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性 論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悟 性 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
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
佛者覺也;
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 諸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 諸佛。
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三毒者:貪嗔癡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
無所不乘,亦無所乘,
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
必無定處,當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
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 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 不染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 不受後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路【涅槃】; 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 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
為凡夫一向住此。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
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 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 不染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 不受後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路【涅槃】; 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 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
為凡夫一向住此。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
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
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
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