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小 兒 啼
作者: 龍泉之聲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4224-3677446067.jpg&width=510&height=488)
即心即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4224-3677446067.jpg&width=510&height=488)
即心即佛
一天馬祖.道一禪師升堂,對眾徒說:
「你們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達摩大師不遠萬里從南天竺來中國,傳最上乘的明心之法,目的就是要你們開悟。
達摩老祖外以法衣表信,內以《楞伽經》印心。
為什麼要以《楞伽經》印心?
這是怕你們這些人顛倒,不能自知此心即是佛,不明此心各自都有。
楞伽大經,千言萬語,說個什麼呢?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求法的人應無所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所謂的善並不足以追取,所謂的惡也不足以捨棄,這都是偏執的一邊之見。
無善無惡,不思善也不思惡就是淨穢雙遣,真俗不二。
欲界、色界、無色界本不實存,全由心生,心是萬物的根本。
森森萬象,品物流雜,都是一法所派出。
凡是所見的現象,都是心,見象就是見心。
心不是空洞的,它因現象而展現。
你們說法論道,只須隨事而變,事也好,理也罷,都要無所掛礙,無所粘滯。
修證菩提道果,也是如此。心所生的,就是色,色就是空。
知色是空,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方可謂之隨時流轉。穿衣吃飯,都是養育聖胎。
任運隨時,此外還有什麼事?」
「你們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達摩大師不遠萬里從南天竺來中國,傳最上乘的明心之法,目的就是要你們開悟。
達摩老祖外以法衣表信,內以《楞伽經》印心。
為什麼要以《楞伽經》印心?
這是怕你們這些人顛倒,不能自知此心即是佛,不明此心各自都有。
楞伽大經,千言萬語,說個什麼呢?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求法的人應無所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所謂的善並不足以追取,所謂的惡也不足以捨棄,這都是偏執的一邊之見。
無善無惡,不思善也不思惡就是淨穢雙遣,真俗不二。
欲界、色界、無色界本不實存,全由心生,心是萬物的根本。
森森萬象,品物流雜,都是一法所派出。
凡是所見的現象,都是心,見象就是見心。
心不是空洞的,它因現象而展現。
你們說法論道,只須隨事而變,事也好,理也罷,都要無所掛礙,無所粘滯。
修證菩提道果,也是如此。心所生的,就是色,色就是空。
知色是空,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方可謂之隨時流轉。穿衣吃飯,都是養育聖胎。
任運隨時,此外還有什麼事?」
馬祖又隨口念了首偈子: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楞伽經》記述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在楞伽山頂,向弟子大慧解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道理的經典。講經地在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山名楞伽,楞伽為一種寶貝的名稱,
又有不可到、不可入之義。此山以楞伽命名,一言其至室,一言其險絕難到。
佛在這裏講述大經.以表殊法。
禪宗初祖達摩菩提西來傳法,即以《楞伽經》為印心法寶。
大慧大士在本經中就曾向佛祖問過「宗通」和「說通」的問題。
佛祖說:宗通即是自悟所達的自證自覺實相;
所謂的說通,即從經典中學到的他人證悟的境界,也就是「教」。
所以禪宗雖倡揚「明心見性」的宗說,也重視經典之教。
通宗和通教還是兩翼並用的。在達摩老祖以此經印心之前,中土即有《楞伽》譯本,
經達摩的提倡,不僅禪宗,其他教派中也都十分重視這部佛學寶典。
六祖之前,禪宗以《楞伽經》印心。
經中有「佛語,心第一」的話,所以禪宗被稱為心宗。
在達摩度二祖、二祖度三祖時,都有「安心」的故事。
所謂的安心,即與注重《楞伽》有直接的關係。
「安心」是自初祖至四祖禪法的重要特徵。
但隨著時間發展,楞伽經師們不免穿鑿附會,支解經義,從四祖道信開始,
就改變單純以《楞伽》印心的做法,也用《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法典。
經中有「佛語,心第一」的話,所以禪宗被稱為心宗。
在達摩度二祖、二祖度三祖時,都有「安心」的故事。
所謂的安心,即與注重《楞伽》有直接的關係。
「安心」是自初祖至四祖禪法的重要特徵。
但隨著時間發展,楞伽經師們不免穿鑿附會,支解經義,從四祖道信開始,
就改變單純以《楞伽》印心的做法,也用《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法典。
到六祖就開始正式用《金剛經》為印心的教典了。
禪法的綱領也由「安心」,變為「無住」,即用《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為入道的要訣,方法更加切實具體。
所以禪宗雖從一開始就標榜自己是「宗通」,即與「說通」相對的「教外別傳」,
它也是要用「教」,要用「說通」的。
禪法的綱領也由「安心」,變為「無住」,即用《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為入道的要訣,方法更加切實具體。
所以禪宗雖從一開始就標榜自己是「宗通」,即與「說通」相對的「教外別傳」,
它也是要用「教」,要用「說通」的。
馬祖道一講的這一席話中「佛語心為宗」,很明顯即「佛語,心第一」的翻版。
但區別是,「佛語心為宗」確證的是六祖以來的「無住」法門。
換言之,是在以《楞伽經》,解《金剛》無住法。由此也可以看出,道一禪師
也是一位研習佛典的人物。馬祖的這一席話,中心是一個「信」字,信什麼?
信自心,信自家佛性。「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是直說大義的用心良苦處。
在這裏我們仍可看到六祖禪法樸素的遺風,這也正是這位禪宗大師開宗立統的成功之處。
與後世禪師用棒用喝強橫粗蠻相比,馬祖的方法更加樸素,他對信徒自信心的熱切的鼓舞,
要比堵截式的棒喝更能提高士氣,具有更普遍的推助力。三祖曾作影響深遠的《信心銘》,
馬祖此處的苦口婆心,就是同一種古道熱腸了。
但區別是,「佛語心為宗」確證的是六祖以來的「無住」法門。
換言之,是在以《楞伽經》,解《金剛》無住法。由此也可以看出,道一禪師
也是一位研習佛典的人物。馬祖的這一席話,中心是一個「信」字,信什麼?
信自心,信自家佛性。「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是直說大義的用心良苦處。
在這裏我們仍可看到六祖禪法樸素的遺風,這也正是這位禪宗大師開宗立統的成功之處。
與後世禪師用棒用喝強橫粗蠻相比,馬祖的方法更加樸素,他對信徒自信心的熱切的鼓舞,
要比堵截式的棒喝更能提高士氣,具有更普遍的推助力。三祖曾作影響深遠的《信心銘》,
馬祖此處的苦口婆心,就是同一種古道熱腸了。
止小兒啼
馬祖講過這一番大道後,有和尚出來質疑,說:「和尚憑什麼說心即是佛?」
老師講完,學生不服的出來辯駁,這是佛家的習慣和風氣。這是一種平等關係,
師的尊嚴不在面子上,而在道上。
老師講完,學生不服的出來辯駁,這是佛家的習慣和風氣。這是一種平等關係,
師的尊嚴不在面子上,而在道上。
馬祖回答:「即心即佛,我說這句話,是為止小兒啼哭。」
小孩子哭鬧時,大人總要拿點什麼哄他止哭,即心即佛的話頭也是在哄你們不哭。
「那小兒不哭時又怎樣?」僧問。
「非心非佛。」馬祖答。
「非心非佛」和「即心即佛」是對立的,但卻又是統一的。
人人相信自心是佛,也就不存在什麼身外、心外的佛,這就是非心非佛了。
這是一種辯證關係。
人人相信自心是佛,也就不存在什麼身外、心外的佛,這就是非心非佛了。
這是一種辯證關係。
那僧人又問:「除了哭的和不哭的兩種人,第三種人來,你如何指示他呢?」
「能向他說的卻不是物。」馬祖說。
意思是: 說就不是,不可言說 。
世上除了明白「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兩種人,還有什麼人呢?
只有與佛契合的人,這樣的人已超越了真俗對立,還須向他說什麼呢?
世上除了明白「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兩種人,還有什麼人呢?
只有與佛契合的人,這樣的人已超越了真俗對立,還須向他說什麼呢?
「那哭與不哭的兩種人中的一種來了,你又怎樣指示他呢?」僧問:
「讓他自己體會去。」 馬祖答。
又問:「什麼是祖師西來的用意。」
「那眼前的又是什麼意?」
馬祖的意思是說,祖師意和現在的意有什麼不同嗎?
沒有,既然非佛非聖,哪還有什麼祖師不祖師的區別!
馬祖的意思是說,祖師意和現在的意有什麼不同嗎?
沒有,既然非佛非聖,哪還有什麼祖師不祖師的區別!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