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會 偈
— 法眼.文益 禪師
會與不會,與汝面對。
若也面對,真個不會。
品析:
法眼.文益禪師有一次問一個僧人:「會麼?」
那僧人回答說:「不會。」
文益禪師因而作了這首偈子。
對「不會」,文益禪師有深刻的體會,他老師地藏.桂琛禪師
就曾如此問過他,他也說:「不會,」桂琛禪師說:
「不會最親切。」
所以這個不會,一方面是佛教所說的「無明」,另一方面,
可也是禪宗見道的「安身立命」處,真是「菩提即煩惱」
的又一種表達形式,更是一種參悟的入門捷徑啊!
法眼.文益禪師有一次問一個僧人:「會麼?」
那僧人回答說:「不會。」
文益禪師因而作了這首偈子。
對「不會」,文益禪師有深刻的體會,他老師地藏.桂琛禪師
就曾如此問過他,他也說:「不會,」桂琛禪師說:
「不會最親切。」
所以這個不會,一方面是佛教所說的「無明」,另一方面,
可也是禪宗見道的「安身立命」處,真是「菩提即煩惱」
的又一種表達形式,更是一種參悟的入門捷徑啊!
「會與不會,與汝面對」,會與不會,是人們對某個事物理解的過程,
沒有理解,當然「不會」,理解了,當然「會」。
但理解與不理解,與本體精神並沒有什麼關係。
今天不理解,明天可以理解嘛。
理解了,不會給精神本體增加什麼;
沒有理解,也不會給精神本體減少什麼。
理解與否,只是精神本體功能一時的狀態而已。
所以禪宗對「會」與「不會」,並不作為衡量見道與否的標準。
只有你看穿了「會」與「不會」背後的「那個」,
才能從「會」與「不會」的思維陷阱中騰躍而出。
所以「若也面對,真個不會」,若能真正面對(見性),
則已超越「會」、「不會」的相對境界與層次了,因此,
這首詩偈,強調的是「面對」,而不是「會與不會」。
沒有理解,當然「不會」,理解了,當然「會」。
但理解與不理解,與本體精神並沒有什麼關係。
今天不理解,明天可以理解嘛。
理解了,不會給精神本體增加什麼;
沒有理解,也不會給精神本體減少什麼。
理解與否,只是精神本體功能一時的狀態而已。
所以禪宗對「會」與「不會」,並不作為衡量見道與否的標準。
只有你看穿了「會」與「不會」背後的「那個」,
才能從「會」與「不會」的思維陷阱中騰躍而出。
所以「若也面對,真個不會」,若能真正面對(見性),
則已超越「會」、「不會」的相對境界與層次了,因此,
這首詩偈,強調的是「面對」,而不是「會與不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