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量   之   網


 

有兩種方法能使你受到愚弄:
一種是 ─ 相信不實的事物
   另一種是 ─ 拒絕拒相信真相   
 
─ 哲學家 齊克果
 
 
萬物因力而得以興起與存在……
我們必得假設在力的背後
存在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
這心智就是萬物的「母體」(Matrix)。
  
─ 馬克斯、普朗克 ( Max Plank )
 
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以這些文字,
描寫了結合一切創造物的宇宙能量場,
那就是「無量之網」(the Divine Matrix)。
 
無量之網「是」我們的世界。
也是這些世界中的一切。

它是我,我們所愛、恨、創造和經驗的一切。
生活在無量之網中,我們透過這幅神祕量子畫布的精華,
成為表達心中熱情、恐懼、夢想與渴望的藝術家。
但我「就是」那畫布,也是畫布上的影像。
我們「是」顏色,也是畫筆。
 
在無量之網中,我們是容器,
盛裝了存在的萬物:是橋樑,
連結了內在與外在世界:是鏡子,
照映了我們的創作。

 
   到這邊來,
   我們或許會摔落!

   到崖邊來,
   這太高了!

   到─崖─邊─來;
 
   他們終於來了!
   被莫名推了一把,
   但是 ……

   卻飛了起來!
 
   透過這些字句,可以看見一個精彩的境界:
   我們以為生命存在著界限,但事實上若允許自己冒險超越,
   將發現有股力量在外面等待我們。

   當代詩人克里斯多夫、洛格描述的簡潔對話中,一群新生發現他們
   經歷了一場與原先預期截然不同的經驗。在老師的鼓勵下,
   他們並非只是單純站在崖邊,而是以一種驚人而強大的方式,超越了界限。
   他們在未知的領域上,以全新的方式體驗自己,並從中找到自由。
 
   從各種角度看來,本書就像要帶領你走到新生面臨的崖邊。
   書中描述的是能量場的存在,也就是無量之網,它就是容器,也就橋樑和鏡子,
   能盛裝、連結並照映發生在內心及身外世界的一切。

   這個能量場存在於萬物之,包括最微小的量子、原子,
   與光芒才剛要傳達到人類眼睛的遙遠星體,以及此間的一切事物。
   它存在的事實,將使我們對自己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產生不同看法。
 
我們既是藝術家,也是藝術品

   對許多人而言,這可能是個牽強附會的說法,但它正是許多偉大思想家
   爭議的最大關鍵之一。譬如,愛因斯坦在自傳中述道,我們在現存宇宙中,
   基本上是被動的觀察者,對宇宙幾乎沒有影響力。他說:
   「那裡存在著一個獨立於人類之外的巨大世界,
      如永恆而偉大的奧秘般矗立在我們面前。
      不過,其部分的存在,我們至少伸手可及,能夠加以檢驗與思考。」
 
   許多科學家到今仍然普遍接受愛因斯坦的觀點,然而相對於此觀點,
   愛因斯坦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同儕物理學家約翰、惠勒(
John Wheeler),
   對人類在造物中的角色有極端不同的看法。

   惠勒以大膽、清晰和圖像式的語言描述:
   「我們老認為外面有個宇宙,而人類在這裡,在一片六吋厚玻璃的保護下,
      安全地觀察著宇宙。」

   從二十世紀末的實驗得知,光是觀看某個東西,就足以改變它。
   所以惠勒又說:「如今我們從量子世界學到一件事,即使是觀察電子
   這般微小的物體,也必須打破玻璃,進入那裡……也就是說,
   得把過時的名稱觀察者從書上劃掉,放上新的名稱參與者。」
 
   這真是天大的轉變!惠勒以全然不同的角度,詮釋我們和這世界的關係,
   說明我們不可能只是單純觀看宇宙在周遭變化。事實上,
   量子物理學實驗確實顯示,單是觀看如電子這麼微小的物體,
   就算是瞬間把覺知専注在它的運動上,觀看的動作已足已改變其特性

   實驗結果指出:觀察就是一種創造,而意識執行了創造的行為
   這些發現似乎支持了惠勒的論點,說明我們無法繼續置身事外,
   把自己當成是純粹的觀察者,對所察的世界毫無影響力。
 
   但要能把自己視為造物運動的參與者,而非宇宙單純的短暫過客,
   必須對宇宙是什麼、如何運作,抱持全新的看法。
   如此極端的世界觀,正是另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
   也是愛因斯坦的同事大衛.波姆 (
David Bohm),研究工作的基礎,
   他以此撰寫了一系列書籍和論文。

   波姆於一九九二年辭世之前,為世人留下兩個開創性理論,
   使我們能以完全不同的觀點,就某一方面而言,也是近乎全像(
holistic)角度,
   來看待宇宙和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
 
   第一個理論是對量子物理的詮解,這也為波姆創造會見愛因斯坦的機會,
   並在日後成為兩人友誼的舞台。

   這個理論開啟波姆所謂「
真實相狀(reality)各個潛在(且微細)層面……
   的創意運作
」。換句話說,他相信
世界存在更深或更高的造物層級,
   他們握有印製發生在世上一切事物的模版。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
   源自這些細微的真實相狀層級。
 
   第二個理論將宇宙解釋成單一且一體的自然系統,
   其連結方式並非顯然易見


   波姆早期於加州大學的勞倫斯放射實驗室,如今改稱為勞倫斯弗摩爾國家實驗室
   工作時,曾經在一種特殊氣體狀態,即等離子體狀態下察過微小的獨立個體,
   比較像是種相互連結,藉此形成某種更大存在體的一部分。

   這些實驗成為波姆開創性研究工作的基礎,並於一九八
O年集結出版為
   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整體與內隱秩序
   (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
 
   波姆在這本扭轉觀念的書中提出:
   假使能從高處觀看宇宙的全貎,世界上的物體看起來,
   將像是發生在另一個領域的事件的投射,那是個我們看不見的領域。
   他把此可見與不可見的領域,描述成一個更高、更普遍的秩序,
   並以「內隱」(
implicate)與「外顯」(explicate)來區別與稱呼。
 
   我們看得見、摸得到,且呈現出分離狀態的所有物體,
   如岩石、海洋、森林、動物、人等都是萬物外顯秩序(
explicate)的範例。
   然而,
儘管這些物體看似彼此分離,波姆認為它們在更深的真實相狀中,
   其實相互連結,只是從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無法看見其連結方式

   他將看似分離的一切萬物,視為是更大體的一部分,
   而他稱此整體為內隱秩序(
implicate)。

   波姆認為
萬有一切只是更宏偉的宇宙模式的一部分,
   而且每一部分均衡地共享彼此。

   波姆在簡述這種一體的自然時,如此解釋:
   「最適合解釋這種新的深刻理解形式的說法或許是:
       流動運動中不可分割的整體。」
 
   一九七零年代,波姆提出一個更清楚的比喻,
   描繪宇宙如何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仔細思考過萬物間相互連結的本質後,越發相信世界運作的方式,
   就像個巨大的
宇宙全像圖(cosmic hologram)。

   在全像中,物件的任何部分都包含了該物件的整體,只不過規模較小

   從波姆的觀點看來,
我們目前所見的有世界,
   其實投射自發生在宇宙更深層的更真實事件

   這個更深層次就是一切的源起,也就是內隱秩序。

   在這般「上行、下效」(
As above, so below) 和「存乎,形於外」
   (
As within, so without) 的觀點下,模式就存在於模式之內,
   完整如自身,也因自身而完整,只是規模不同而已。
 
   人體細微又明顯的簡單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美麗且眾所周知的全像圖範例。
   人體每一個部位所含的
DNA都具有基因密碼,無論DNA是來自頭髮、
   指甲、或血液,擁有其它部位完整的
DNA排序模式。
   使我們之所以成為此身模樣的基因排序,不但永遠存在於密碼之中,而且恆久不變。
 
   如同宇宙不變從內隱秩序轉變為外顯秩序一樣,這股由「不可見」轉換到
   「可見」的流動,即是促成萬物成形的動能。

   當惠勒將宇宙描述成「參與式」宇宙,也是一個持續對意識做出反應的
   未完成宇宙時,他心底想的,就是萬物這種持續變化的本質。
 
   我們以個體和總體的方式,分享內在生命創作,
   形成日復一日、時復一時、永無止盡的循環。

   這是個多麼美麗、奇異且強而有力的概念!
   正如畫家一而再、再而三運用同一塊畫布,不斷尋找能完美表達概念的方式一,
   我們也能把自己想像成永遠的藝術家,創作者一件變化不斷、永無止盡的作品。
 
   環繞著我們的世界由我們自己形塑與創造,這個概念蘊含廣泛而有力的暗示,
   對某些人來說或許還有點嚇人。具備有目的且有創意地運用無量之網的能力,
   突然使我們得以重新看待自己於天地中的角色。
   至少,它暗示生命不僅只是我們必須竭力面對的偶發事件和難得的巧合而已。
 
   量子本質(quantum essence) 將我們與一切相連,它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提醒我們自己即是造物者

   於是,在包括身體、生命乃至所有關係在內的萬物中,我們有能力表達對療癒、
   富足、喜悅與和平的最深層渴望;也能夠自己選擇時間與方式,
   有意識地表達渴望。
 
   然而,如同前頭洛格詩中所描述的新生需要「被推一把」才能開始飛翔一樣,
   若想要實現這一切可能性,我們必須在看待自身與世界的方式上,
   先產生精微卻強烈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我們最神祕的渴望、最遠大的目標、
   最崇高的夢想,忽然之間,都將伸手可及。




             取材自【無量之網】(THE DIVINE MATRIX)       
                     橡實文化出版        作者: Gregg Bruden      譯者: 達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