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大師得法後,聽從二祖的囑咐,一直隱居於皖公山。
又逢後周武帝滅佛毀法,僧璨只好出入於太湖縣司空山,
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為時人所知。
又逢後周武帝滅佛毀法,僧璨只好出入於太湖縣司空山,
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為時人所知。
隋開皇十二年,有個才十四歲的小沙彌叫道信,
來向他求解脫法門。他問道信:
“ 誰綁你了?”
道信隨口就答:“ 無人綁。”
僧璨提醒似地問:
“ 既無人綁,那為什麼還要求解脫呢?”
道信一聽此話,當下大悟。
於是就跟隨三祖,成了他的近侍。
於是就跟隨三祖,成了他的近侍。
服了九年勞役後,才得衣法。
僧璨的傳法偈為:
僧璨的傳法偈為:
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僧璨把衣法傳給道信後,自己就到羅浮山隱居了。
過了二年,又返回皖公山。一個月後,
過了二年,又返回皖公山。一個月後,
許多人紛紛前來求法問道,僧璨為四眾廣宣心法要訣,
然後就在法會上,在一顆大樹下雙手合掌,
安然而逝。
安然而逝。
僧璨留下的重要文獻,有《信心銘》。
它的主要內容就是歌頌“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
所謂“ 一心不生 ”,就是不生的佛心。
所以,《信心銘》‘ 開頭就說: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有順逆!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最後是:
“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它的主要內容就是歌頌“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
所謂“ 一心不生 ”,就是不生的佛心。
所以,《信心銘》‘ 開頭就說: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有順逆!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最後是:
“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但它充分表達了“悟心”的禪意,
也可以說明當時禪宗的基本特色。
也可以說明當時禪宗的基本特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