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觀 的 法 流
                                        
撰文 林崇安 教授
   


【毘婆舍那法門】
 
        約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達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樹下,
        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實相,滅除無明而成佛了。

        從此,釋迦牟尼佛便在印度開始教導內觀的法門 ─ 往內觀察自己當下
        的身心實相,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不再執著身心為「我」
        而滅除煩惱和痛苦。

        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成千上萬的弟子們依此內觀法門得道證果,
        滅除了煩惱,過著安詳自在的生活。
 
【南傳佛教】

        佛陀入滅以後,到了西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
        四周的國家弘揚佛法,因而內觀法門也傳到了錫蘭、緬甸、迦濕彌羅
        (今喀什米爾)等地區,也利益了當地的群眾。
        此中,傳往錫蘭、緬甸以及寮國、泰國等地區的佛法,
        形成今日的「南傳佛教」。

    至於印度本土,經過長期的變動,佛教內部也形成許多不同的部派,
        到了西元三五○年左右,無著菩薩編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此中保留了內觀法門的許多重要資料。從這一時期開始,
        唯識宗的觀修法門也開始興起,到了西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門
         在印度傳播開來,相形之下,能指導原始的內觀法門的人就愈來愈少了。
         到了西元一二○○年,受到回教軍隊的侵入,整個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北傳佛教】

    約西元一五○年起,佛教開始傳到中國,初期的譯師們也將內觀法門
        傳了進來,所修的以「觀呼吸」為主要的入門方便,由於被誤解為是
        「小乘」,因而在漢地難以盛行。

        到了西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師《瑜伽師地論》從梵文翻譯成漢文,
        此中的〈聲聞地〉詳細敘述禪修者(瑜伽師)如何準備修行的資糧、
        如何安住所緣、如何達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義、事、相、品、
        時、理)來修觀【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禪修的障礙(五蓋等),
        這些都有完整而詳細的解說,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內觀法門來指導的
        禪師畢竟不可得。

        因此,雖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長久以來都被束之高閣,到了民國初年,
        此論又被重視,但也只限於學術上的義理探討而已。
 
【靜態和動態的內觀】
 
        什麼是靜態動態內觀呢?
        此處所說的靜態內觀,是指禪修時保持肢體不動
        閉起眼睛,全神貫注於身上一點,進而觀察感受心念

        動態的內觀,則是眼耳自然地開放,內心輕鬆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
        的肢體動作:

        以【經行】或稱行禪)為例,經行時輕鬆地來回行走,
        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腳的移動;以觀察呼吸為例,
        則是輕鬆地一直覺知當下自己呼吸的進出而不專注於一點。
        如此訓練久了,在行住坐臥中,可以培養出持續不斷的正念
        進而看清感受和念頭,不再捲入煩惱中
 
【禪修的核心】
 
        如果回到釋迦牟尼佛《阿含經》中的教導,可以看出佛弟子們
        從早到晚都是以【經行】【晏坐】來淨化內心,而整個禪修的核心基礎
        是「戒律儀」、「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
        覺寤瑜伽」、「正知而住」─這種核心的訓練便是使佛弟子們在:

              動靜中,時時內觀,時時活在當下,使生活和禪修融合為一。
 
        今日所有內觀的法門,開始所用的技巧雖然有所不同,
        但是後面的階段必然是在行住坐臥中,內心輕鬆而開敞,保持正念正知,
        時時往內觀照,看清當下的自己,不再執著身心為「我」,
        以覺醒而智慧的心去面對起伏的人生。

        能夠這樣,就和當年的佛弟子們走在相同的道路上,
        也唯有這樣才能抵達相同的涅槃城 進入苦的完全止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