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心    見    性 

       元 音 老 人


       





   照破了色蘊,進而就照破了其餘四蘊。為什麼呢?

   因為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得的,就不會被境粘住,

   而去刻意領受了,從而破了受蘊。



   既然不領納這些境界,也就沒有妄想輪轉了。《圓覺經》說: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叫我們醒悟,曉得一切事物都像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沒有的,

   都是自己妄想執著而生起的假相



   我們只要一覺,知道它是空花水月而不可得,心自然就不動了,

   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去胡思亂想了,想蘊也就破了。

   既然沒有妄想,沒有遷流不息的妄念,哪裡還會付諸實行呢?

   「行,本來就是我們的計劃、行動,現在既然不想,不追求現境,

   哪裡還會去妄動、盲動呢?既然不去行動,那麼這個行蘊也就破了。


   「識蘊」是因妄心分別而形成的迷妄知識

   既然一切事物本來都是假相,那還去分別什麼呢?

   本沒有東西,你卻去分別,豈不是妄想、妄心嗎?

   所以,這個識蘊是妄識,就是我們所說的識神。


   識神本來就是真如佛性,只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對前境妄起分別,

   動亂不已,才轉為識神的。就像水,因風的鼓蕩而起了波浪,

   波浪是因動而起,但它的本體仍然是水。

   所以說,息下狂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覺。



   現在,我們既然照破識蘊,知道這個識蘊本非實有,

   只因妄動而起,這個識蘊不過是個假相,只要我們一覺,就把它照破,轉過來了。

   一轉之後,識蘊就變成我們的本來面目了,猶如波浪停下來就是水了。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一覺悟,就能照破無明,就能徹見我們本來的天真佛性了。



   提起這個無明,人們都會望而生畏,歎之無奈,認為它難破,

   因而自認見性無份。要破無明,就要識清無明是什麼。

   其實,無明並不是實有之物,只是幻心妄執

   假如真有個無明在,我們就要想方設法把它打破。

   但是,無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東西,只是妄想。

   除妄想,不是硬生生地壓死它、斷滅它,而是一轉。



   一轉即一覺,覺即不住,不纏縛,無明就被照破了。

   無明是三惑之一,惑也稱為煩惱、漏、垢、結。


   三惑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

   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就是對境生心

   也有五種:貪、嗔、癡、慢、疑



   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

   出離三界,並以之為涅槃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為化道障,即菩薩度化眾生之障

   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無數之法門

   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繫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無明即成佛

   此三惑中,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其性質各不相同。



   在教下說來,依次第修之:

         先破見惑,次破思惑,再破塵沙惑,最後破無明細惑。

   其修法是由因尋果,就像一棵大樹,從枝葉起,慢慢由表及裏,最後才挖樹根。

   在宗下說來,則是先破無明,由八識修得無相法身,然後正修,勤除習氣。

   其修法是由果尋因。就像砍一棵大樹,先把樹根砍斷,一旦樹根斷了,

   儘管樹幹和枝葉還是青青綠綠的,但終究活不長久,慢慢就枯萎了。



   由此可見,教下和宗下,立場不同,觀點、說法也不同,修法也有差異了。

   禪宗、心中心密法、恒河大手印密法等,均是由先破無明見性,而後圓成佛果的。



   永嘉禪師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夢者以夢為真,並不知自身在夢中,一旦夢醒,方恍然大悟,

   知夢中之境皆是虛幻、假相。一宿只是一小夢,人生實乃一大夢。

   醒則夢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若人覺悟了,證得實相之境,當即顯現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佛理

   故開悟無明滅,即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破無明就是見性


   我在前面的講解中,曾多次地從不同角度講到見性問題。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無非是要著重強調一下,提醒各位修學者注意。

   佛教經論雖多,法門雖廣,但宗旨是一,目的無殊,即「明心見性」也。



   明心見性實乃一代時教的偉大宏深之旨精髓所在,是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

   是證大道之樞紐,實為佛教各宗派之綱宗學佛者之圭臬



   若不依此綱宗修習,則非佛教徒矣!

   奈何佛法降及近世,曾門風高峻、氣勢磅礡、人才輩出、氣象萬千、

   獨挑大梁的中流砥柱—禪宗,竟連明心見性一詞也不敢形於口吻,

   見於著述,廣為宣傳了。



   從南到北,由東到西,走遍天下,大都抱定一則千篇一律的刻板死煞話頭:

   「念佛是誰?」以致禪宗行人苦參幾十年,了無消息,

   因而以見性為甚深難事,高不可攀,以致談虎色變,不敢企求,更不敢弘揚提倡了。

   所以,太虛大師無限感慨地說:


      「現在禪宗兒孫,都是法卷傳法,而不是明心見性後傳法,

         所謂臨濟宗兒孫,皆一張空紙而已,何曾悟心來?!」

   因此,禪宗門庭蕭條冷落,不少人已改換門庭為淨土宗了。

   淨宗行人主張橫超生西,帶業往生,只須有信願,自有彌陀接引,

   好似不需要什麼明心見性。殊不知淨土宗念佛法門,念佛時要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悟無生」等,

   皆是明心見性的同義詞呵!



   密宗行人又大都趨向神通玄妙,以炫耀世人,滿足其名聞利養,

   而不注重證體悟道、了生脫死的功夫,把個大好密宗弄得妖氣十足。

   密宗所主張的即生或即身成佛,即明心見性,也早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更有甚者,當今旁門左道泛濫成災,妖邪作祟,群魔亂舞,

   借佛為名,傳法授功,混淆正邪,玩弄神通法術,

   燒香禮拜,許願占卜,敲打念唱,名聞供養……。

   以致我們這個曾輝煌燦爛、神聖莊嚴的佛教,被不長進的後代子孫

   糟踏得如此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所以,我們要振興佛教,非提倡明心見性不可!

   還給修學者一個如來正法!不管你修習何宗,哪一法門,

   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對於明心見性,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

   而且要竭盡自己之智勇和精力,為實現「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而努力奮鬥,

   決不可畏難而退!這是我要著重強調的第一點



   第二點,明心見性並不神秘玄妙、高不可攀。

   前面我們多次講到:


              性就在作用處!(活在當下)


   我們應該明白,性並沒有遮藏、隱蔽起來,而且性的作用也不是隔斷的。

   我們的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


   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間。大慧宗杲祖師曾開示:

          就在這前念已斷、後念未起、一念未生的真空當中,乃是千鈞一髮之機。

   這個機會稍縱即失,切不可停機佇思,而要在這時著力,加一把勁,猛著精彩。

   假如這時稍微停止一下,則會被影子所惑。


   要抓住這個很要緊的時機,一念回光返照,「囫」地醒悟了,

   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一口咬定、認定,不疑惑了,這就是見性


   無明也就破了。

   所以說,見性並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玄妙叵測。

   無奈愚昧者雖經百般指點開示,但總以未見任何奇特神通玄妙,

   而以為不是,不肯承當,於是心外求法,以期神效。

   主法者雖悲心痛切,欲大家都能當下見性,成佛證果,

   但總不能按牛頭吃草,代伊承當呵!故不得已,因時制宜,方便變遷了。



   今天,學人聽了,若能於當下撥開迷霧,明見佛性,

   並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於日用中綿密保任,踏踏實實定下心來,

   時時觀照這個本性,叫它在本位上不動搖,

   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

   時時長養聖胎,守道養性,勤除習氣,則終究會證成正果。

   這也正是《心經》的妙旨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