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 的 轉 動
輪 梵語叫做「斫羯羅」,
意謂轉動、周圓、金光明相等。
意謂轉動、周圓、金光明相等。
《說文》中說“輪”,謂有輻曰輪,無輻曰輇。
肯定的說,凡形如車輪者叫做輪,像日輪、月輪等,
諸如動力機械的旋轉與活動,都少不了齒輪或飛輪。
肯定的說,凡形如車輪者叫做輪,像日輪、月輪等,
諸如動力機械的旋轉與活動,都少不了齒輪或飛輪。
密宗裡的曼陀羅,就是一個具體的周圓,具圓滿功德,
具如來真實義的輪相,翼附如日心意,使一切眾生趣入。
同時,依於行法中的咒輪、印輪、觀輪三無際金光明之相,
而達莎婆訶圓滿成就的地步,在真言行者而言,猶如嚮往佛陀之頂光圓相,
薰習究竟靜寂的金輪之益,如地水火風空五輪的究竟。
具如來真實義的輪相,翼附如日心意,使一切眾生趣入。
同時,依於行法中的咒輪、印輪、觀輪三無際金光明之相,
而達莎婆訶圓滿成就的地步,在真言行者而言,猶如嚮往佛陀之頂光圓相,
薰習究竟靜寂的金輪之益,如地水火風空五輪的究竟。
如來教化,諸法如輪,依沙界惑、業、苦三輪無盡而立八萬四千行門,
具足交替輪轉無盡之相,乃是六道輪廻,緣於眾生無始以來,旋轉不息,
如車輪回互無窮之相狀而說,是故教有明文,謂無明業惑,諸般苦感,
輪廻受報,永無窮際。
是以,輪,以苦說輪廻之境,以樂說法輪之妙,促使眾生於以苦堪忍
的迷惑心態下,步向究竟解脫的覺悟世界。
即使,無始業重,不得即身成就,卻至少可以不再造作諸惡,修行功德,
逐步清淨過去的污染,常住法樂靜寂的圓輪相境。
具足交替輪轉無盡之相,乃是六道輪廻,緣於眾生無始以來,旋轉不息,
如車輪回互無窮之相狀而說,是故教有明文,謂無明業惑,諸般苦感,
輪廻受報,永無窮際。
是以,輪,以苦說輪廻之境,以樂說法輪之妙,促使眾生於以苦堪忍
的迷惑心態下,步向究竟解脫的覺悟世界。
即使,無始業重,不得即身成就,卻至少可以不再造作諸惡,修行功德,
逐步清淨過去的污染,常住法樂靜寂的圓輪相境。
什麼是圓輪相境?簡明地說,就是禪悅法喜,清淨不犯、不亂、
不癡的常樂無相之境。
不癡的常樂無相之境。
或許有人要問:
什麼是禪悅法喜?
什麼是不犯不亂不癡?
什麼是常樂無相之境?
對曰:
禪悅:就是入於正受三昧,常住輕安寂靜,適悅身心之妙境。
法喜:就是聞法之後,思惟生智,漸積成慧,入於般若三昧,
常住喜樂自在之妙境。
不犯:凡於人與事的際遇中,可能或必然犯錯的情況之下,
也就是有犯過的機會而不犯者,教下謂之戒。
法喜:就是聞法之後,思惟生智,漸積成慧,入於般若三昧,
常住喜樂自在之妙境。
不犯:凡於人與事的際遇中,可能或必然犯錯的情況之下,
也就是有犯過的機會而不犯者,教下謂之戒。
不亂:凡於人與事的際遇中,可能或必然迷亂的情況之下,
也就是有迷亂的發生而不亂者,教下謂之定。
也就是有迷亂的發生而不亂者,教下謂之定。
不癡:凡於人與事的際遇中,可能或必然愚癡的情況之下,
也就是有愚癡的表現而不癡者,教下謂之慧。
也就是有愚癡的表現而不癡者,教下謂之慧。
常樂:依《涅槃經》中所說,常樂乃是四德中的前二德,
常德者,以涅槃之體,恒常不變,無有生滅,而且隨緣化用不絕。
樂德者,以涅槃之體,寂滅永安,而且運用自在。
常德者,以涅槃之體,恒常不變,無有生滅,而且隨緣化用不絕。
樂德者,以涅槃之體,寂滅永安,而且運用自在。
無相:依《涅槃經》中所說:「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無相?
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
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
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以此十相,不離塵境,於塵境中認識,瞭解,必能有所發現。
而後,自然不會為塵境迷惑,當得清淨的覺相,是種覺相,就是無相。
不過,依無相的法義而言,則應有兩種差別境:
一是就理彰名,以理而絕眾相。
一是就涅槃法相而釋義,離諸相入法涅槃。
而後,自然不會為塵境迷惑,當得清淨的覺相,是種覺相,就是無相。
不過,依無相的法義而言,則應有兩種差別境:
一是就理彰名,以理而絕眾相。
一是就涅槃法相而釋義,離諸相入法涅槃。
依無相之義,總不離有相的事理,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了然,
悉皆如輪轉動,可謂即為法輪之相。
悉皆如輪轉動,可謂即為法輪之相。
綜上所說,得知輪相,有實相與法相的分別,而此二相,
仍不離「行相」之說,譬如六道輪廻,依業為力,十相無相,
依法而轉,都不是究竟,唯有突破行相,入於「覺相」,纔是勝義諦。
仍不離「行相」之說,譬如六道輪廻,依業為力,十相無相,
依法而轉,都不是究竟,唯有突破行相,入於「覺相」,纔是勝義諦。
何者是覺相?
何者是勝義諦?
覺相者,梵語說覺即是菩提。
覺之義有二,一者覺察,二者覺悟;
前者對煩惱障而言,後者對所知障而言。
吾人惑於無明,迷失本有,只為煩惱與所知障礙,不得如來圓覺之妙心,
也就是既不自覺諸相,復不能覺後利他,一直遠離覺行圓滿。
因此,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道業而正勤精進,
乃是吾人如法奉持的大法輪。
勝義諦者,徧一切世間之理事,於中認識而得瞭解,因之發現突破性的義諦,
也就是勝於世俗之義,於中深入得解其妙諦,這在法義之究竟而言,
肯定地說就是涅槃。
因涅槃於梵語涅槃那之名,本具無為、度無極、不生滅、清涼寧靜之涵義,
依於攝取虛無寂靜滅度徧一切世法,妙絕而常住甚深言說所不及境界,
於法諦的勝義,已入妙諦的究竟了。
覺之義有二,一者覺察,二者覺悟;
前者對煩惱障而言,後者對所知障而言。
吾人惑於無明,迷失本有,只為煩惱與所知障礙,不得如來圓覺之妙心,
也就是既不自覺諸相,復不能覺後利他,一直遠離覺行圓滿。
因此,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道業而正勤精進,
乃是吾人如法奉持的大法輪。
勝義諦者,徧一切世間之理事,於中認識而得瞭解,因之發現突破性的義諦,
也就是勝於世俗之義,於中深入得解其妙諦,這在法義之究竟而言,
肯定地說就是涅槃。
因涅槃於梵語涅槃那之名,本具無為、度無極、不生滅、清涼寧靜之涵義,
依於攝取虛無寂靜滅度徧一切世法,妙絕而常住甚深言說所不及境界,
於法諦的勝義,已入妙諦的究竟了。
當吾人瞭解了這些甚深的道理,那末,無有智慧之輪,發起轉動的力量,
於行相上又如何去造作?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方法,
可以幫助智慧之輪去轉動?對曰:
於行相上又如何去造作?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方法,
可以幫助智慧之輪去轉動?對曰:
「思想中蘊藏了無限的樞機。」
是什麼樣的樞機呢?
依於「我」的造作,是五蘊而為里程,不同的層次,關係著利害得失。
於是,五蘊之妙,在乎想與行之間的間隔,或者說是空間的擴大。
於后,且說樞機之所在:
於是,五蘊之妙,在乎想與行之間的間隔,或者說是空間的擴大。
於后,且說樞機之所在: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
色蘊的形成:
於內:業識之所生,是過去已經造作的種子因,
或者說是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或者說是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於外:根塵轉識,依色和色法,與我意識相應行或不相應行,
計度分別而成境,完成心法的內涵,或者說是現在造作成的結果,
也就是現前造作的知識與經驗。
計度分別而成境,完成心法的內涵,或者說是現在造作成的結果,
也就是現前造作的知識與經驗。
文:癡尊者 / 出處:紅塵甘露 /期數: 千佛山雜誌 247期 2010年5月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