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識 悟 入 法 門
一、六識圓通法門簡介
六識者乃指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
六塵境,起見、聞、嗅、味、觸、知等了別認識的作用而生識,謂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根、塵、識三和合才能起六識功用,缺一即非現量所生之識。
六塵境,起見、聞、嗅、味、觸、知等了別認識的作用而生識,謂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根、塵、識三和合才能起六識功用,缺一即非現量所生之識。
前言五根是扶塵根,司感覺外塵境之功用,五識才是勝義根,因能生起五識之功用,
但此五識功用分別卻非常麤略,頗似無分別之根性,故《八識規矩頌》言癡者難分識與根。
因前五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
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識知的目的。
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意識應與前五識共同俱起,
並以六塵法境為所緣,才能了別對境,是謂五俱意識。
但此五識功用分別卻非常麤略,頗似無分別之根性,故《八識規矩頌》言癡者難分識與根。
因前五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
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識知的目的。
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意識應與前五識共同俱起,
並以六塵法境為所緣,才能了別對境,是謂五俱意識。
若第六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發生作用而起意識時,稱為獨頭意識,
並緣五後意識等,兩者所起之識均是比量與非量意識。
獨頭意識又分為散位、夢中、定中等獨頭意識,而五後意識係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中
某一識俱起,且緣其塵境後,容後某一段時間內,再相續而起現行之意識。
並緣五後意識等,兩者所起之識均是比量與非量意識。
獨頭意識又分為散位、夢中、定中等獨頭意識,而五後意識係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中
某一識俱起,且緣其塵境後,容後某一段時間內,再相續而起現行之意識。
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作為修行入道法門,是為六識圓通法門。
但《楞嚴經》教中,佛陀初徵破識心,呵為生死根本,眾生誤認此識心為我,顛倒流轉,
枉入輪迴。
權小依之而修時,竟無實果可得,現為何卻要說依六識修習證道,而得能入圓通呢?
若知「識之所緣,唯識之所現」的佛法,此識雖塵影虛妄,而離一真見分,實無自體可言。
譬如影之於水,雖是幻映之像,極是虛妄不實,人人皆能知,其影子離水則無自體。
執迷妄境認識卻忘卻真實,則會恆常流轉;譬如癡人認影而忘卻影係由水映照而來,
影離水即無自體,不能悟知不迷,則誤遭淪溺。
若行者悟此道理,則識見即真如所現之識,識非別於真之外,如此修證,焉得不入圓通?
茲將各菩薩宣說六識法門略述如下:
但《楞嚴經》教中,佛陀初徵破識心,呵為生死根本,眾生誤認此識心為我,顛倒流轉,
枉入輪迴。
權小依之而修時,竟無實果可得,現為何卻要說依六識修習證道,而得能入圓通呢?
若知「識之所緣,唯識之所現」的佛法,此識雖塵影虛妄,而離一真見分,實無自體可言。
譬如影之於水,雖是幻映之像,極是虛妄不實,人人皆能知,其影子離水則無自體。
執迷妄境認識卻忘卻真實,則會恆常流轉;譬如癡人認影而忘卻影係由水映照而來,
影離水即無自體,不能悟知不迷,則誤遭淪溺。
若行者悟此道理,則識見即真如所現之識,識非別於真之外,如此修證,焉得不入圓通?
茲將各菩薩宣說六識法門略述如下:
舍利弗宿世以心見(眼識)了知一切,後遇佛而證得見覺圓明,得大無畏智,成阿羅漢果,
故眼識圓通法門,由舍利弗所宣說。
故眼識圓通法門,由舍利弗所宣說。
普賢菩薩久遠來,已於恆河沙如來處常為法王子,普賢菩薩專用心聞(耳識)分別眾生
所有知見,如來教化菩薩根器者,囑付應學普賢行,故耳識圓通法門,由普賢菩薩所宣說。
所有知見,如來教化菩薩根器者,囑付應學普賢行,故耳識圓通法門,由普賢菩薩所宣說。
孫陀羅難陀以鼻息入道,因鼻息洞開世界,息化光明,成無漏阿羅漢道,故鼻識圓通法門,
由難陀所宣說。
由難陀所宣說。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宿世舌識具足辯才無礙,能開示諸如來秘密法門,以法音助佛發揚佛理,
成就阿羅漢道,故舌識圓通法門,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宣說。
成就阿羅漢道,故舌識圓通法門,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宣說。
優波離隨佛逾城出家,佛成道後,教予身識入門之眾戒及三千威儀,以身戒至性業、
遮業清淨,得阿羅漢果,故身識圓通法門,由優波離所宣說。
遮業清淨,得阿羅漢果,故身識圓通法門,由優波離所宣說。
大目犍連轉聞佛說因緣法,心識發明,得大通達,心光宣洩,神通變化無上,成阿羅漢果,
故意識圓通法門,由大目犍連所宣說。
故意識圓通法門,由大目犍連所宣說。
二、眼識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從佛口中,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從佛口中,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三、經文大意
1. 先述眼識夙利
舍利弗(名云鶖鷺子,因其母眼似鶖鷺鳥故名)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
而白佛說:
我無量劫以來,眼睛所見即能起清淨識心,如是清淨心見隨我受生,
過了恆河沙劫之久。
在此恆沙劫受生中,不管世間、出世間,種種現象界一切諸法,
現起種種一切變化事相,我均能一見生識,由識心而能通一切原由,
獲得無障礙智眼。
而白佛說:
我無量劫以來,眼睛所見即能起清淨識心,如是清淨心見隨我受生,
過了恆河沙劫之久。
在此恆沙劫受生中,不管世間、出世間,種種現象界一切諸法,
現起種種一切變化事相,我均能一見生識,由識心而能通一切原由,
獲得無障礙智眼。
2. 初聞因緣法增悟
在本生中,與鄰村好友目犍連初剃髮於波離闍婆刪闍耶梵志之所,因智慧深遠,
其師之子教以道術,種種技藝,醫方藥草,及非想禪定,僅七日夜即已貫習其外道教旨,
雖被師之眾徒奉為上首,奈猶深感未能盡得解脫智慧。
故有一時兩人相約定,若誰先得明師示其解脫智慧者,當互相啟悟。
後見阿濕波踰祇多比丘(又云馬星),乞食於城中,威儀具足,進止有方,巧攝諸根,
安心視外,思惟諸法。
時我作是念,世間所有諸阿羅漢,及一切聖人,此大德當屬數一數二者,我當前往請益。
後拜謁阿濕波踰祇多比丘處所,知其師為世尊釋迦牟尼佛,便問世尊對他說何法。
爾時,大德阿濕波踰祇多告訴我說,世尊說因緣法,談解脫道路。
摩訶僧祇師作如是說,另外迦葉三師兄,又復別說。
世尊所說法句為:「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生與滅,沙門說如是。」
其師之子教以道術,種種技藝,醫方藥草,及非想禪定,僅七日夜即已貫習其外道教旨,
雖被師之眾徒奉為上首,奈猶深感未能盡得解脫智慧。
故有一時兩人相約定,若誰先得明師示其解脫智慧者,當互相啟悟。
後見阿濕波踰祇多比丘(又云馬星),乞食於城中,威儀具足,進止有方,巧攝諸根,
安心視外,思惟諸法。
時我作是念,世間所有諸阿羅漢,及一切聖人,此大德當屬數一數二者,我當前往請益。
後拜謁阿濕波踰祇多比丘處所,知其師為世尊釋迦牟尼佛,便問世尊對他說何法。
爾時,大德阿濕波踰祇多告訴我說,世尊說因緣法,談解脫道路。
摩訶僧祇師作如是說,另外迦葉三師兄,又復別說。
世尊所說法句為:「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生與滅,沙門說如是。」
而阿濕波踰祇多善達法義,更對我開示說:
「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
我聽阿濕波與迦葉等師兄弟互相宣說此因緣法後,就地觀如此法行相之時,
即於是處,心能遠塵離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了悟心本無際。
「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
我聽阿濕波與迦葉等師兄弟互相宣說此因緣法後,就地觀如此法行相之時,
即於是處,心能遠塵離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了悟心本無際。
3. 棄外道師歸正法眼
我離開阿濕波踰祇多後,即往尋目犍連,告以悟得大法情事,他亦認為是甘露勝法,
並依法觀行,即於是處,亦得遠塵離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一切行法,皆得滅相,
如實能知,如實能解。
並依法觀行,即於是處,亦得遠塵離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一切行法,皆得滅相,
如實能知,如實能解。
後我與目犍連往詣波離闍婆刪闍耶外道師,言明欲往世尊處,學習無上心法,
其師雖不令我等欲往,奈兩人意志堅定,辭師他去。
另外道師五百弟子,觀兩人七日夜即習得外道法,智慧無上,現在兩人意志堅定請求他往,
想此所謂世尊者應有不可思議大法,亦即別離外道師,隨兩人投入世尊門下。
時波離闍婆刪闍耶外道師,以此大眾捨離他去因緣故,心生大愁惱,即從口中,
吐大熱血,而一命歸終。
其師雖不令我等欲往,奈兩人意志堅定,辭師他去。
另外道師五百弟子,觀兩人七日夜即習得外道法,智慧無上,現在兩人意志堅定請求他往,
想此所謂世尊者應有不可思議大法,亦即別離外道師,隨兩人投入世尊門下。
時波離闍婆刪闍耶外道師,以此大眾捨離他去因緣故,心生大愁惱,即從口中,
吐大熱血,而一命歸終。
4. 佛示見覺圓明法門
我從佛正式出家後,佛陀開示我,心見係屬眼識所緣,真如體性所現之相,
若心見後能不妄執一切境界,則此真如如來藏所現、所見者,即是一真法界。
所有心見與覺知均由空性而顯,而真如本不住一法,縱有所見聞、覺知,均能無有罣礙。
若心見後能不妄執一切境界,則此真如如來藏所現、所見者,即是一真法界。
所有心見與覺知均由空性而顯,而真如本不住一法,縱有所見聞、覺知,均能無有罣礙。
5. 陳示悟旨
如此,心見與覺知精明圓融,對境不拒、不取,始得對諸法皆能覺知,住於正見且無所怖畏,
具足自信之大無畏境界;同時亦證得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即一切漏盡,得大無畏智慧,
而成就了阿羅漢果。
佛印證我智慧第一,為所有徒眾之首,我能成為佛之長子,係從佛口中所說無上甘露勝法,
使我認識真如法身,故可說由佛口中生。再依佛所說之法,使我能觀一切垢習,
令法身完全清淨,回復如其本來面目,終至無量智慧現起發生。
具足自信之大無畏境界;同時亦證得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即一切漏盡,得大無畏智慧,
而成就了阿羅漢果。
佛印證我智慧第一,為所有徒眾之首,我能成為佛之長子,係從佛口中所說無上甘露勝法,
使我認識真如法身,故可說由佛口中生。再依佛所說之法,使我能觀一切垢習,
令法身完全清淨,回復如其本來面目,終至無量智慧現起發生。
6. 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等,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
乃因眼識了知一切法相而悟入。
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乃因心見犀利至極,發放無量光明,
產生不可思議智慧,此無障礙智發極,則能俱足一切知見,智慧均能緣來應緣而生。
此是眼識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乃因眼識了知一切法相而悟入。
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乃因心見犀利至極,發放無量光明,
產生不可思議智慧,此無障礙智發極,則能俱足一切知見,智慧均能緣來應緣而生。
此是眼識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四、修習方法
1. 先了知眼識起用道理
眼根對色塵境能起昧略識用而產生眼識,眼根是扶塵根,專司對色境之感覺,
經由感覺所生之識,即為眼識,是為勝義根。
根、塵、識三,缺一即不能成就眼根之現量意識---眼識。
眼根對色塵境能起昧略識用而產生眼識,眼根是扶塵根,專司對色境之感覺,
經由感覺所生之識,即為眼識,是為勝義根。
根、塵、識三,缺一即不能成就眼根之現量意識---眼識。
但此眼識功用分別功能卻非常麤略,頗似無分別之眼根性。
因眼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塵色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
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目的。而第六意識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
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第六意識應與眼識俱起,並以色塵法境為所緣,
才能了別對境。
因眼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塵色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
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目的。而第六意識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
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第六意識應與眼識俱起,並以色塵法境為所緣,
才能了別對境。
2. 認識真如如來藏識用
然真如性海映照色塵境時,將起此色塵境影像,而第八意識將此影像熏執成根本種子,
所緣者為真如真心所現,第六分別意識緣經第七意識識心影像,而起了別作用,
最後還執成自種子。
如此,一連串的識用,均以識緣識,非緣外在實境。
故知一切法相,均是虛幻不實在的化相。
所緣者為真如真心所現,第六分別意識緣經第七意識識心影像,而起了別作用,
最後還執成自種子。
如此,一連串的識用,均以識緣識,非緣外在實境。
故知一切法相,均是虛幻不實在的化相。
3. 觀因緣法入道
一切法因緣生,緣滅法滅,是生滅法,而真如自性本無生滅。
故世尊開示說: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生與滅,沙門說如是。」
故行者開始觀一切因緣法,初由內心起妄想時,觀妄想起自內在阿賴耶藏識種子。
若用真心觀其妄想境心,此妄想心終歸於滅。
故世尊開示說: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生與滅,沙門說如是。」
故行者開始觀一切因緣法,初由內心起妄想時,觀妄想起自內在阿賴耶藏識種子。
若用真心觀其妄想境心,此妄想心終歸於滅。
復用眼根觀外在一境,境現在眼中,是真如如來藏識起映照功能所現,
眼識昧略取此映照之像,若不起任何第六了別意識心,則行者僅是視而不見,
因不具分別意識故。若此外塵境物由視野移去,則真如如來藏識心之影像亦趨消失。
如此,外境緣起為因,行者內心起一切法相;外境物移去即此因而滅,
行者真如識心之一切法相亦隨之而滅。
眼識昧略取此映照之像,若不起任何第六了別意識心,則行者僅是視而不見,
因不具分別意識故。若此外塵境物由視野移去,則真如如來藏識心之影像亦趨消失。
如此,外境緣起為因,行者內心起一切法相;外境物移去即此因而滅,
行者真如識心之一切法相亦隨之而滅。
4. 捨識用根不為境轉
行者識知一切法之起滅,均是因緣法,若依因緣法而起之自相,
不予執取隨而妄生分別、妄想,則此一切法相,均是真如如來藏識心所現,
不黏取、妄執所生之妄想、煩惱。如此,行者所有心見與覺知均由空性而顯,
而真如本不住一法,縱有所見聞、覺知,均能無有罣礙。
則此行者即能遠離諸塵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了悟心本無際又是無礙。
不予執取隨而妄生分別、妄想,則此一切法相,均是真如如來藏識心所現,
不黏取、妄執所生之妄想、煩惱。如此,行者所有心見與覺知均由空性而顯,
而真如本不住一法,縱有所見聞、覺知,均能無有罣礙。
則此行者即能遠離諸塵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了悟心本無際又是無礙。
五、修習優劣
佛言:「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故如上述一切法起,均是以心緣心故,以幻緣幻故,全無實境可言。
不了自心之人,不知修行即在分別自心真妄,總在外境分別執取,說有實境可得。
故如上述一切法起,均是以心緣心故,以幻緣幻故,全無實境可言。
不了自心之人,不知修行即在分別自心真妄,總在外境分別執取,說有實境可得。
然識雖是虛幻不實,若行者不去用它,卻成為定過於慧,是有所偏差,
因一切智慧均由識心而起。
但行者不能去一切習氣妄執,不能認識真如如來藏識之識用真實,
則會生慧過於定,即生散亂,更是有偏差。
行者若能悟自本心,了悟真實如來藏識寶明妙性,對所照之境,能如如不動,
則終能證至定慧等持之境界。
因一切智慧均由識心而起。
但行者不能去一切習氣妄執,不能認識真如如來藏識之識用真實,
則會生慧過於定,即生散亂,更是有偏差。
行者若能悟自本心,了悟真實如來藏識寶明妙性,對所照之境,能如如不動,
則終能證至定慧等持之境界。
(法爾禪修講義 ---參證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