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華言童壽),龜茲人。
他的先代本出婆羅門族,在印度世襲高位。

       他的父親鳩摩羅炎,棄相位出家,東渡蔥嶺,
遠投龜茲,被龜茲王迎為國師
       後被逼和王妹耆婆結婚,生鳩摩羅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

       羅什於七歲隨他的母親一同出家
即開始從佛圖舌彌誦習阿毗曇,能通大義。
       九歲時隨母親渡辛頭河,前往罽賓,
師事當地著名大德、罽賓王從弟盤頭達多,
       從受《雜藏》、《中》、《長》兩部阿含
達多常常稱讚他聰明,罽賓國王聞知,
       邀他入宮,和外道論師辯難。

       十二歲時他隨母親回龜茲,中途在沙勒停住一年。
他在那裏自習有部的要典 《發智論
以及“六足”諸論,又誦《增一阿含》。

       沙勒國王聽從當地三藏沙門喜見的建議,為了勖勵國內僧眾,
兼以對龜茲王表示友好,特舉行大會,請羅什升座說《轉法輪經》,
年輕的羅什從此聲譽益著。

       先是罽賓三藏佛陀耶舍來止沙勒,其人學究大小乘,
兼通五明諸論和世間方術,善於談論,為沙勒太子達摩弗多所敬重,
留在宮內供養。羅什後到,曾從之受學,
       他受了耶舍的影響,也於說法之暇,誦習《韋陀舍多論》,
研究梵文撰述體制,又博覽《四韋陀》和五明諸論,
乃至陰陽曆算,莫不窮究。

       他又在此遇到莎車大乘名僧須利耶蘇摩,從之參學,
聽受《阿耨達經》,悟蘊、界、處諸法皆空無相,
從此他的學問一變,專務方等,廣求大乘義要,
       受誦《中》、《百》及《十二門》諸論

       隨後,他複隨母北行,經過龜茲北境的溫宿時,
又以論議挫敗當地一有名道士,更提高了他的聲譽,
龜茲王親自來迎他歸國。
 
       他回到龜茲以後,應王女阿竭耶末帝比丘尼之請,
弘宣方等諸經,闡明諸法皆空、假名無實的深義,
聽眾都受了感動,附近諸國也一同宗仰。

       二十歲時他在龜茲王宮受戒,從罽賓律師卑摩羅叉習《十誦律》。
不久,他的母親再往印度,臨行特勉勵他到中國弘傳方等深教,
他毅然引為己任,表示當忍受諸苦來弘法。
他留住龜茲約二十多年,廣習大乘經論。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中土僧人僧純、曇充等遊學龜茲歸來,
稱述龜茲佛教盛況,說到彼處王新寺有青年沙門鳩摩羅什,
才智過人,明大乘學。

       時高僧釋道安在長安,極力獎勵譯經事業,
聽到羅什在西域有這樣高的聲譽,就一再勸苻堅迎他來華。
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等出兵西域,
       他囑呂光在攻下龜茲時,從速送羅什入關。

       二十年(384),呂光攻陷了龜茲,得了羅什,
但因呂光原不奉佛,莫測羅什智量,又見他未達高年,
便以常人對待,並強迫他和龜茲王女結了婚,還時常使他乘牛
       和劣馬來戲弄他。次年(385),苻堅被殺,呂光割據涼州,
自立為涼主;羅什相隨至涼州,遂被留在那裏。

       後來姚萇繼苻堅稱帝于長安,慕羅什高名,
也曾虛心邀請,而呂光父子忌他智計多能,
       不放他東行。羅什被留凡十七年,隱晦深解,無法弘傳。
到了姚興嗣位,於弘始三年(401)出兵西攻涼州,
涼主呂隆兵敗投降,羅什才被迎入關,這時他已經五十八歲了。
 
       姚興對羅什十分敬重,待以國師之禮。
宗室顯貴如姚旻、姚嵩、姚顯、姚泓等,都信奉佛法,盡力維護,
公卿以下莫不歸心。而長安當地名僧群集,法化頗盛。
       弘始四年(402),羅什應姚興之請,住逍遙園西明閣,開始譯經。

       他先譯出《阿彌陀》等經,接著就著手創譯《大智度論》《百論》。
       次年,姚興以舊譯諸經文多乘失經旨,勸請重譯《大品般若》,
       並選宿舊義學沙門慧恭、、僧遷、僧睿等五百餘人參加譯場,詳義著文。

       六年(404),他校定了《大品》譯文,
兼在中寺為罽賓律師弗若多羅度語,譯出《十誦律》的大半,
並重治《百論》譯文。以後繼出《佛藏》、《菩薩藏》等經。
       從弘始八年(406)起,他遷住大寺,續出《法華》、
《維摩》、《華手》及 《小品般若》等經,《中》、《十二門》等論,
最後又應請譯出《成實論》。
 
       他在譯經之暇,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草堂寺講說眾經。
       羅什為人神情開朗,秉性坦率,平時虛己善誘,
專以大乘教人,而善於辨析義理,應機領會,獨具神解。
當時北天竺禪師佛馱跋陀羅來華,到長安來尋他,每有疑義,
       必共諮決。他又具有文學天才,嘗為《維摩經》譯文作注,
出言成章,不待刪改;所作贈法和慧遠偈文,都辭理婉約,韻味深長。

       在來華的外國譯師中他是最能精通中土語文的人。
他雖屆高年,仍從事傳譯,未嘗停歇。弘始十五年(413)四月,
他因微疾,驟卒于長安大寺,時年七十。
       他臨終遺言,所出經論三百餘卷,惟《十誦》一部未及刪訂,
自信諸譯所傳非謬,可供後世流通。

  羅什雖于苻秦末年入華曾被留住涼州很久,但他在其地長期接觸中土語文,
      深有領會,為他以後的譯經事業奠定了有利的條件。他前後所出,
      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比較可信,
      但略有遺漏(約四、五部)。
  

      羅什翻譯事業,在當時是空前的。
他的成就,不僅在所譯經論的內容上,第一次有系統地介紹了
根據般若經類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緣起之學,而且在翻譯文體上
      也一變過去樸拙的古風,開始運用達意的譯法,
使中土誦習者易於接受理解,而為義學方面開闢了廣闊的園地。
 
羅什對翻譯事業有高度的責任感,特別是傳譯富有文學趣味的大乘佛典
《法華》、《維摩》、《大智度》等經論,
      使他感到翻譯上兼顧信與達的困難。

      因此,他的譯籍在力求不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語趣。
      他既博覽印度古典,對梵文極有根柢,又因留華日久,
對漢文也有相當的素養。

      同時他對於文學還具有高度的欣賞力和表達力。由於具備了這些條件,
      故能創造出一種讀起來使人覺得具有外來語與華語調和之美的文體。

      他的譯文以“曲從方言,趣不乖本”
見慧觀《法華宗要序》)為原則,
      再考慮到中土誦習者的要求,在傳譯上或增或削,務求達意。
      因此,他譯《法華經》時,常為表達言外的含意而有增文;
譯《智度論》時,又以秦人好簡,裁而略之;
譯《中論》則將其中繁重乖缺處分別加以刪補;
      譯《百論》則反復陶練,務存論旨;
這都因他並嫻華梵,故能斟酌損益,遊刃有餘。

      他在譯文上有所增削時,極其慎重,如他譯《維摩經》時,
常一言三複,精求原意;譯《大品般若》則與諸宿學對校舊譯,
詳其義旨,並以釋論校經,必求文合然後付寫,
      可見他在傳譯上慘澹經營的苦心。因此他所譯經論,
特為中土佛徒所樂誦,且對於後來的佛教文學發生了一定的影響,
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傳,應歸功於這位大家。
 
      羅什在翻譯上的成就,也和長安先期的譯業基礎、
以及當時參加譯場的許多得力助手分不開。長安當苻秦時代,
由於高僧釋道安在此獎勵譯事,創立了譯場的規模,
      已漸成為譯經的重鎮。
 
到了羅什入關,姚秦奉佛更盛於前,譯經事業基本上繼承了道安
      所創的舊規,而由朝廷全力支持,加以擴充,遂為國立譯場的開端。

      曾經參加前期譯事的名德如法和、僧睿、曇影、僧導等,
此時都參加羅什主持的新譯場,而成為得力的助手。
同時還有原在長安的慧精、法領、道標、道恒、僧肇,
      以及來自廬山的道生、慧睿、慧觀,來自北方的
道融、慧嚴、僧業、慧詢、曇無成,來自江左的僧弼、曇幹,
和來自其他各處的慧恭、寶度、道恢、道悰、僧遷、道流、
      道憑、曇晷等名僧,都參加譯場,諮受深義。

      就中僧肇、僧睿、道生、道融、
曇影、道恒、慧觀、慧嚴諸人尤其著名,
      他們既精教理,兼善文辭,執筆承旨,
各展所長,故能相得益彰。

      此外,西域僧人在翻譯上和羅什合作的,有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律師弗若多羅和卑摩羅叉。相傳羅什譯《十住經》時,
以於理未善,遲疑未著筆,既而耶舍至,共相諮決,辭理方定。

      羅什助譯《十誦律》時,以無本可據,先須誦出律文,
故以戒行著稱的弗若多羅為度語,譯至三分之二而多羅卒,
譯事只好中止。其後他的戒師卑摩羅叉來華,才共補譯完成。

      從這些上面,看出羅什對於譯事是如何的謹慎不苟。
  從羅什的譯籍上,可以看出他所弘揚的,
主要是根據般若經類而建立的龍樹一系的大乘學說。
般若各經卷帙浩繁,號稱大部,其中《大品般若),
是比較早出的根本典籍,在中國早就一翻再翻了
(即是《放光》、《光贊》)。

      學者的異解、爭論,也都集中在這上面。
但此經的奧蘊,得著龍樹的釋論即《大智度論》闡揚以後,
方明白了然。這對當時佛教學界的需要而言,
      也非由龍樹釋論以通經不可,所以羅什于入長安的次年(402),
便極其鄭重地集五百餘人來譯《大智度論》。

      不久,又兼譯《大品般若》,即以釋論校正經文,
又從經本楷定論義。這樣,他所出《大品》,在經文分段
以及安立品目上,都顯出一經宗旨,而迥異於舊譯。

      如他判全經為前後兩分,各於其末置《囑累品》,
表示雖同說般若,而前分後分內容各有重點(依《智論》解釋,
即前分主要說根本道,而後分主要說方便道,
      以此二道為大乘學的宗要)。

      又如在經文中依釋論安立《金剛品》以表示菩薩發心之精義;
又安立《會宗品》,以見大乘學即是般若學。
他又依釋論在經初安立《三假(法、名、受)品》為發凡,
      於經末標《如幻品》(此品說涅槃就假名而言,
和色香味等法同為如幻)為歸結,以見全經乃用假名一義作骨幹,
以對治小乘視佛說一切法為實在的妄執。

      如此譯文品目始終條理,一絲不亂,
尤可見羅什有得于龍樹般若學的真傳,決非泛泛,
      而對當時學者糾正了誤解,指示坦途,給義學上以深遠的影響。
跟著,羅什在這一成就的基礎上,
譯了龍樹所撰宗經論的代表作《中論》。

      此書發揮般若實相之義,反復論證以假名成性空
及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之義。羅什即於七十二家釋論中,
特選擇善得論義的青目釋,更配合譯出入中觀論門
      《十二門論》和提婆破外執的《百論》而為助揚。

      他又重譯《維摩》、《法華》兩經,一則詳菩薩解脫法門,
一則明一乘佛果的究竟,都是和般若經意互相發明的。
而從支(謙)竺(法護)以來即有舊譯,研尋稱盛,
      亦未得正解,由於他的重翻,也給義學以極大的啟發。

      此外,他於戒律出《十誦律》及《比丘戒本》,
於禪學出《首楞嚴三昧經》及《禪經》等。於小乘論譯出比較接近般若
的《成實論》,更于比喻文學譯出馬鳴 《大莊嚴論經》;
最後,他還譯出馬鳴、龍樹、提婆諸傳,以助學人理解這些大師的生平,
提供了有關印度佛教史的重要資料。據《出三藏記集》所載傳文,
說羅什歿後,有外國沙門來言,羅什多所諳誦,
在中土譯出的還不及十分之一。由此可見羅什的博學,
      在傳譯上是適應當時需要而經過一番選擇的。

  羅什少時,熟習有部經論。傳說他初聽須利耶蘇摩為講
《阿耨達經》蘊處界皆空無相時,以他一向執有眼根,
未即接受(推測他的毗曇學必近於當時所謂“根見家”的一系)。
      後知理有所歸,乃棄小向大。

      他曾說如作大乘毗曇,非迦旃延子可比,對有部毗曇的不滿,
溢於言表。故他弘揚大乘以後,必對有部毗曇有所破斥。
現以他的著述殘缺,不得詳知。

      只在他答廬山慧遠大乘深義中,提到說有為法四相是迦旃延弟子意,
非佛所說;佛法中無微塵之名,為破外道及佛弟子邪論故說,
無決定相,但有假名;三十四心、
      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皆非佛說等項,略見其對於毗曇的批判而已。

  羅什來華後專力翻譯,著作不多。
相傳有《實相論》二卷為他有系統的著述,現已佚。
      他曾注《維摩》,亦無本,又有答廬山慧遠及王稚遠問的文章多篇,
      現存後人所集他答慧遠問大乘深義十八科三卷,題為《大乘大義章》。

      此外,《廣弘明集》收載他答姚興《通三世論》書一篇。
其他口義散見於關中諸疏。至於答王稚遠問二十四項,
現僅存略目,載於《出三藏記集》所輯收的陸澄《法論目錄》中。
現就他答慧遠問所涉及的諸點看,如辨法身色、力、命、業相等
      如化,辨斷煩惱殘習差品,辨大種造色及生法無定相,
辨如、法性、真際等義,多根據《大智度論》所說給以解釋,
亦可見他著述規模的一斑。

  羅什門人號稱三千。蓋當時義學沙門雲集長安,多趨於他的門下。
      又羅什譯經,常隨即敷講,參加譯場的諸助手便成了聽受義理的弟子。
      其中最著名的為僧肇、僧睿、道融、曇影等,後世有四傑、八俊、十哲之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