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王 驤 陸  居士   

4510291C363.jpg  


【圓覺經】

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
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
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
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
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
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
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
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
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
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
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
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
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 王驤陸居士註解 】

清淨慧問意,謂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不聞,故有細惑,
今蒙一一開示,諸疑已盡,身心泰然,得大安穩矣,
但由凡夫至佛位,因地既異,則果地圓成,自有差別,
應如何圓滿證覺,請佛重為宣說,使皆隨順悟入也。

佛首答云,圓覺自性,非性性有,是言圓覺性者,
非關前五性輪迴差別之性,乃本來具有之性,惟不守自性,
隨諸五性而起,所謂法身流五道,覺性隨差別性而轉也。

譬如火,是圓覺自性,火之忽而燭照,忽而焚如,忽而烹煮,
差別不等,而火之本體圓覺,隨緣而轉,用雖差別,體則不動,
就不動不變之實相而言,火雖現種種幻化,實無取證與取證者,
因此無菩薩無眾生。何以故,因皆幻化故。

幻化若滅,畢竟無取證者矣,況菩薩眾生,相對假名,
名皆空故,本體平等。無平等者,只因眾生顛倒,執幻為實,
應除者未除,應滅者未滅,妄計功用而顯差別。

圭峰大師云,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必圓明證悟,
始知煩惱本無,所謂能斷之智慧功用,與所斷之無明,
同屬虛妄,如夢中以藥治病得痊,醒後藥病兩空,故言功用亦妄也。

次說若得如來寂滅,則隨順矣,隨言相應,順言無乖,
與體既合,實無寂滅及寂滅者,蓋明一切如來同證此本來寂滅之理,
與根本隨順相應,則能所雙空,以心本無生,不見有寂滅之法,
與能寂滅之我,更有何物,滅之令寂,此極言根本不可得,
從何處妄分差別,今言差別性者,亦不得已而依妄假說,

下列分論如次:

一、凡夫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我妄想而滋我愛,不覺其念念生滅,
分別憎愛,貪著五欲,五欲者,財、色、食、名、睡也,長此沉淪,
永不脫離,若遇善知識,教令開悟,施以聞薰,彼則覺性發明而成內薰,
始知一生無刻不在迷時,妄想起滅,自性空自勞慮,倘能勞慮永斷,
心無妄作,則法界自然清淨,惟云清淨,尚有此淨解,淨解繫縛,
不名究竟,亦自成障,因作意於覺,故非自在,此凡夫之覺境也。


二、未入地菩薩 

一切菩薩,覺知前之淨解為礙,而欲斷之,
此覺復成為見,覺見為礙,致不自在,
亦非究竟,此末入地菩薩之覺境也。


三、已入地菩薩 

凡有照有覺,都是法障,故菩薩常覺、不住,此言時時在覺,
不再著意於覺照,能所既空,無照與照者,以皆同時空滅故,
蓋根已斷,更無能斷、所斷,如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
無能斷者,而佛說法,如標指月,意在標外,若復見月,
則知所標,畢竟非月,如來一切開示,無非言詮顯理,
亦同此無著,畢竟無說、無聞,此已入地菩薩之覺境也。


四、如來 

至如來境界,乃究竟地,智明圓覺,了無分別,以常寂不動故,
一切都無所謂,無對待,平等本際,無諸相,諸法空相。

根本既明,知一切障礙,亦究竟覺;知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知成破一如,皆名涅槃;知愚慧假立,通為般若;
知菩薩外道,無邪無正,同是菩提;知無明、真如,本一境界;
知戒定慧與淫怒癡,俱是梵行;知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以諸法無相,猶如虛空,識性既空,煩惱何縛,畢竟解脫,
以畢竟解脫故,不問其有性之三乘性人,無性之闡提性人,
一齊成佛,並且非造作而成,畢竟本來成就,無凡夫,
無菩薩,無如來,本際平等,此如來之覺境也。

(觀此若無驚怖者,其人即是已成就者)


五、總結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但應如佛所教如下:

    (一)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妄念,即不攀緣外境而起分別。         

    (二)於妄心忽起時,亦不制止,只是不理,這不理,                    
             正是一念覺轉,便銷於無形,若加制止,冀求息滅,          
    等於妄上加妄,如欲止響而反揚聲也。                       

   (三)於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                                      
     即入比量分別,現量迷矣。                                           
 
                 經云:非幻成幻是也。但此係已證圓覺者,方能照顧,         
         知心體本自圓明本覺,何必知上加知。      
  古德詩云: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即此意也。

   (四)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無了知者,無能知也,能知既無,  
               不必再分辨真實也,言真實者,是分別所得之果,              
 能知既寂,真實即知,既真實即知,誰知真實,    
 不必再加辨別,是在不惑後任之自然而已。           

(五) 聞是法門,能不驚怪疑怖者,正是決定信解,決定受持,
 體達分明,坦然合道,此真覺性相貌,無可不可,
故曰,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再次,佛說此等人即是佛,已成就一切種智,       
非過去生供養無量恒沙諸佛菩薩,植眾德本者,   
 不能如是,行者當知,此是果地證得後之境,        
故曰現世即菩薩,能辨於此,即是慧目清淨。       

此分說由凡夫至佛位,言本體則絲毫不二,本無聖凡之別,
但迷悟不同,約迷而說,遂有深淺,覺性和之隨順,
便有種種差別,然一切關係全是性上事,
離心地法,實無從辨,菩薩豈有外相可表現者哉。


今之學者,每多方人之病,
曰某也佛,某也魔,

不知慧目未開,諸見未淨,
故不能平心靜氣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