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與  禪  修
 
作者: 林崇安 教授
 
   
 
 
   一、前言
 
       禪修分為「動態內觀」及「靜態內觀」。
       所謂內觀,「」為往內,「」為觀察自己
       廣義而言, 所有禪修均為內觀的修行功夫
差別僅在於方法不同而已。
 
       禪修並非不著邊際的,它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生活,
並與生活密切結合。傳統所稱面壁六年、九年,
以為禪修一定是靜態的,即所謂「靜中禪」,其實不然。

       如追溯至最初釋迦牟尼佛《阿含經》中之開示,
即教導禪修應與生活結合,只是後來因時代久遠,
慢慢轉變其禪修方法,並逐漸與生活脫節,以致產生「小乘」。
 
       但觀諸釋迦牟尼佛當時之大弟子,例如舍利弗目鍵連阿羅漢
       他們的禪修均係與生活結合與大眾在一起幫助眾生解除痛苦
       直至佛陀滅度五百年後禪修方法始逐漸產生變化,
並發展與釋迦牟尼佛所教導者不一致。
       梵文「阿含」的涵義,係佛陀所說的話,世代相傳,流傳下來。

       在《阿含經》中之《念住經》,
即有動態禪修(或稱動中禪)之依據,經上說:
             「於行住坐臥時,要能了知自己正在行、住、坐、臥。
                觀前顧後、屈身伸身時,都要正念正知。」
       這些經句指出禪修者要將禪修貫穿到日常的生活當中。
 
       禪修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滅除心中的苦惱
       生活中的苦惱,無論因任何事或與人相處所生之苦惱,
細究苦惱之源頭,均可發現係來自於貪、瞋、癡

       如夫妻因看法、觀念不同而吵架,這是來自瞋心;
如逛街因一時喜歡而購物,
       事後發現並不需要,這是來自當時的貪心。
       由於人會受習性所左右,如沒有修行,
常常會對人、事、物反應過快,
       以致於未看清事實真象,就生起貪、瞋、癡。

       當時所生起的貪欲、瞋恚與愚痴之念頭,
就是造業的根源,也是在六道中受苦的根本原因。
       因為有了貪心、瞋心、痴心,當下就會做出許多不該做的事,
即所謂造了惡業,種下了未來受苦的因,等因緣成熟即會有果報
任何生活中的苦惱,均其來有自。佛法雖然非常深奧,
但其基本內容不外是要眾生知苦,而且知道如何離苦,
       進而造福他人,幫助別人解
脫痛苦。
 
   二、知苦與滅苦
 
       生活中之苦惱係源自於事發當時所生之妄念,也就是:
             因喜歡而產生佔有之貪心;因不喜歡而產生排斥之瞋心;
             因没有智慧而做出錯誤判斷,即無知之癡心等,一切均無例外。

       我們受苦係因起心動念所生錯誤的念頭,妄念愈多者,受苦愈多;
       妄念較少,則受苦較少。
       故滅苦之道,首需了解者,即生活中之苦,都是因為有了妄念,
       也就是因為貪、瞋、癡而造身、口、意業所致。
 
       了解苦的產生後,第二步要了解如何滅苦。
       滅苦須先學會看清念頭,在念頭正要升起或發生的剎那,即須看清;
       否則,妄念開始行動後,則已太慢
       故要滅除妄念,須在妄念正要產生的當時,即有警覺並能看清它
       才有機會拔除妄念,否則累積形成後再要處理,常已來不及。
 
       但是如何看清念頭?
念頭的產生常在數千萬分之一秒間,過程極為快速。
       未受訓練,根本看不清楚,因此,佛陀當時訓練弟子們
在看清自己的念頭之前先訓練到能夠時時覺知自己身體的每一動作
因「身動」這種的動作如果都無法看清,
       遑論能見到較微細的「心動」。

       佛陀當時要弟子們培養正念正知,即是先從日常生活行住坐臥
的動作中均能覺知開始。所謂「活在當下」:

          首要條件:

    
對自己行、住、坐、臥及語默動靜時
      的身體動作均能清清楚楚。

       如此,將日常生活與禪修密切結合,持續不斷加以練習,
而後就可以看清念頭,並放下妄念而開始走向滅苦之路
                                                                                              
    三、如何在動中培育正念正知
 
       日常生活中,去觀呼吸會因為太細微而不易做到,
最好以觀走路的方式為之,此即「經行」的方法:
                             
             將雙手固定在胸前或身後,自然地來回走十幾步或二十步,
輕鬆地覺知腳步的動與停。當訓練至能一直覺知腳在動、停,而心不跑掉時,
覺性就持續不斷,而有正念正知的呈現,
             並且能看清念頭,讓心念逐漸清淨

             如對肢體的每一動作,能念念分明,
正念正知即容易被培養出來,
             而後才能自然而輕鬆地覺知每一念頭。
             培養正念正知時,自己的心
對每一肢體動作,
均很輕鬆而清楚地知道,並非專注於一點;

             在經行時,一直覺知自己的腳步移動
同時以開放的心,不排斥各種內外的訊息
             不為各種順逆的情境所動,內心保持穩定,
不起貪瞋的心,一旦能夠長期保持這種穩定的心,
             便為「動中之定」。
 
       正念正知即是每人自己的覺性
       內心太鬆、太緊都不是正念正知
       培養正念正知後,覺性綿延不斷,就能守護諸根
進而護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如果自己內心不產生貪、瞋、痴的妄念,自然不起攀緣,
就不會犯戒,即達「心平何勞持戒」。
       當然基本條件仍在於培養出正念正知,始能成就。
       改變習性,也需從培養正念正知始。
       覺性愈高,妄念即漸消泯,內心即能感覺歡悅、輕安、無壓力。
 
       身體即可生樂,而能得到動中之定,此即生活中的定,
依靠這種穩定的心,便有智慧處理所遇見之問題,而不慌亂。
       也就是說,以正念正知為基礎,進而培養內心的定力,
       因緣條件具足時,即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
 
       覺知如能持續如鏈,即能「見如實、知如真」,
       毌需借助外力即能悟到身心及外在現象的實相,
不被假相所蒙蔽、所困擾。此時對世間之事物能有距離地觀察
心不會被黏住,即能達到無欲的境界
       並能以強的覺性處理所遇到之事物,而心不隨境轉
 
       依世尊在經典中所開示,要培養正念正知,
       即從行、住、坐、臥的動作均能時時清楚明白開始,經由不斷地演練,
       即能輕鬆容易地將禪修運用並融入於生活中。

       禪修訓練之始即以開放的心胸觀察自己的身體動作
       而後對自己的每一念頭,都能清楚明白不為外境所牽引

       要達到此一目標,有一種很好的方式,
即前面提到的「經行」,這是屬於一種「動態內觀」,
即所謂的「動中禪」,係於在動中不斷鍛鍊定力。
       經行時的骨骼運動,也可減少骨骼疏鬆症之煩惱;飯後經行效果更好,
       能幫助消化及身體血液循環,亦可培養正念正知

       世尊弟子中有名者,如阿難尊者及二十億耳尊者,
即係以經行方式而速證阿羅漢果者。
       唯經行之修行方式,依世尊教示,步伐要自然,須不慌不忙、不鬆不緊,
       如琴絃太鬆太緊均不宜,須調整恰到好處,始能有成。
 
 
   四、開悟的條件
 
       「開悟」常是學佛者所追求的第一個重要目標,
但要開悟首先方法要對,否則縱使如何努力亦徒勞無功。

       生活中的禪修,即先從每一個動作都能清楚明白開始
等覺性慢慢培養產生後,才能清楚看到自己身心無常無我
       修行要有次第,培養出正念正知後,成果即依序開展。

       要以正念正知來貫穿所有的修行,
此種方法係當時世尊即有所教示,但卻為人所忽略。

       一般修行時常強調定、慧,但定、慧從何而來?是否為真正的定?
       需知「」要以正念作基礎;而智慧亦係透過正念培養而來,
       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來自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之培養,没有辦法速成,首先,
要從清楚知道自己的動作開始,不要燥進
       可先選擇某一部分之動作如手、腳,從單純覺知其動作開始
       循序漸進,最後擴大至覺知全身每一動作
甚至於覺知到自己呼吸的進出,訓練到自己在任何行住坐臥
內心均能清楚明白,並能貫穿整日之每一動作
       如此日夜正念相續,內心清楚明白,自然能開悟。

       開悟時,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當下看清自己身心現象
無常無我,而不再執著身心為我
 
   五、結語
 
       生活中的禪修很簡單,只是常為人所忽略,
致為習氣所牽。只要修行的方法對,即可漸漸培養出穩定的覺性,
依此漸漸拔除不良習性。但必須留意的是,在禪修進行過程中,
會呈現不同的身心反應,這是因人而異的,
       對這些現象都不要理它,要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
使內心能明白每個動作,如此覺性不斷增強,
智慧自然現前,心無掛礙,隨時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唯一能使自己解脫痛苦者,只有自己的智慧現前
       要想智慧現前,就要正念相續,覺性成片。
       在覺性下生起的智慧,便能超越自己身心的苦痛,
縱使如臨終之苦,均能超脫。

       佛法雖深奧,但禪修的方法並不難,也不複雜。
       只要能掌握核心的正念正知,透過經行來培養,
即能逐漸圓滿覺性,達到滅除苦惱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