗教主要信徒所特有的生活方式,
如佛教的出家制度。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其他地區的人。
因此,印度佛教三衣一缽的出家方式,無法生存於中國。為什麼呢?
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因為民俗文化的不同。無論你怎樣說,
國內的出家人,就是難以像印度那樣三衣一缽;甚至你可以說,國內的出家人,
不能如法如律,乾脆還俗算了!但我們的出家人,再怎樣改變,
還是不能完全像印度出家沙門那樣。
何以如此呢?因為環境、文化不同,印度是個宗教性的國家,古代印
度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記載有九十六種外道﹝宗教﹞。
可見印度宗教之多。
印度的主要民族──婆羅門,男人年少就要出家修習宗教,
壯年再還俗結婚生子,老年則再出家修練,以至於死。其他各民族對出家修練者,
都非常恭敬,不管是哪一宗教。所以,印度出家,只要有三衣一缽,
其他就不必掛慮,有所需要再向人化緣就好了。過著專心於道、
不慮吃住穿喝的出家生活。
度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記載有九十六種外道﹝宗教﹞。
可見印度宗教之多。
印度的主要民族──婆羅門,男人年少就要出家修習宗教,
壯年再還俗結婚生子,老年則再出家修練,以至於死。其他各民族對出家修練者,
都非常恭敬,不管是哪一宗教。所以,印度出家,只要有三衣一缽,
其他就不必掛慮,有所需要再向人化緣就好了。過著專心於道、
不慮吃住穿喝的出家生活。
但要將這種印度的出家制度,在國內實行,不僅地理環境不允許,
民俗文化也容不下。中華民族哪有供養出家人的觀念?
誰願意每天多煮一些飯菜,等著出家人來扥缽?
所以,印度的出家制度──三衣一缽、孤身萬里遊,
在國內是行不通的。但出家怎麼辦?國人信仰佛教,想專心修行者,
也會想出家?只好變通了。
在國內是行不通的。但出家怎麼辦?國人信仰佛教,想專心修行者,
也會想出家?只好變通了。
如何變通呢?同樣是剃頭,也是捨離家庭。只是穿著有別於世人的俗
服,以示出家的身分;同樣要受持出家戒律,但怕比丘﹝尼﹞戒,受了無
法全守持,那不就犯戒了?便加上菩薩戒,冠在比丘戒之上,表示菩薩戒
高於比丘戒。一旦比丘戒與菩薩戒衝突時,則捨比丘戒就菩薩戒。出家則
多數共同生活在寺院中。這也是一種「家」的型式。只是這裡無私有財產
,大家過的是以「道」為主,無諍、六和的生活。
服,以示出家的身分;同樣要受持出家戒律,但怕比丘﹝尼﹞戒,受了無
法全守持,那不就犯戒了?便加上菩薩戒,冠在比丘戒之上,表示菩薩戒
高於比丘戒。一旦比丘戒與菩薩戒衝突時,則捨比丘戒就菩薩戒。出家則
多數共同生活在寺院中。這也是一種「家」的型式。只是這裡無私有財產
,大家過的是以「道」為主,無諍、六和的生活。
這其中,菩薩戒是印度傳統佛教──原始或南傳佛教所沒有的,出家
方式也不符合傳統佛教三衣一缽。所以,按照原始出家戒律的觀點,你可
以說國內出家人都不如法、不如律;甚至可以說,國內沒有真正的出家人
。
民國初年,就有南傳佛教法師,來中國參觀了國內佛教後,表示中國
無比丘。太虛大師曾為文辯駁,收於《太虛大師全集》中。
中國是否沒有真正的出家人呢?看你站在哪個觀點來看,如以原始佛
教的出家制度來看,確實如此;如以出家的內容、和出家所證來看,則不
然。這也就是南北傳佛教爭議所在,也由此,被古德劃分為小乘與大乘。
小乘重於外在形式,大乘則講究內在。
無比丘。太虛大師曾為文辯駁,收於《太虛大師全集》中。
中國是否沒有真正的出家人呢?看你站在哪個觀點來看,如以原始佛
教的出家制度來看,確實如此;如以出家的內容、和出家所證來看,則不
然。這也就是南北傳佛教爭議所在,也由此,被古德劃分為小乘與大乘。
小乘重於外在形式,大乘則講究內在。
當佛教的弘傳越來越廣,時代背景也都不一樣了。一些佛弟子,便集
合起來,制定了一個適合時代環境的出家制度,就是菩薩戒。對佛教教理
也作了某些修正。例如:將傳統以出家為主的佛教,改為出家、在家平等
;將傳統以形式為主的佛教,改以內證為主。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在家也可以弘法;菩薩有出家者,也有在家者
;菩薩僧不僅是出家人,在家證入聖位者,也是菩薩僧。這在傳統佛教是
不允許的。弘法是出家事,在家只能當外護;僧必須是剃頭著袈裟的出家
沙門,在家人就是有什麼修證,也不能稱為僧。甚至說,出家才能證到四
果阿羅漢,在家修行最高只能證到三果阿那含。
大乘佛教不是沒有毛病、它也有一些不該有的東西。但大乘佛
教裡面則有許多寶藏。過去的祖師大德,留下了多少的智慧結晶。
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可貴的,它是不斷進取、不斷創發的,帶給佛教
徒無窮的希望。除了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之外,從大乘佛法中,我們發現
,還有許多修行的方法。說不定哪一天會有一種修行方法,
讓人很容易就入定。這不也很好嗎?
教裡面則有許多寶藏。過去的祖師大德,留下了多少的智慧結晶。
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可貴的,它是不斷進取、不斷創發的,帶給佛教
徒無窮的希望。除了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之外,從大乘佛法中,我們發現
,還有許多修行的方法。說不定哪一天會有一種修行方法,
讓人很容易就入定。這不也很好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