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論》與禪宗的開悟論

                           
 
 

       《起信論》:「除滅無明,見本法身。」
        佛教開悟論所探討的,正是除滅無明以明心見性的方法與途徑。
       《起信論》指出: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
           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
 
       眾生的自性清淨心,因「無明」之風的吹動而生起「識」的波浪,「心」與「無明」本身
       都沒有形相,它們之間互不分離。但是,「心」的本性是寂然不動的, 「無明」消失了,
       則生滅相續之心相也隨之斷滅。 《宗鏡錄》: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以無明力不覺心動,能現一切境界。
               則心隨熏動,故云生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分別識皆滅無餘,
               故言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則心原還淨,故云滅也。」
 
       為了實現解脫,《起信論》提出了「無念」的觀點。
       《起信論》中設難說,如果一切法都以真如為本體,不可言說,不可思慮,
       那麼一切眾生,又如何能夠隨順真如之性,而證得真如?《起信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
       如果認識到一切真俗不二的中道法,雖有言說,實際上是不能言說和不可言說的;雖有思慮,
       實際上是不能思慮和不可思慮的。所以說即無說念即無念,這就是「隨順」。
 
       如果再進一步遠離妄念,契會無念的道理,就可以證得真如
       《起信論》指出從生滅門真如門的途徑是觀察五蘊,不外乎色法與心法,而色法中的六塵境界,
       終究是無有形相可以念著的,因為心內本來無此六塵境界心外亦無有六塵的形相。所以,
       雖然向十方世界去追求,也終究不可能得到,猶如有人迷失了方向,以東方為西方,
       實際上東方並未轉向西方。眾生也是如此,因為受到無明的迷惑,所以以真如淨心為妄念,
       實際上真如淨心並沒有起動。如果能夠仔細觀察,了知真如淨心本來就無有妄念,
       不執著五蘊為實有,就能夠從心生滅門進入心真如門。
 
       《起信論》提出的另一個解脫觀念是「熏習」。
       所謂熏習,指一種法對另一種法的連續薰染,而留下的影響作用。
       真如被無明熏習久了,就產生染心的形相;無明被真如熏習久了,就有清淨無染的作用出現。
       真如熏習無明是一個漫長的漸修的過程:「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經中還立有 「大摩尼寶」喻: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
               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
               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
               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起信論》提出的另一個解脫觀念是「無我」:

            
  「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亦稱人我執、我執,謂人身原無常恒自在的主體,
                              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而世俗人執以為實有,謂之人我見。
       【法我見】:亦稱法我執、法執,謂一切法是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
                              沒有常恒堅實的自體,而世俗人執以為實有,謂之法我見。
 
              禪宗開悟論致力於探索除滅無明以明心見性的方法與途徑。
              具體說來,禪宗開悟論受《起信論》影響約有如下數端:
 
1.無念離念,居塵不染
 
        《起信論》將念念相續視為無始無明的起因,因此,截斷妄念之流,就成為禪宗修行的重要課題。
        禪宗主張截斷念念相續之流,以達到念念不住的開悟: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
        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壇經.定慧品》
        念念不住即是離念,是禪宗修證的基本方法:「大凡修行須是離念,此個門中最是省力。
        只要離卻情念,明得三界無法,方解修行。」
 
        《頓悟入道要門論》:「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
        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無念者,是名真念也。」但離念、無念並不是離絕念頭而墮入死水頑空,
        而是即念離念,即念無念,即金剛般若式的無住生心。 《宗鏡錄》:「若無念之人非是離念,
        但是即念無念,念無異相,雖有見聞,皆如幻化。」
 
     
        「無念」成為《壇經》的一個基本思想,在《壇經》中,慧能宣稱:「我此法門從上已來,
            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不念。
            ……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是以立無念為宗。
            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

        在「無念」、「無相」、「無住」當中,「無念」是根本性的概念。
        在《起信論》中,「無念」是指與真如之心相契合的精神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到相當於
        佛的智慧。而慧能所說的「無念」不是要求人們離群索居,閉目塞聽,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念,
        而是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照常從事各種活動,只是對任何事物、任何物件都不產生取捨的念頭
        沒有執意的好惡、美醜的觀念。在慧能弟子神會的《壇語》中,「無念」 也構成了其禪法體系的
        核心觀念。
 
        《起信論》謂「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
        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禪宗亦深得此意。道樹禪師山居時,「常有野人,
        服色素樸。言譚詭異,於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薩羅漢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聲響。師之學徒
        睹之,皆不能測。如此涉十年後,寂無形影。師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於人,只消老僧
        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不見不聞無盡。'」 《傳燈》卷4《道樹》使道樹得以持守禪心的,
        正是無念法門。通過無念、離念的禪法訓練,可以養成存在而超越的處世態度。雖然生活於現象界,
        卻不為紛紜生滅的現象所迷惑,而獲得澄明寧靜的襟懷。
 
2.破除我執,心物雙泯
 
        《起信論》強調遠離我法二執,這對禪宗思想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根除「我見」是禪宗的基本思想。「經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
        云何邪念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我見堅固,貪嗔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 《永嘉集》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咄!都不見,最親見!」 《如淨語錄》云:
        出沒任真同水月,應緣如響化群情。眾生性地元無染,只緣浮妄翳真精。不了五陰如空聚,
        豈知四大若乾城?我慢癡山高屹屹,無明欲海杳溟溟。……了此幻性同陽焰,空花識浪複圓成。
        太虛忽覺浮雲散,始覺虛空本自清。今古湛然常皎瑩,不得古今凡聖名。
 
 
3.不二法門,消除差別
 
        《起信論》:「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
        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染法相對淨法而成,淨法與染法相對而有。沒有染法就沒有淨法。
        對染說淨故有淨,對淨說染故有染,所以染淨二者都沒有自己的形相,都不可用語言來表達。
        一切染淨諸法,既非色法,又非心法,既非無分別的智心,又非有分別的識心,既非執著色相之有,
        也非斷滅色相之空,終究不可用言語來表達。之所以有言說是如來隨機破執的方便,其旨趣是為了
        使眾生遠離分別念,歸向真如之法。
 
        禪宗深諳此理,運用不二法門,破除相對觀念。
        慧能說: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
            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禪宗致力於破除真妄的對待,
        《傳燈》:「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
        破除能所的對待, 《宗鏡錄》:「心境豁然,名為見道。於見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
        對治之能所皆絕,能所盡處自然成佛。」破除覺與不覺的對待。 《宗鏡錄》:
        故《論》云:「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以覺對不覺說共相而轉,
        若無不覺,覺無自相。如獨掌不鳴,思之可見。乃至染淨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
        畢無自體可說,如離長,何有短?離高,何有低?」  
 
        諸法皆因相待而得以成立,故參禪者要想體證諸法的空性,就必須離四句、絕百非,
        破除非有非無、非色非心等一切對立。禪宗精神的根本特質,正在於破除相對觀念,
        而獲得心靈的超越,正如寶志《大乘贊》所說:
        「報你眾生直道,非有即是非無。非有非無不二,何須對有論虛?有無妄心立號,一破一個不居。
            兩名由爾情作,無情即本真如。」 《傳燈》

        「無分別」是禪宗開悟論的基石。禪宗指出,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
        正是無分別智能夠「分別」一切,所謂:
        「如來以無分別智,能分別一切。豈有分別之心,而能分別一切?」《神會錄》
 
        這種無分別心,如同朗月平等一如地將它的清輝灑向千萬條江河,映物無心
        「大智無分別,大用無理事。如月印千江,似波隨眾水」。 
 
        表現在禪者的處世態度上,便是騰騰任運如魯似愚的悟者風範,
        「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
            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 《宛陵錄》。 

        如此,饑來吃飯、困來眠,分別不起即灑脫
        「佛法本無許多,若以無心無念、無事無為、無計較、無分別,至竟著衣,至竟吃飯,
            何曾動著一絲毫。” 一念放下無分別,所行步步悉真如:

             
               「行路易,路易真不虛。善惡無分別,此則是真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