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境趣談 (黃檗禪師)
 


 
  黃檗.希運禪師   是福建人,自幼便出家為僧。
 
  有一次,他雲遊浙江天臺山時,碰到一個奇怪的和尚,兩人談笑,
       一如故人。當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面時,正好溪水暴漲。
       那個和尚叫黃檗一起渡河,黃檗便說:
      “ 老兄,你要渡河的話,你自己渡吧!”
 
  那個和尚便提高了褲腳過河,好像在平地行走一樣自然,
       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 來呀,來呀!”
 
  黃檗便叫道:
      “ 嘿!你這個自了漢。如果我早知你如此,便把你的腳跟砍斷。”
 
  那個和尚被他罵聲所感動,歎道:
      “ 你真是位菩薩心腸的人,我實在不如你啊!”說著,便消失了。
 
  在黃檗,以及所有禪師眼中,“自了”並不能得到“真我”,
       一個“自了漢”只是追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幸福,卻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因為“真人”本身就有幸福,而他卻外追逐幸福,像追逐其他的物質一樣。
       事實上,他只是迷頭認影而已。

       黃檗把“本體”看作心 — 唯一的“真心”,
       這個“心”能產生有形和無形的一切,它是智慧的“活泉”,
       我們身內都有這個“活泉”,由於我們追逐外物,
       被“小我”的分別意識所作繭自縛,使這個內在的“活泉”不能暢流。
  
   剛激性格
 
  黃檗在禪宗史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他的見解新穎,
       而尤其在於他那剛烈的個性和激烈的方法,
       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弟子臨濟,和整個臨濟的宗風。
 
  他的作風是如此的猛烈,使他的老師百丈曾把他比作老虎。
       有一天,當他工作回來時,百丈剛由客堂走了出來,
       看了他一眼便問道:“你到哪裡去過?”
 
  他回答說:“ 到大雄山去采菌去了。” 
  百丈再問:“ 你碰到老虎沒有?”
 
  黃檗便故意作老虎的吼聲,而百丈也故意拿起斧頭要砍,
       這時黃檗便打了百丈一掌,百丈卻笑嘻嘻的回到房中。
 
  在翌日天朦朦亮,百丈在法堂向眾僧人宣佈說:
      “ 大雄山下有一隻老虎,你們要好好留心,我昨天已被它咬了一口。”
 
  這話乃是暗射他已發現黃檗可以作為他的繼承者了。
 
  看了以上這段史實,有人會感到詫異,一個如此激烈性格的人,
       怎能參禪悟道呢?佛家說:“ 直心是道場。”
       一個人,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貴重在一個“直”字,
       這是坦率而無邪的反映。不少人出於某些原因或私心的需求,
       把自己的“真心”隱藏了起來,勾心鬥角,爾詐我虞,此乃“曲”心所致。
 
   說粗說細
 
  和尚“粗野”出手打人,是件怪事!情況是這樣的:
 
  有一日,黃檗拜訪鹽官禪師時,曾向佛像行禮,站在一旁的有個年輕和尚
       詫異地說道:“ 求道之人,不應執著於佛,不應執著於法,
                                 也不應執著於僧。請問你為甚麼要行禮呢?”
 
  黃檗回答說:“ 我並沒有執著於佛,執著於法,也沒有執著於僧,
                                 我之所以如此,只是隨俗而已。”
 
  那個年輕和尚傲然口氣又問道:“ 請問行禮又有甚麼用處呢?”
 
  黃檗不問青紅皂白,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向對方打了一記巴掌。
       打得那個年輕和尚直嚷:“ 你這人怎麼那樣粗野呢?”
 
  黃檗毫不客氣地說道:“ 這是甚麼所在?你居然在此敢說粗說細!”
 
  過去,參禪祖師自有一套應對方法,尤其對初學禪道的人,
       往往出其不意,不是罵,就是呵斥,甚至拿起禪杖打將過去!
 
  所謂“ 香板頭上出祖師 ”。一打,一罵,其中含有無窮盡的禪機妙用,
       就在這“一打”“一罵”中,出現頓悟。
 
  這次那個被打的和尚,就是後來繼承了唐武宗的宣宗。你說怪不怪?
 
   猶如飲水
 
  黃檗禪師名震一時,他有個俗家弟子,就是在宣宗時曾任宰相的裴休。
       裴休是位虔誠的佛教信徒。
 
  有一次,他請了一尊佛像,跪求黃檗替它取名,黃檗叫道:“ 裴休!”
 
  裴休應聲回答:“ 是。”
 
  黃檗便說:“ 好了!我已替你取好了名字。”
 
  又有一次,裴休把他解釋佛理的一篇文稿給黃檗看,
       黃檗把那篇東西放在一旁,過了好一會才問裴休:“ 你瞭解嗎?”
 
  裴休回答:“ 我不瞭解。”
 
  黃檗便說:
      “ 你用我所示這種方法去瞭解,也許還能把握一二,
           如果用文字來表達,那便完全失去了吾宗的精神。”
 
  以上這兩個事例,非常生動。
 
  裴休請了佛像要黃檗替它取名字,而黃檗直呼他的名字,
       那個應了一聲便是真正的“佛”!何須向外求呢?
       木像和名字聲音,豈是佛?
 
  用文字來說佛理,只是越說越遠,如果由別人來看,真是越看越糊塗。
       所以,黃檗把文稿擱在一旁,無須去看。
 
  禪的境界,是脫離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它是心心相應去體驗、
       實證,猶如飲水,冷暖自知。
 
 
“我”字當頭
 
  四川峨嵋山很久以前是道家修煉的地方。
       後來僧人上山潛修,高僧輩出,梵刹林立,不少道士紛紛離去。
       其中有一年輕道士仰慕“ 禪定悟道 ”,放棄“ 長生不老 ”丹術。
 
  有一天,他拜訪白龍洞住持道恒老禪師。
       道恒禪師問他:“ 跟隨你來的是些誰啊!”
 
  這位年輕道士轉身去看,甚麼都沒有,大為驚恐。 
  道恒老禪師見對方手足無措的樣子便說:“ 你不瞭解我的意思嗎?”
 
  這話更增加了小道士的驚恐,
       於是道恒禪師便叫小道士告訴他苦惱些甚麼?
 
  小道士跪在地上合掌說:

      “ 當我不懂甚麼時,別人就說我愚蠢;
           一旦我懂得了之後,卻又給自己增添無數煩惱。

          當我不仁時,又傷害了別人;
          若我慈心待人,卻擔心自己上當受騙!

          當我不義時,勢必有損職守;
          如果我盡職時,又恐吃力不討好。

          究竟要怎樣才能跳出這種苦惱矛盾圈子呢?
          這是我所求教於你呀?”
 
    道恒老禪師聽了這番話之後,慈祥地回答說:
      “ 一個修行人,無論是修道,或是參禪,最重要的首先要脫去俗氣,
          你說了這一堆,都是離不開自己的圈子,這與道不相應,
          執著是修行人的障礙,要打破‘ 我執 ’的念頭!”
 
  道士頓有所悟,削髮為僧,放棄“長生不老”的修煉了。
 
       (來源:香港佛教月刊607期 2010年12月出版    作者:秦孟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