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識 悟 入 法 門
一、耳識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
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
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
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
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二、經文大意
1. 普賢菩薩授記由來
《悲華經》卷三云:
「久遠劫前有一名寶藏如來者住世,見無量眾生,已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作是念言:
我今當與各各授記,並為示現種種佛土。
因是之故,寶海梵志請轉輪聖王發誓願取妙佛土。
於是轉輪聖王發願,於三月之中以諸所須,供養於佛及比丘僧,
如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願取不淨佛土。」
無量淨轉輪聖王發一切願已,寶藏如來為其授記言,未來在刪提嵐善持劫中,
人壽八萬歲時,無量淨轉輪王主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
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恆河沙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
世界名安樂(或言極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十方。
人壽八萬歲時,無量淨轉輪王主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
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恆河沙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
世界名安樂(或言極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十方。
上述無量壽如來即是阿彌陀佛,其世界即是西方極樂淨土。
而阿彌陀佛前身之前無量淨轉輪聖王共有八太子,
我們所較熟悉者為第一太子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
第二太子即大勢至(得大勢)菩薩,
第三太子即文殊師利菩薩,第八太子即普賢菩薩。
而阿彌陀佛前身之前無量淨轉輪聖王共有八太子,
我們所較熟悉者為第一太子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
第二太子即大勢至(得大勢)菩薩,
第三太子即文殊師利菩薩,第八太子即普賢菩薩。
無量淨轉輪聖王八太子等,在其轉輪父王發願並經寶藏如來授記後,
寶海梵志亦一一勸請諸王子發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太子亦均如是發願,
且皆經寶藏如來授記,未來均將成就佛道。
寶海梵志亦一一勸請諸王子發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太子亦均如是發願,
且皆經寶藏如來授記,未來均將成就佛道。
2. 普賢菩薩因地願行
《悲華經》卷四云:
爾時寶海梵志復白第八王子泯圖言,善男子!今汝所作福德之聚清淨之業,
應為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發心亦復如是。
爾時王子前白佛言:
世尊!我今所願要當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道。
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
令心清淨無有垢穢,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
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願我修行菩薩道時,要當勝於餘諸菩薩。
世尊!我已於七歲之中,端坐思惟諸佛菩薩清淨功德。
是時即得悉見種種莊嚴三昧等萬一千菩薩三昧增進修行。
世尊!若未來諸菩薩等行菩薩道時,亦願悉得如是三昧。
爾時寶海梵志復白第八王子泯圖言,善男子!今汝所作福德之聚清淨之業,
應為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發心亦復如是。
爾時王子前白佛言:
世尊!我今所願要當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道。
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
令心清淨無有垢穢,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
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願我修行菩薩道時,要當勝於餘諸菩薩。
世尊!我已於七歲之中,端坐思惟諸佛菩薩清淨功德。
是時即得悉見種種莊嚴三昧等萬一千菩薩三昧增進修行。
世尊!若未來諸菩薩等行菩薩道時,亦願悉得如是三昧。
世尊!願我得出離三世勝幢三昧,以三昧力故,悉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
在在處處現在諸佛,出離三世為諸眾生說於正法。
世尊!願我得不退三昧,以不退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如微塵等諸佛菩薩及
諸聲聞恭敬圍遶。
願我於此一一佛所,得無依止三昧,以三昧力故作變化身,
一時遍至如一佛界微塵數等諸如來所供養禮拜。
願我一一身以種種無上珍寶華香塗香末香妙勝伎樂種種莊嚴,供養一一諸佛。
世尊!願我一一身於一佛所如大海水滴等劫行菩薩道,
願我得一切身變化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在一一佛前,
知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
在在處處現在諸佛,出離三世為諸眾生說於正法。
世尊!願我得不退三昧,以不退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如微塵等諸佛菩薩及
諸聲聞恭敬圍遶。
願我於此一一佛所,得無依止三昧,以三昧力故作變化身,
一時遍至如一佛界微塵數等諸如來所供養禮拜。
願我一一身以種種無上珍寶華香塗香末香妙勝伎樂種種莊嚴,供養一一諸佛。
世尊!願我一一身於一佛所如大海水滴等劫行菩薩道,
願我得一切身變化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在一一佛前,
知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
世尊!願我得功德力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一佛前,遍到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世尊所。
以微妙讚歎讚歎諸佛。
世尊!願我得不眴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諸佛遍滿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中。
世尊!願我得無諍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淨妙世界。
以微妙讚歎讚歎諸佛。
世尊!願我得不眴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諸佛遍滿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中。
世尊!願我得無諍三昧,以三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淨妙世界。
世尊!願我得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獄之身,入地獄中,與地獄眾生
說微妙法,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彼諸眾生聞是法已,尋發無上菩提之心,即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
常得值佛,隨所值佛而得聽法。聽受法已,即得住於不退轉地。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天龍、鬼神、夜叉、
羅剎、毘舍遮、富單那、伽吒富單那、屠殺、魁膾、商賈、淫女、畜生、
餓鬼,如是等眾亦復如是,皆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諸眾生隨所生處得諸色像,我分之身如業所作,隨受苦樂及諸工巧,
願我變化作如是身,隨其所作而教化之。
世尊!若有眾生各各異音,願我隨其種種音聲,而為說法,各令歡喜。
因其歡喜勸發安止,令其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微妙法,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彼諸眾生聞是法已,尋發無上菩提之心,即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
常得值佛,隨所值佛而得聽法。聽受法已,即得住於不退轉地。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天龍、鬼神、夜叉、
羅剎、毘舍遮、富單那、伽吒富單那、屠殺、魁膾、商賈、淫女、畜生、
餓鬼,如是等眾亦復如是,皆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諸眾生隨所生處得諸色像,我分之身如業所作,隨受苦樂及諸工巧,
願我變化作如是身,隨其所作而教化之。
世尊!若有眾生各各異音,願我隨其種種音聲,而為說法,各令歡喜。
因其歡喜勸發安止,令其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要當教十千佛土所有眾生,令心清淨無有行業煩惱諸毒。
乃至不令一人屬於四魔,何況多也。
若我莊嚴十千佛土,如是清淨如光明無垢尊香王佛(第七王子)青香光明無垢世界,
所有種種微妙莊嚴。然後,我身及諸眷屬,乃當如彼師子香菩薩之所願也。
乃至不令一人屬於四魔,何況多也。
若我莊嚴十千佛土,如是清淨如光明無垢尊香王佛(第七王子)青香光明無垢世界,
所有種種微妙莊嚴。然後,我身及諸眷屬,乃當如彼師子香菩薩之所願也。
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當令十千諸佛世界所有眾生斷諸苦惱,得柔軟心得調伏心,
各各自於四天下界,見佛世尊現在說法,一切眾生自然而得種種珍寶華香末香
以及塗香。種種衣服種種幢幡,各各以用供養於佛。
供養佛已,悉發無上菩提心。
世尊!我等今者以悉得見種種莊嚴三昧力故,皆得遙見諸事。
作是語已,尋如所願,悉得見之。
各各自於四天下界,見佛世尊現在說法,一切眾生自然而得種種珍寶華香末香
以及塗香。種種衣服種種幢幡,各各以用供養於佛。
供養佛已,悉發無上菩提心。
世尊!我等今者以悉得見種種莊嚴三昧力故,皆得遙見諸事。
作是語已,尋如所願,悉得見之。
3. 普賢菩薩授記
爾時,世尊讚阿彌具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萬佛土清淨莊嚴,
於未來世復當教化無量眾生,令心清淨,復當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尊。
善男子!以是因緣故,今改汝字,名為普賢,
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
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淨功德。
汝當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自在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萬佛土清淨莊嚴,
於未來世復當教化無量眾生,令心清淨,復當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尊。
善男子!以是因緣故,今改汝字,名為普賢,
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
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淨功德。
汝當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自在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4. 述說普賢行由來
普賢菩薩乃生在東方淨妙國土,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為要來此國土,
入自在神通力,令其身化小,我閻浮提人身、口、意三障重故,不得不如此也。
入自在神通力,令其身化小,我閻浮提人身、口、意三障重故,不得不如此也。
普賢菩薩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
我過去久遠前,已經在恆河沙無數如來處諭作法王子。
在我行願中,時時以十大願海來修己利人天,此十大願即: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迴向等十。
我過去久遠前,已經在恆河沙無數如來處諭作法王子。
在我行願中,時時以十大願海來修己利人天,此十大願即: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迴向等十。
我以眾生機緣而示種種教法利益眾生,在信、解、行、證一切普法中,
均能以上述十願行為依歸,證得普遍與深入兩者互融之不可思議境界。
故十方如來對其具有菩薩根基行者所行之法,均稱為修普賢行。
此菩薩行是以我普賢名,來命一切菩薩名者,即因我之行願與修證境界所致故。
5. 敘述耳識心聞之境界
世尊!我在過去久遠時,即修得由耳識而生起心聞之功夫,當我聽到眾生音聲時,
不假第六意識了別、計度,即以耳識相應起心聞,便直接能分別眾生音聲中所具有之知見。
不管凡夫眾生邪、正知見,諸行者大、小、權、實等種種差別知見,待我用心聞即能了知其意。
不假第六意識了別、計度,即以耳識相應起心聞,便直接能分別眾生音聲中所具有之知見。
不管凡夫眾生邪、正知見,諸行者大、小、權、實等種種差別知見,待我用心聞即能了知其意。
行者當知,凡夫地六根各具不同功用,然聖人因自性顯露,空性中有一心識是為心根,
此一心根即能知各塵境之意,故說一即六,而六即是一,此一就是心根。
菩賢菩薩修得由耳識生起心聞之功夫,此以心根聞知眾生聲音時,即相應起心聞而能知其意,
也可說直接由心識聞知其意。
我們當知吾人動身發語,都是第六意識之功能,若也從源頭了知其意,
不必去聽聲再由第六意識分別始知其意,如此更是直接,也是心聞的最高境界。
此一心根即能知各塵境之意,故說一即六,而六即是一,此一就是心根。
菩賢菩薩修得由耳識生起心聞之功夫,此以心根聞知眾生聲音時,即相應起心聞而能知其意,
也可說直接由心識聞知其意。
我們當知吾人動身發語,都是第六意識之功能,若也從源頭了知其意,
不必去聽聲再由第六意識分別始知其意,如此更是直接,也是心聞的最高境界。
6. 對菩賢行者之護衛
若於他方無數恆河沙界遠處之外,有一眾生開悟後,能去除心垢、妄想、習氣等,
心中清淨無垢,而能發明毘盧性海,再發願行普賢行願的人,因我已能聞知其心識,
那時我即刻乘象徵六波羅蜜的六牙象,且分身千百,各個分身均至此人所住之處。
縱然此人因障礙深厚,未能以心眼見到我。但我會給此人暗中摸其頭頂,
並擁護其身不為客邪所趁,並發心意念安慰行普賢行者,使其心念篤定不亂,
終究令其成就普賢大願行。
心中清淨無垢,而能發明毘盧性海,再發願行普賢行願的人,因我已能聞知其心識,
那時我即刻乘象徵六波羅蜜的六牙象,且分身千百,各個分身均至此人所住之處。
縱然此人因障礙深厚,未能以心眼見到我。但我會給此人暗中摸其頭頂,
並擁護其身不為客邪所趁,並發心意念安慰行普賢行者,使其心念篤定不亂,
終究令其成就普賢大願行。
7. 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
乃因耳識了知一切法相而悟入。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
乃因心聞發明犀利至極,產生分別智慧光明,使我分別一切眾生心意自在無礙。
此是耳識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乃因耳識了知一切法相而悟入。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
乃因心聞發明犀利至極,產生分別智慧光明,使我分別一切眾生心意自在無礙。
此是耳識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三、修習方法
1. 先了知耳識起用道理
耳根對聲塵境起昧略識用而產生耳識,耳根是扶塵根,專司對聲境之感覺,
經由感覺所生之識,即為耳識,是勝義根。
根、塵、識三,缺一即不能成就耳根之現量意識--耳識。
但此耳識功用分別卻非常麤略,頗似無分別之耳根性。
因耳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塵聲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
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目的。
而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
故第六意識應與耳識俱起,並以聲塵法境為所緣,才能了別對境。
因耳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塵聲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
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目的。
而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
故第六意識應與耳識俱起,並以聲塵法境為所緣,才能了別對境。
2. 認識真如如來藏識用
然真如性海映照聲塵境時,此音聲將直入真如性海,不經第六意識妄分別,
直以耳識起隨念分別,而能了知眾生一切心意,是謂心聞。
然此心聞是對其對象的心識起認知,也即是跳過耳識對聲音意思的辨認,
而直接認知對象之心意。普賢菩薩在本修因緣得根本智後,再假借後得分別智發明,
能由真如體性現根本智慧之智用,了知眾生一切心意。
直以耳識起隨念分別,而能了知眾生一切心意,是謂心聞。
然此心聞是對其對象的心識起認知,也即是跳過耳識對聲音意思的辨認,
而直接認知對象之心意。普賢菩薩在本修因緣得根本智後,再假借後得分別智發明,
能由真如體性現根本智慧之智用,了知眾生一切心意。
所謂的心聞是何意境?
行者超越第六意識心分別一切境時,已能不用耳識與第六意識起覺知,
此時當以第七意識為主,第七意識除審慎思量外,還有一執取的心用,
也就是用此執取第八意識一切法塵為真的心用,讓我們迷失而執境為真,枉入輪迴。
待第七意識清淨後,已能不妄執第八意識法塵為真,即能用此識而成就心聞諸法的意境。
如念佛法門行者,熏習佛號入第八識心田後,第七意識不執其它虛幻法塵,
而光執取淨佛號不放,此行者即能嘴不念佛,但心中有佛號出,卻由心來聞其佛號,
即是心聞之意境。
行者超越第六意識心分別一切境時,已能不用耳識與第六意識起覺知,
此時當以第七意識為主,第七意識除審慎思量外,還有一執取的心用,
也就是用此執取第八意識一切法塵為真的心用,讓我們迷失而執境為真,枉入輪迴。
待第七意識清淨後,已能不妄執第八意識法塵為真,即能用此識而成就心聞諸法的意境。
如念佛法門行者,熏習佛號入第八識心田後,第七意識不執其它虛幻法塵,
而光執取淨佛號不放,此行者即能嘴不念佛,但心中有佛號出,卻由心來聞其佛號,
即是心聞之意境。
3. 發願行普賢行
行者於禪坐、禮佛等修證中,起一念發菩提心,願行普賢菩薩行,
利益一切有情,乘大乘法界航。然後,默念「南無普賢菩薩」百千萬聲。
待機緣成熟,普賢菩薩將乘六牙象,分身百千來至行者處,觸摸行者頭頂。
行者將感知色身有某些變化,隨之智光發露,消其惑業,除其障難。
利益一切有情,乘大乘法界航。然後,默念「南無普賢菩薩」百千萬聲。
待機緣成熟,普賢菩薩將乘六牙象,分身百千來至行者處,觸摸行者頭頂。
行者將感知色身有某些變化,隨之智光發露,消其惑業,除其障難。
4. 悟入毘盧性海
行者在普賢菩薩暗中擁護下,一切障礙消除,色身區宇待突破後,
去除一切過、習氣,清淨諸業識後,當悟知毘盧性法身。
悟知根本智慧,尚不能起一切心用,隨後發願履行普賢菩薩行徑,廣利群生,
則能悟得差別智慧,此後得智成就,即獲得普賢菩薩心聞神通智慧。
去除一切過、習氣,清淨諸業識後,當悟知毘盧性法身。
悟知根本智慧,尚不能起一切心用,隨後發願履行普賢菩薩行徑,廣利群生,
則能悟得差別智慧,此後得智成就,即獲得普賢菩薩心聞神通智慧。
四、修習優劣
行者若由耳識修證入門,定當對佛法有充分認識,始不為一切幻識所欺矇,
待六、七識清淨後,更不會認妄識為真,著一切幻聲魔相。
行者若污染法不去,耳識會執取八識心田中的污染法不放,
以前所熏的唱誦、歌曲,會變為幻音而困擾行者。
然以諸識修證入門者,其成就當入菩薩之流,因其悟知毘盧性清淨法身,
由空身起一切心用故,行者應能神通變化無邊,廣大利益群生。
故知由耳識修證入門者,有其殊勝之地方。
待六、七識清淨後,更不會認妄識為真,著一切幻聲魔相。
行者若污染法不去,耳識會執取八識心田中的污染法不放,
以前所熏的唱誦、歌曲,會變為幻音而困擾行者。
然以諸識修證入門者,其成就當入菩薩之流,因其悟知毘盧性清淨法身,
由空身起一切心用故,行者應能神通變化無邊,廣大利益群生。
故知由耳識修證入門者,有其殊勝之地方。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